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文化空缺在翻译中的补偿策略分析

2021-03-15 11:45张艳华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补偿翻译

摘要:文化空缺是两个不同民族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尤其是两个历史文化传统差别较大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空缺更为明显。文化空缺在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译者对文化空缺的补偿翻译对文化理解至关重要。翻译界学者一直在不断探索,以期找到最佳翻译补偿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本文以《三国演义》的俄译为例,分析译者对文化空缺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化空缺;翻译;补偿

引言

文化空缺在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两个地理历史环境、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差异比较大的民族之间,空缺现象更为明显。文化空缺的存在对跨文化交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障碍,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虽然译者也很难将文化一一对应完美翻译转换,但是可以尽可能的将思想表达清楚,达到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的效果。本文将以《三国演义》的汉译俄前十回为例,分析俄罗斯译者在翻译中对中俄文化空缺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一.空缺的定义及分类

空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一位俄国学者索罗金提出来的,他认为“空缺”就是在一种社会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社会文化中不存在的东西;王秉钦认为“空缺”就是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王秉钦,1995)。胡谷明等学者给“空缺”所下的定义是:空缺词汇是指原文语言中表示民族文化现象或事物的词语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表示该类文化现象或事物的词语, 原文语言的这一词语相对于译入语来说就是文化空缺词汇(胡谷明,沈曼,2011)。

关于空缺的分类,目前学界有很多种不同的分法。斯捷潘诺夫提出了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绝对空缺即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与之对等的词汇现象,如:汉语中的“功夫”。相对空缺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也存在,但是意义并不完全等同,如дракон(龙),这一动物在中国文化里是存在的,但是在俄罗斯和在中国“龙”所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在俄语中是邪恶的象征,在汉语中代表吉祥,权势等。此外,索罗金提出把空缺分为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语言空缺多表现在字母、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如俄语中的ъ, 在汉语的拼音中并不存在,汉语拼音中的r,在俄语也没有对应的字母,文化空缺大多是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交际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空缺,如俄语中的“соль и хлеб” 其内涵是汉语的“盐和面包”所不具备的。文化空缺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本文将主要对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补偿方法进行分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目前来看《三国演义》的俄译的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中文化空缺的俄译策略展开分析,选取的参考译文为1954年帕纳秀克出版的俄译本,以前十回为例分析总结文化空缺的俄语补偿翻译经验。

二.《三国演义》中文化空缺的俄译策略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俄罗斯读者来说,完全读懂并非易事。这需要翻译来发挥桥梁作用,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有许多中俄文化空缺,译者帕纳秀克(В. Панасюка)为了处理好这些空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帕纳秀克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东方学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汉语翻译家,他翻译的汉语作品有《三国演义》、《史记》、《红楼梦》等,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笔者仅以《三国演义》帕纳秀克1954年出版的俄译本前十回为例,总结帕纳秀克(В.Панасюка))学者在翻译中经常用到的文化空缺补偿翻译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音译。音译是以音代义的翻译方法,音译法主要运用在人名、地名、商标、一些新的概念或带有文化特征的词汇翻译方面(史晶:2011)。例如:

《三国演义》中的人名采用的几乎都是音译,较为简单,此处不再赘述。

有一些地名的音译,笔者认为不太妥当。如:“玄德领命,引军星夜投颍川来”。(第一回)

“Лю Бэй поднял войско и двинулся в Инчуань”

“颍川”为现金河南省禹州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此处音译前面可以加上“город”,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颍川”是一个地名,从而避免理解上的失误。

此外还有对于一些官职的音译,如:“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官”(第二回)

“В которой речь будет идти о том, как Чжан фэй в гневе избил Ду-ю, и о том, как Хэ Цзин замыслил казнить евнухов”

“督邮”是古代官职名称,是郡一级的官吏,主要负责巡视郡内属县的地方官员是否称职。这一官职名称在译文中是“Ду-ю”没有正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在原文中正是因为督邮这一官職在身才使他对刘备颐指气使、傲慢无礼还想索要贿赂,由此才引出张飞对其鞭打。因此此处仅仅翻译出“Ду-ю”是不够的,需要对其进一步解释,才能帮助读者理解下文内容。类似还有“太傅”、“司徒”、“太守”等,翻译时最好加上官职的简要说明,只音译出名字有些欠妥。

(二)直译。直译法就是在翻译中遇到译语文化中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而采取的一种翻译方法,有必要的时候会加上详细的注释分析。如: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五回)

Люй Бу—первый среди людей, а Красный заяц—первый среди коней.

