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三及其思想、革命活动研究

2021-03-16 09:33许薇薇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许薇薇

摘要:云南民族地区第一位党员王德三同志,在其英勇不平凡的一生中,为云南地区、中华民族建党、民族工作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王德三思想历程梳理出导致其思想转变的内外因素,包括客观环境、革命性格等,从而更准确的理解其建党、云南工作的理论根据所在,革新方法的精华之处。王德三家庭中严谨的家风、学风,他不断进取的求知精神,他自身的革命性格,他脚踏实地的调研方式,他心怀百姓的宏伟胸襟,对后人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德三思想;云南工作 ;革命活动

一、王德三思想历程概述

(一)王德三思想的起点

王德三年幼时受教于治学有方、治家甚严的祖父王榛。王德三在日记中有写到:“食已,督入课室,诵读讲学不倦,东方未明,便促吾兄弟卧诵前日所读诗,偶有过失,则正言作戚。”1严格的家风,严谨的学风孕育了王家后辈们良好品德和学业根基。与此同时,性格向来豁达开朗的父亲王之桂,特别主张把儿子们送到社会上去历练,让他们处于各个层面、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困扰、苦难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的磨练意志.

(二)王德三思想的启蒙: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1918年,王德三考入一所云南较早提倡新学的昆明成德中学,中学时期的王德三依旧坚持晨起读书、钻研科学、饱读古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力新思想、新文化的滋润。在一次作文中,他记叙了家乡的土碱生产过程,并提出了“倘能改良制法,加之香料,饰其外观,则此质良用广之物,自可畅销各地,其为利当百倍于今日”的见解,2体现出他心中怀有深厚的爱乡之心,报乡之情,强乡之志。

(三)王德三思想的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德三积极投身于响应“五四”运动的活动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王德三在给父亲的家书中,他发出了“不能自立而依人图存者,鲜能得美满之结果”的感叹,鼓励家中“诸弟早自勉乎!” 3在斗争中,他日益认清了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践过程中。王德三更是意识到了人民群众强大的隐藏力量,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王德三直接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斗争。

(四)王德三思想的实质:马克思主义

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无疑是给当时的中国青年带来了醍醐灌顶般的震撼。在北京求学的王德三丝毫没有犹豫,加入了同胞哥哥王复生等人在李大钊指导下组织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学会。在这个革命知识分子聚集的学会里,王德三向前辈学习,在前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发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种新的思想,和他年轻时所做的《报告云南县物产》在思想的深处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二、促成王德三思想转变的因素

(一)客观环境对王德三的思想形成起决定性因素

王德三的父亲王之桂豁达开朗的性格,用明达慈和的父爱教诲王德三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让孩子们去社会上锻炼。王德三的童年教育便正是新旧交替之际,王德三性格突出,勇敢果断,感想敢做。以及出去学习后,同胞哥哥王复生给王德三传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王德三思想的影响深远。

(二)个人经历对王德三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年时期是人生可雕塑性最强的时期。从这个层面来讲,学校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是个很关键的阶段。王德三就读的云南较早提倡新学的昆明成德中学,以及之后的北京大学,都在传播新文化的思想。追求进步的在学校期间,阅读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思想的书籍报刊,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思想境界,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陕北任教,秘密组织建党后,前往广州任职广州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向学员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组织培养优秀人才干部,为云南革命培养中流砥柱的人才。王德三回到云南之后,成熟有远见的王德三,凭借着自己的前沿的学识经验和观察能力,以及对家乡遇难情况熟悉掌握的程度,高昂的革命热情催使王德三积极开展了火热的各项工作。遇到失败也从未放弃,而是当作考验,审时度势,继续开展斗争。在党的六大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后继续回云南指挥指导云南工作。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杰作——《夷经》

王德三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写的理论文章,能够巧妙通俗的运用马列主义的觀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文章逻辑严明,说理透彻,比喻生动,文字浅显,使读者非常容易接受.尤其是他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的《夷经》,堪称云南乃至于全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杰作。

(一)《夷经》的历史地位

土地革命时期,王德三在深入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又总结云南革命斗争经验和教训,才着笔撰写这份宣传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革命主张的政治创世文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最早的革命宣传材料。

(二)《夷经》的永久性贡献

王德三用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通俗地介绍给少数民族群众,让他们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懂得中国共产党真切的爱民之情,从而发自内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王德三通过深刻地揭示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残酷的现状:生活环境艰苦、文化程度低、传统软弱……从而唤醒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觉醒,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武装自己,为自己的解放而挺身而出。

以残酷无情的史实打动群众,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地区大众化。王德三等共产党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探寻适合理论宣传的途径,向广大群众讲解少数民族被压制剥削历史史实。如果没有共产党人的启发和宣传教育,他们不会起来反抗,事实上千百年来他们压根就没有武器来对抗。通过残酷的史实,激起少数民族抛弃固执己见、传统守旧,参加云南革命奋斗之中。

以血脉为系、情字为扣感知群众。有效将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地区大众化。王德三从小便是生于滇,长于滇,深知滇地的劳苦大众世世代代都处在封建地主的压榨下活着,深知他们对武装力量和穿制服的人是心存忌惮的。在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王德三等人便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核心价值理念出发,在少数民族地区充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血脉为系、情字为扣,从而感知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让群众对我们党少一点忌惮,多一份信任,以此有效地推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王德三,这位云南省的第一位党员,他厚重的一生,见证了悲壮历史中的这份苦难,在这苦难之中所蕴含的正是这片土地上那不屈的信念。王德三严谨的家风、学风,启示着后人为人父母重视如何有方有则的去教子育子,家风话题也常伴耳边,孩子幼时培养形成的固有习惯,可见是孩子一生德性的起点,即使离开父母身边,向远求学,骨子里的家风学风会时刻约束警示着孩子;王德三不断进取的求知精神,启示着我们脚踏实地追求科学真知,不断地渴望真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学无捷径,学无止境;王德三自身的革命性格,启示着我们对现实问题要保持乐观,善于思考,敢于发声,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作出实际行动,创新革新,改善解决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进步;王德三脚踏实地的调研方式,启示着我们不要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担当重任无疑是需要无畏、实干和奉献的精神;王德三心怀百姓的宏伟胸襟,也启示着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感知人民群众才能成功……王德三思想对后人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堪称近代中国革命这一宏大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祖英.播火者——记云南早期中共领导人王德三[J].党史纵横,2000(7):15.

[2]张光照.云南民族工作的先驱──王德三[J].民族工作,1995(6):45.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