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

2021-03-16 12:53孙路亮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试验区小康社会

孙路亮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梳理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现在、把握未来,为开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增强动力和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康社会 ;伟大成就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通过党和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逐步建成覆盖领域全面、覆盖人口全面和覆盖区域全面的“三全”小康社会,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对外开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国际地位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真正建成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社会。

一、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由2016年的74.3万多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01.6万多亿元,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稳居世界第二。2016年——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6.5%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2016——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近30%,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1]即使是在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30%以上,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2020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2.8%。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2019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2019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2019年增长2.9%。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

二、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开放成果显著增加

在“十三五”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突破口, 推动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 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力,”[2]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铺路架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3]习近平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4] 2015年3月,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取得众多项目成果如建成蒙内铁路、签订中匈协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为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中共十七大提出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经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年多试点经验的的基础上,2015年4月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天津、福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设立。随后于2017年3月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成立;2018年10月第四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并于2020年6月以自由贸易港启动运作;2019年8月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江苏、河北、黑龙江、广西、山东、云南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2020年9月第六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安徽、湖南、浙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成立。至此,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增至22个,已经初步形成了“1+3+7+1+6+4”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協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推动形成了我国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

“十三五”时期我国主场外交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40周年,自2018年4月至11月我国先后举办了四大主场外交。4月份举行了博鳌亚洲论坛,6月份举行了上合青岛峰会,9月份举行了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个重要支撑。进入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外交继续乘风破浪,坚定前行,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形成了一大批新成果。4月26日举行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月28日举办了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5月份举行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11月份举行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本次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5]进入到十三五的最后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和受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年,我国外交成果同样丰硕显著。5月份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北京顺利举行,9月份在中国举行了首届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11月4日在上海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本次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6]11月15日,成功举办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 1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亚太经济整合逆势推进,对中国而言,RCEP是参与成员最多、经济规模最大、地缘政治影响最广的一个自贸区,是中国自贸区战略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底12月30日,中国和欧盟双方最高领导人宣布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中欧经贸关系有望全面走深走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不仅是中国联手欧洲在经贸领域为世界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的又一次重大贡献,而且也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使党的思想和主张更加深入民心

自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和2016 年 12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五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免费开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十三五”时期,党的创新理论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更加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二)加大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和开发,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努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

一是传承千年文化遗产,助力乡村脱贫致富,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开发,打造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商标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如四川凉山通过将彝绣、银饰、漆器等众多传统工艺转化为脱贫生产力,既促进非遗活态保护,同时也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等。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二是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开发,通过对大数据、新媒体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增强中华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十三五”时期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牢固。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和医疗几个方面,如近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等[7],这些指标充分表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14亿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也是安国之策。“十三五”时期,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均在1300万人以上。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77471 万人。[8]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虽然低于2019年人数,但依然超额完成900万人的目标任务,达到了1186万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约3.22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万元。

2016 年 8 月,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讲话,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9]“十三五”时期,我国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迈向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全民健康新时代。例如增加中央财政投资;实现城乡医保全面并轨,提升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提高了财政对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真正做到了让居民放心买药、安心治病;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努力破解“以药养医”等制度痼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增强疾病防控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等。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初步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10]截至2020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99亿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7亿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参保人数2.68亿人,分别比2019年底增加3128万人、1147万人、1291万人。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展至所有城乡参保失业人员,全年1337万人领取不同项目的失业保险待遇,比2019年增加了841万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6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持续保持在99.99%。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全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11]

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设立最严格的制度、采取最有力的举措,以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为实施重点,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顺利實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一)生态建设部署越来越全面,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越来越多地省市区镇等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要抓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发展理念,努力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之路。企业依法治污和排污,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的法治意识和主体意识,全社会保护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顺利,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

2018 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出席指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随后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计划,近五年来,我国顺利开展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场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有力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十三五”期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系统,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以及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宁吉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上)》,《图们江报》2020年12月14日,第001版,第1页。

[2][7]《“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党的+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第10页。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26页。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46—247页。

[5]《进博会,见证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日

[6]《共创共享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0日。

[8]《中华人民 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2月28 日)》,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2020年10月15日。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0、371页。

[10]秦宣、林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历程、经验、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 年第4 期,第54页。

[11]黄晓霓、张星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11月第27卷第6期,第55页。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2)

猜你喜欢
试验区小康社会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破译决胜全面小康的价值密码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