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文学中探析当代社会文化心理

2021-03-16 12:53彭瑶刘晓丽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现代人网络文学文学

彭瑶 刘晓丽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写作变得越来越趋向平民化和商业化,而文学接受主体也进入了数字化阅读时代,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往往迎合于大众,占据极大的市场,但其强调主体情感的表达,本篇论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网络文学和社会心理的联系,试图找到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以及网络文学的心理价值。

关键词:网络文学;社会心理

一、绪论

20世纪80年代“后文学”的到来,他们的创作已经脱离了传统,融入了消费文化。90年代受后现代文化冲击,文学逐渐转向人学,鼓励多元文化,个人创作取代宏达的史诗题材。其正式开始的标志九十年代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在网络上的发表。”网络文学走向大众视野,王一川先生在他的《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一书中,把网络文学定义成“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文学传播活动”。网络文学应当是大众文化现象,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性,内容偏向休闲娱乐,到现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各媒体还是文化界各大作家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都褒贬不一。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与文化心理

(一)欲望叙事

欲望叙事指的是反映大众的愿望、兴趣和价值观。网络文学的故事核心是个人的欲望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也体现着人类对于私人隐秘情感的的重新发现,许苗苗在《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一文中表明,网络文学的代入感产生的主要深层原因是“网民以低成本幻想改变世界的游戏态度的体现。”欲望叙事,带给接受主体的是不受束缚的网络幻想,完成接收主体在普通生活中所存在的遗憾。

(二)交互性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可以依据评论和留言看到受众对于作品的评价与建议,网络平台的功能也就弥补了网络文学“线上”和“线下”的时空距离,让作者与读者能够虚拟对话,在对话中文学也进行了转型,这种双边性的文学活动,也让网络文学能够在近二十年中活跃起来,规模逐渐增加。网络文学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了一种新的阅读对象,作品的内容追随市场,极具有商业化的特性,也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倾向

(一)文化舒适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了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21.5%、20.8%;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17.6%,网络受众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此类人群面对这紧张、焦虑的生活压力,更需要网络释放精神压力。

此类人群也更愿意花费空余时间阅读网络文学,获取精神享受,在《世界文化报告》中,认为这一种接受方式成为了“文化舒适区”,在“文化舒适区”中能够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与负担,忽视他人的文化边界,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形成一定的文化容忍度,网络文学构成的“文化舒适区”也会缓和心理压力,有不错的社会价值。

(二)互相补偿

网络文学中架空式的表达塑造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作者所期待的理想与现实残酷的互相弥补,也填补了读者期望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感,更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共鸣。网络文学具有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成为许多现代人精神放松的场地,现代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现代人面临的是种種物质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网络文学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部分,帮助现代人从精神上摆脱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这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体现的是本我的渴求和超我的实现。获得精神“愉悦感”,释放个性。网络上的隐秘性,也让现代人有了更多敢于发言的机会,在互联网中,隐藏真实身份,通过网络角色的转变来打破现实生活的束缚,解放思维,发挥更多的创造力。

从创作者来看:作者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心理的寄托,通过写作创作独有的精神世界,以此来获得心灵的慰藉,逃避现实,以“冷战”的方式消极反抗,诉诸对现实的不满。从读者来看:他们沉迷于网络文学的直接原因在于想要躲避无法接受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与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相差甚远,而造成无法逃脱的焦虑和压迫感,从而通过选择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文本来寄托自己无法宣泄的情绪。此时读者和创作者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文本与读者所需之间形成了一种补偿效应。

(三)主体丧失

网络文学在实现网民消解孤独与释放压力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精神上的救赎。但回到现实,社会规范所挑起的焦虑,仍然无法得到解决,读者长期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便容易落入虚无主义的圈套之中,而这样创作的表达本质上是一种消解性写作。看似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实则不断分解理性的思考和本该前进的文化环境,让读者青春易逝或者繁华都市的不切实际,陷入虚无主义的大众悲悯。它在促成一切,也在消解一切。

网络文学进入门槛不高,写作内容广泛,价值输出变得多样,加之为了迎合市场的写作动机,以及网络文学乱象层出不穷,侵权,质量低下色情和暴力的传播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文学从“高尚的艺术”变成了“主体的表达”,从宏大的时代叙事变成了个体利己主义的消遣。网络文学始终无法成为主流文学,不受主流奖项垂青,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以及阅读氛围中,网络文化只能停滞不前。由于其缺少对时代的思考与创新。网络文学的阅读机制和承担时代重任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之间出现话语裂缝,网络文学很难担起时代的责任。

四、结语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推进关系相当密切,也和现代人社会心理有一定的关联,现代人具备更多的现代感知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扩大了展示话语权的场所,网络文学的交互平等性特征也丰富了现代人的想象力,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弊端仍然存在,前进和成长的道路仍然很长,但绝不能忽视网络文学带来的社会心理价值。

参考文献

[1]翟永.2018年网络文学研究综述[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2).

[2]许苗苗.游戏逻辑: 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J].文学评论.2018,(1)

[3]叶雨菁.网络文学受众的身份特征与心理机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24-27

[4]王莉;张延松,新世纪文学之网络文学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03,101-103

[5]杨雨玄,从边缘化到大众化:从网络文学评论看其发展,【J】,文艺评论,2020,84-96,84-96

作者简介:

彭瑶(1999-)女,四川德阳人,乐山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刘晓丽(2000-)女,四川资阳人,乐山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 614000)

猜你喜欢
现代人网络文学文学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现代人的避难所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智珠
文学小说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