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划分-从哲学转向的角度

2021-03-16 12:53褚浩宇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哲学史

摘 要:历史发展是一个过程,不能片面的以时间进行区分。对西方哲学史的分期应从西方哲学家连续性地思考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及其发展的阶段性的结果入手。虽然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异的结论,但如果从个人与事物、个人与自我之思想、个人与外物之间沟通的媒介之间的关系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西方哲学史关于上述三者的关系研究出三个哲学转向,并依据这种转向将西方哲学史划分成三个历史阶段:从朴素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转向阶段、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阶段、从近代认识论到现代哲学(生存论和语言分析)转向阶段。

关键词:哲学史;哲学转向;语言哲学

一、第一历史阶段-从朴素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转向阶段

从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看,第一大阶段,即古希腊原始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转向,这一阶段涵盖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文艺复兴出现认识论转向这一漫长的过程。

前苏格拉底時期形成了“自然哲学”,先哲们受限于自然现象,提出了朴素唯物观,产生了一种用自然之物来解释客观世界的思想,如泰勒斯的水本源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说等,认为它们才是事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开始具备了形而上学的特征,为其后出现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 Turn)”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真正开始超越自然哲学的当属哲学之父巴门尼德,他首先区分了存在和非存在,他认为存在是指一切事物的抽象共性,是唯一的、永恒的本源。他也是第一个用“Being”来表示世界的本质。巴门尼德将“存在”视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自然哲学到本体论的转向,并使其延续了两千多年。黑格尔将他视为西方哲学的真正开始者。苏格拉底主张观念论,认为“存在即本质”。他的学生柏拉图循着他的思路,提出了理念论,主张用“理念(Idea)”来概括和表示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柏拉图的研究是从“本质之问”到“实存之问”,遵循“自上而下”的思路。自从他的“理念论”之后,古希腊便真正开启了一个追问先验本质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传统。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认为:世界的本质仅是一种“理想化形式”,它就只能在心智中通过逻辑推理来掌握。他和苏格拉底都是理性论的倡导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沿着相反的方向来思考,即从“实存之问”到“本质之问”,走上了一条“自下而上”的研究之路,提出了“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后三者被归结为“形式”,因此“四因说”就被简略为“二因说”,即“质料”和“形式”,其中“形式”是高一层的东西,形式给质料以规定,是事物的决定因素。亚氏还提出了“十大范畴”,充当主词的当为“实体”,其他九大范畴作谓词,“实体”和其他九大范畴的关系可谓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他的二值逻辑也启发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培根也是基于亚氏的《工具论》的“演绎逻辑”而提出了“归纳逻辑”的分析方法。

而黑暗中世纪的到来开启了“神”的绝对统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being”到中世纪演变成了神学“being”。奥古斯丁宣扬“上帝创世说”和“原是罪恶”说,提出“信仰大于理性”的口号。11世纪到13世纪的经院哲学更加体系化,主要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为了维护基督教教会利益和统治,提出了“最高的存在着是神”的荒谬主张,几乎断送了哲学的前途,使人们丧失了对理性思辨的信心。

二、第二历史阶段-从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阶段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到来,人文主义(Humanism)以理性反对信仰,用科学反对宗教,鞭挞批判神权思想、禁欲主义和经院哲学,从而宣告经院哲学的终结,倡导“认识人本身”,重塑了“理性”的地位。哲学家们将研究中心转向了人类的意识世界,从“对实体的思考”变成了“对认识的思考”,围绕“什么是人?人的真知来自哪里?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探索。培根认为:经验才是真知的可靠基础,提出了“归纳逻辑”,并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等著名口号,主张用经验归纳法来批判经院哲学。他的秘书霍布斯(Hobbs)也持相同观点。除了培根,英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位著名经验论者—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贝克莱也主张经验论,提出“存在即被感知”。休谟持“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斯宾塞和马赫是其继承者,他们认为一切真知都源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响应来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的潮流。

理性论代表笛卡尔主张用理性演绎法来批判经院哲学,其著名口号“我思故我在”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了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两大支撑。笛卡尔还提出了天赋观和“二元论(Dualism)”,使得形而上学再次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基石。康德兼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一方面认为“物自体”(贯通思维和实在)的存在,但又强调不可知性,他发动了一场号称“哥白尼式的革命”,喊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提出了颠覆性观点:用先天理性(时空观+纯粹理性活动)来概括杂多经验,将其升华为具有理性的普遍知识,从而使得先天的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形而上学家黑格尔将欧洲形而上学研究推向了高峰,倡导“绝对理念”,标志着形而上学得以走向了极致,构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哲学理论大厦。同时也标记着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但是,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不断变化的,他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第三大历史阶段-从近代认识论到现代哲学(生存论和语言分析)转向阶段

认识论者围绕“真知来自哪里”分别提出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由于观点的不同,又出现了新的哲学转向。在此阶段有两个大的方向一类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向海德格尔等提出的“生存”论哲学的转向。在本文笔者想着重讲解一下第二类,认识论者的经验论和唯理论观点矛盾产生了当代语言哲学转向。

哲学家们将矛头转向了“表述认识的语言”问题,着手研究语言的逻辑形式和其所表意义。语言论转向基于现代形式逻辑,以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语言意义,一度成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从而形成了“语言论转向”。由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哲学家们致力于研究语言的意义,分析语言,阐明词语和语句的意义。

弗雷格于1897年正式发表《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标志着现代形式逻辑的出场。随后经过罗素、维特根斯坦、塔尔斯基、卡尔普纳等推荐、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表述精确的理想语言系统。其中,罗素将逻辑视为语言、哲学、数学之本质,提出了分析哲学之典范的“摹状语理论”。“维也纳小组”建立起“逻辑实证论”,倡导用实证的原子论和精确度、逻辑形式来描写意义。维特根斯坦1922年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逻辑真值表。

随后,随着哲学家们人文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又发生了语用学转向,使得语言论进入“日常语言学派”时期,进而发展出欧陆人本哲学。维特根斯坦后期(1953)提出了“语言游戏论”和“意义用法论”等;奥斯丁提出了“言语行为论”,认为“动嘴”即“动手”,话语的意义取决于受话者的行为,标志着语言哲学开始从注重语言的客体性转向重视语言的主体性以及主体间性。欧陆人本哲学则沿着日常语言学派的基本观点继续前行,这个时期的欧陆哲学家包括胡塞尔和他的弟子们,以及萨特、福柯等学者,他们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人归结为科技理性的存在。这一部分当算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思潮。引领现代后现代主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6]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H联书店,1996.

[7]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J:海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褚浩宇(1996-),男,汉,河南南阳人,中原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与伦理问题研究。

(中原工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猜你喜欢
哲学史
最有思想的句子
实验主义哲学史书写中的“争鸣论”与“反向道统论”
作为形而上学史的哲学史
哲学史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研究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哲学与哲学史
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评析
一本可读性强的哲学普及读物
“要注重易学哲学史的研究”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