这是比较有名的一句话,译文中对“赤兔”直译为“Красный заяц”首字母大写,表示这是一个专有名词,可能会是一个名字,后面又加了“первый среди коней”这既还原了赤兔马的本名,又强调了是一匹马,而不是兔。此句直译既忠实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又传达出了原文的含义。

(三)意译

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有些词汇用直译或者音译无法完整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因此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可以不遵照原文的句式、修辞、语法等形式,采用符合译文表达习惯的方法,只需要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即可。这一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如: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第一回)

“в которой поветствуется о том, как три гороя дали кляству в персиковом саду, и о том, как они совершили первый подвиг”

“结义”又称“拜把子”,即好朋友经过结拜仪式而结为异姓兄弟,是中国汉族古代特有的交际民俗,俄罗斯并不存在这种交际形式,因此属于完全空缺的范畴,译者的译文为“дать кляству”即盟誓,也是对“结义”的一种解释,这种表达对俄语读者来说应该就是不难理解了。

(2)“却说吕布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孺也!谁可擒之?”李肃应声愿往”。(第九回)

“-Ли Жу был правовой рукой Дун Чжо, когда тот творил зло”-крикнул Люй Бу. -Кто схватит т приведет его сюда?

“助卓为虐”成语的原型是“助纣为虐”“纣”是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助纣为虐意思是与纣王同流合污,帮助纣王坏事。吕布此处使用的“助卓为虐”即帮助董卓干坏事的意思,译文“Ли Жу был правовой рукой Дун Чжо, когда тот творил зло”虽然句式和原文不一样,但把原文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达到了很好的翻译效果。

(3)“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第一回)

“Так в день полнолуния четвертого месяца второго года периода Цзянь-нин х169г.], когда император Лин-ди прибыл во дворец Вэн-дэ и взошёл на трон.”

(4)“六月朔,黑气十馀丈,飞入温德殿中”(第一回)

“В день новолуния шестого месяца чёрная туча величиною более десяти чжанов влетела во дворец Вэнь-дэ.”

“望月”是中国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十七日,即每月的月圆之日。“朔”农历每月初一,即新月出现的时间。“望月”和“朔”都是中国农历日期,俄罗斯文化中并不存在这种表达,因此译者就对这两个日期进行了意译,“в день полнолуния ”“В день новолуния”虽然没有对中国传统历法文化展开介绍,但是原文的意义却已经表达的很明了了。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中国的传统历法文化比较难理解,此处只需要把意义理解清楚就够了。

(三)省略。

对于差异比较明显的文化空缺,译者会采取直接省略不译,不影响整体翻译效果,也能减少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如: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第一回)

“-Меня зовут Чжан Фэй, - ответил незнакомец.”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第一回)

“-Зовут меня Гуань Юй, а родом я из Цзеляна”

这两处省略了表字“翼德”和“长生、云长”,后文中还有更多人物表字的省略。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古代成年男子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三国演义》中文臣武将共有一千多个,在文中对人物的称呼有时候用本名有时候用表字,中国人阅读的时候也很难记清楚,对于外国读者来说更是有很大困难,因此译者在《三国演义》的译文中除了对刘备、曹操、孙权等重要人物做了表字的介绍以外,其他人物皆只用一个本名,译文省略了对繁琐的人物表字的翻译,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记住人物名字,而不是把一个人物错当成两个人,更何况表字不翻译也无伤大雅。

三.结语

文化空缺的存在是不同民族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大障碍,恰当的翻译会尽可能地弥补空缺,使得不同民族的人民能够相互理解。在翻译中中国古典诗词和古文小说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不胜枚举,因此翻译的难度也非常大。帕纳秀克译的《三国演义》对于文化空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音译、直译、意译、省略等方法,翻译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翻译,译者只能尽可能寻找能表达原文内涵的词汇进行文化空缺的补偿翻译,以求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本文通过这十回的翻译分析,总结译者帕纳秀克采用的文化空缺翻译补偿方法,希望能给其他译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注释:

文中所有《三国演义》原文及其翻译内容皆引自《大中华文库:三国演义(汉俄对照)》罗贯中著,弗.帕纳秀克译[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马红湘. 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D].長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04

[2]胡谷明 沈曼.汉俄翻译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J]中国俄语教学.2011(1):17-21

[3]陈婉蕾. 汉俄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汇翻译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02(4) 25-26

[4]史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03

[5]何秋和. 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2)48-51

[6]刘文洁.析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0)27-28

[7]罗贯中著,帕纳秀克译.大中华文库:三国演义(汉俄对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艳华(1994.01.16-)女,汉族,籍贯:河南周口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猜你喜欢
补偿翻译
PWM的死区补偿技术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无功补偿装置在10kV馈线中的应用与研究
房屋征收补偿方式的选择权
房屋征收补偿方式的选择权
农村土地征收删除补偿上限
我国行政补偿立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