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

2021-03-15 05:24方兴东杜磊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主航道硅谷中关村

方兴东 杜磊

【摘要】站在2020年开启的又一个新年代,需要以新的视野和格局重新审视中关村过去4个年代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作为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历史虽然纷繁复杂,技术变革、市场崛起、产业发展和政府作用四点相互交错、交相融合,但究其本质,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特征。根据IT技术的发展演进和政策制度的变革突破,结合全球高科技发展演进的周期与规律,中关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集成电路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1.0阶段、21世纪00年代的互联网2.0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和21世纪20年代的智能物联阶段共六个阶段。文章以产业主航道为切入点,多层次总结和概括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既为学界理解中關村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也为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中关村  硅谷  高科技园区  IT技术  主航道

【中图分类号】F49/TP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30.013

前言

2020年开启了又一个新的年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分界点。此前也有几个标志性时刻,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试验区成立30年。站在科技发展新的历史时刻,我们以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线,同时以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扩散和辐射、科技驱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关村与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等为三条副线,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高技术经济接轨、融合、同步发展的进程。而中关村科技园区则历史性地走在了这一进程的前列。40年来,中关村从落后的农业区一跃成为排名仅次于硅谷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其崛起历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基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双重转型,中关村的历史纷繁复杂,头绪较多,技术变革、市场崛起、产业发展和政府作用四点相互交错、交相融合,共同影响着中关村的历史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特征。而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特征。中关村的发展代表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完整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新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和未来引擎。

高科技发展纷繁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总结和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得失,还需要提纲挈领,把握最主要的矛盾。过去半个世纪,信息技术无疑是高科技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计算、通信和互联网等形成了三大主航道,诞生了一批千亿美元以上的世界级科技巨头。谁前瞻性地抓住了主航道的发展规律,谁就脱颖而出,引领行业,甚至引领全球。硅谷无疑是这三个主航道最出色的样板。而总结中关村的发展之路,以这三个主航道为基准,无疑是剖析问题的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对照全球高科技演进历程,以年代为阶段,系统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集成电路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1.0阶段、21世纪00年代的互联网2.0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和21世纪20年代开启的智能物联阶段这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通过多层次总结和概括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初步勾勒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发展进程的中国模式和具有全球借鉴意义的中国路径。与自下而上的硅谷模式相比,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中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并不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两种看似冲突模式的对立统一,两种模式优势互补的混合模式是中关村模式的最根本特点。同时,我们也需要客观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历史的教训,尤其处理中国自上而下的传统体制和传统文化,与自下而上的互联网与高科技创业精神的内在冲突。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全世界理解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也可以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参考和模式借鉴,更可以为正在力争成为全球创新中心、面向更加精彩未来的中关村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总结和决策支持。

中关村研究文献综述与问题

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内第一个高新产业集群,是国家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经历40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产业园区,形成一套较完整、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链,在提升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吸纳与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增强国家技术竞争力及带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些年来,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日趋崛起和示范效应的逐渐扩大,学术界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中关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了紧扣本文的研究选题和内容,笔者主要从中关村发展阶段的划分来进行文献梳理。

在中关村发展阶段的划分上,虽然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划分中关村发展阶段,但都自动地以“1988年建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成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重要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来划分中关村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关村园区志》,该书将中关村发展划分为1980~1988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时期、1988~1999年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99~2009年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2009年至今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四个阶段。[1]许多学者都沿用了这一官方的划分方式,只是表述略有不同。例如,傅志才从高新区建设与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的视角出发,认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分为创业和发展的十年、依托海淀试验区调整的十年、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十年这三个阶段。[2]李晔则在比较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关村园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3]而曾国屏、刘字濠从创新集群的独特视角对中关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划分:第一阶段是1980~1988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时期,早期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思想进行创业;第二阶段是1988~1999年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初步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第三阶段是1999~2009年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崛起了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制药等多个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及相应的多个龙头企业;第四阶段是2009年至今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为未来的发展动力。[4]无独有偶,董微微也从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进行划分,认为中关村发展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开始涌现的萌芽阶段(1980~1988年)、创新主体开始结网的雏形阶段(1989~1998年)、创新网络形成但结构较为松散的形成阶段(1999~2009年)、网络规模与结构动态变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5]《中关村失落》一书虽然独辟蹊径,以创新活力作为核心变量将中关村在20年间的发展历程归纳为机制创新黄金时期、技术创新黄金时期、市场创新黄金时期,但与传统的阶段划分几近相同。[6]与官方叙述略有不同的是:一些学者将1984年作为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予以重点关注。其中,易蔚认为,中关村发展历程中三次路径选择分别是技术扩散地模式的尝试(1980~1984年)、“科工贸教一体化”路线的确立(1984~1999年)、面向知识经济的科技成果孵化、辐射基地(1999年~现在)。[7]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中关村发展历程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从政策演进的标志性事件出发,鲜有从高科技浪潮的发展和变革周期的视角考虑。

猜你喜欢
主航道硅谷中关村
上海港洋山港区主航道船舶安全航行的精细化管理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高栏港主航道将升级至15万t级主航道
有“偏航”的可能就有毁灭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