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文化安全风险治理

2021-03-16 18:33杨山林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风险治理

杨山林

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国家安全的灵魂,直接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我国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出现大学生信仰危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缺乏、文化安全保障供给薄弱等问题,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面临冲击。高校文化安全治理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构建安全文化,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制度建设,提高高校德育育人能力,增强高校文化安全风险保障供给,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侵蚀”提前介入,以保障文化安全。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高校文化安全;风险治理

进入新时代以来,就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和复杂形势来看,“思想与意志”安全走向台前,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日益凸显,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育人阵地,承担着为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任。多元化的思想在高校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在相互博弈。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离不开高校文化安全这个基础。目前,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主流文化面临多重冲击,如对西方文化渗透认识不足和文化安全风险评估、风险治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全面评估高校文化安全风险,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有效管控高校文化安全风险意义重大。

一、文化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安全”在各种汉语辞书中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安”字的释意之一是“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平安”。《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安全”。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的内涵应当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政法思想等意识形态形式和文学、语言等非意识形态形式的社会意识,处于某种不受威胁的状态。2014年,文化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布局,被赋予总体国家安全的保障地位。

(一)文化安全是一种安全目的,是国家安全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总体国家安全中,文化安全是走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文化安全被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中,构成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和文化创作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个部分:传统文化安全突出表现在它的政治属性上,意识形态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文化安全;非传统的文化安全则具有更加基础性、间接性的作用,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安全能够有效服务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最终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安全。

(二)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灵魂,直接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核心,政治安全要求执政者具有政治合法性,即执政者要具有在被民众认可的原则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执政党执政具有合法性基础,执政统治才会被认为是正当的,继而被公众接受,公众对执政行为会理解、配合、服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可以基于公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对权威人物人格魅力的折服,也可以基于对执政者符合法律规则行为的敬畏。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合法性,执政行为都必须具备合法性基础。文化危机的出现存在着去合法性的因素,当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受到质疑、国家的历史被虚无化、民族英雄人物被扭曲、传统文化被否定,人们的内心会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进而对政治合法性产生怀疑。文化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根本话语权的“认同危机”。就转型期的国家而言,执政行为获得政治认同离不开公民对本国的文化认可,即公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包括对本国意识形态、指导理论、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等的认可。

二、我国高校文化安全面临风险

风险,即可能发生的危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某种损失、危害的可能性。当今,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动,随之带来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安全面临复杂多变的问题,高校文化安全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影响总体国家安全。

(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面临冲击

近期国内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人借助所谓的“反思历史”,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丑化或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抹黑英雄,甚至否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等。在高校,这种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挖掘所谓“民族劣根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个别教师和学生胡言乱语,一再挑战现有的法律法規和规章制度,充当政治“两面人”,传播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抹黑中国革命和历史英雄人物,严重影响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客观认知。

(二)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

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发生急剧的调整和变化,各种利益不断地博弈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遭受冲击、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出现信仰缺失、焦虑、浮躁、炫富、审丑、习惯性怀疑等亚健康的社会心理,这种亚健康的社会心理在高校中也有所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形过程中,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难以理性、

全面地思考,他们可能会因为社会中各种不合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开始对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产生怀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使得大学生对所接受的思想教育感受不深,甚至会出现抵触的情况。西方意识形态对年轻一代的享乐物欲和所谓自由普世价值观的渗透,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冲击。

(三)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凝聚国家和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一国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的重要基础。对我国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基础,如果缺乏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大学生就难以形成对我国制度、发展道路的强烈认同感,严重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的提升。目前,高校个别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作品逐渐丧失好感,反而更加倾向于洋节日、外国影视作品等,由此导致西方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思想“西化”,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文化方向,对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文化安全保障供给薄弱

高校文化安全保障供给不足表现在多个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思政教师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不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了解不清、认识不深,难以讲深讲透。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上课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空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多数采用课堂面授、大班上课、单向知识传授的方式,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被理解为简单的传授知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理性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文化安全风险治理的维度

(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构建安全文化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文化安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必须纳入总体国家安全的体系中,将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置于国际竞争的视野中,从国家安全的战略维度加以重视。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林泰所说:“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寒暑表和主要争夺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科学有说服力地回答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的得失成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构建安全文化的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是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文化的认同和弘扬。高校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在高校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正是高校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河南警察学院以“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通过抓好自学、深入研学、专题辅导等,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学院党委精心策划、创新开展弘扬“长霞精神”系列活动,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锻铸忠诚警魂营造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师生红歌比赛、师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学党史重走长征路”“党史我来讲”课前演讲、“跟着电影学党史”等主题活动;组织师生到中原英烈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导师生在学思践悟中接受教育、洗礼心灵,不断筑牢文化自信,对中华多元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

(二)提高高校德育育人能力

高校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优化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丰富思政课授课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已从最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探索,发展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推进,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育人元素,采取灵活有机的方式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育人职能,发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育人途径的作用,充分调动多种育人力量参与,形成高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多主体参与的立体化育人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河南警察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院加强德育育人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各类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支撑、同向同行。同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学院还积极协调教学、科研、人事等诸多部门形成联动协调效应,共同服务于学院德育育人工作,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职责使命。

(三)增强高校文化安全风险保障供给

实现高校安全文化“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的目标,需要一个完善的文化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文化安全保障相关规章制度。高校从顶层设计到各个分院或系部都应分别建立自己的文化安全制度,并且保障安全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落實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监管和纠偏。其次,完善的文化安全保障体系要有专业的管理队伍。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几乎变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为宣扬先进文化提供了积极有力的工具,又给网络安全文化管理带来了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有一支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安全管理队伍,这支队伍要熟悉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善于从传播信息中发现可能隐藏的风险和敏感事件;熟悉互联网语言,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交流习惯,具有信息梳理、归纳概括、加工分析研判的能力。完善的文化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高校加强校园内奥情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宣传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举措,善于挖掘身边的良人善举,培育校园核心凝聚力量。最后,高校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充分考虑校园内各种文化安全风险因素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分级分类做好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通过对预案的反复演练来落实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EB/OL].(2019-06-25).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6/25/c_1124667671.htm.

[2]程伟.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生成与演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9(1).

[3]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释放“五大信号”[EB/OL].(2014-04-17).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417/c241220-24910066.html.

[4]周忠伟,丁建荣主编.公共安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5]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校社科界座谈会发言摘登[EB/OL].(2015-02-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07/c1001-26524383.html.

[6]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责编:初心

3332501908278

猜你喜欢
风险治理
风险治理视域的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生成分析
转型风险的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风险社会视域下网络突发事件的演进与治理
网络舆论时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路向与优化
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社会分摊制度实践研究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风险治理研究
互联网金融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机制及管理框架构建
认真对待反收购
风险治理与民主:西方民主理论的新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