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物理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2021-03-17 22:47孟富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实验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让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关键。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分析思考、积极综合运用、有效迁移拓展,实现深度学习。

【關键词】创新实验;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0-0054-03

【作者简介】孟富林,江苏省句容市第二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高级教师。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次:知道、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简单的识记知识、理解知识属于浅层次的学习;基于对知识的理解,整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思和评价自我、进行创造等则属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创新实验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在课题引入、物理现象展示、物理规律的发现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学生课外实验等形式。本文所谈的创新实验,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验设计,指的是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小制作等,实验器材具有易选取、便于动手操作等优点。

创新实验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通过对真实物理问题的研究,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实现深度的思考;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迁移和综合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三、创新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笔者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上册《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利用创新实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1.生活情境引入,激发深度学习的动机。

“能量的转化”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教材中通过展示两幅图片提出问题:一是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较长时间后轮胎的温度会升高;二是燃料是怎样使汽车发动机工作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但第二个问题学生感到陌生,答题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打开易拉罐”这一创新实验,引入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设置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喝饮料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饮料罐的拉环被拉断了的尴尬。如果这时你的手边只有一张纸片,你能打开这罐饮料吗?

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十分熟悉,因此学生对这一问题议论纷纷,充满各种猜想。此环节的设计充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2.问题导引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

本节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教材中设计了“反复弯折铁丝”的实验,若教师直接安排一个体验活动,则略显突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如果把安排学生做实验转变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则更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可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师:现在老师手边有一段铁丝,你有没有办法使之温度升高?请通过实验来说明。

学生对这一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然后展示汇报。

生:反复弯折铁丝、开水烫、太阳底下晒、火炉上烤、用力敲打、与地面摩擦等。

师:以上的方法中哪些不是前面所学的“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生:反复弯折铁丝、用力敲打、与地面摩擦。

师:这些方法中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师:如何证明呢?

生:弯折、敲打、摩擦等都消耗了机械能;铁丝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师:以上的实验能证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做功”,在此过程中,固体温度升高。那么液体和气体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呢?

生:可以用榨汁机,让快速转动的刀片与水摩擦,证明液体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可以压缩密闭容器的气体,证明气体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师:如何衡量内能是否有变化呢?

生: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师:我们还可以用温度传感器。大家动手试一试,看看有怎样的发现。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问,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不断进阶。

3.丰富体验探究,强化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本节课教学的第二环节是让学生明白“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教师可在这一环节设计以下三个体验活动,由学生主动体验并动手实践。

体验活动1:气球打足气后用夹子将气球口夹紧,然后松开夹子,观察气球的运动情况。

体验活动2:气球打足气后用夹子将气球口夹紧,一名学生握住气球,另一名学生松开夹子,感受气球温度的变化。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气球向后飞去,且温度升高,说明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体验活动3:在一个空塑料瓶中装入少量水,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拧瓶身,之后轻轻拧开瓶盖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瓶盖飞出,瓶口出现白雾。

师:瓶盖飞出表明能量如何转化?白雾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瓶口会有白雾生成?

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白雾是液态的小水珠;内能转化后导致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此環节安排了三个体验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真实体验了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中温度的降低。这样的教学设计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在学生理解“机械能与内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回到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打开没有拉环的易拉罐吗?

教师展示实物,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可以用纸片与易拉罐摩擦,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易拉罐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体可以顶开易拉罐口。

学生动手实验,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此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控制摩擦易拉罐的位置、力度、速度等因素使效果达到最佳。

学生讨论后再次动手实验,终于成功将易拉罐打开。

此环节的设计既呼应了课堂之初的问题,保持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初次实验失败后分析改进,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成功后的欣喜与快乐,极大地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5.课后创新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可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一些课外创新实验作业,如测量酒精燃烧的热效率,以此制作水火箭、走马灯、简易斯特林发动机等,这既巩固了机械能与内能互相转化的知识,也为学习下一部分关于“热机”的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需要阅读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设计方案,也需要合作与交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实验。当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这就需要百折不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恰恰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创新实验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创新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迁移和运用,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评估、创新等高阶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年度立项课题“‘玩、做、改、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行动研究”(D/2020/02/373)的研究成果。

3748500589230

猜你喜欢
创新实验深度学习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巧用废旧材料探究声音特性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