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结合的三重逻辑

2021-03-18 09:31孙泽海孙振威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问题意识立德树人

孙泽海?孙振威

摘 要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革命文化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好革命文化的独特育人作用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要将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起来,就要把握好价值、问题和实践这三重逻辑。首先,要深刻理解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的价值。其次,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分析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存在的阻碍。最后,要从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技术条件这三个方面把握两者相结合的实践路向。

关键词 革命文化 中学思想政治课 立德树人 问题意识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永不会过时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与革命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的现实意义,实事求是地认识革命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存阻碍,积极探寻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路向。只有把握好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的三重逻辑,才能切实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把红色文化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价值逻辑: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的价值

1.提高中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从众心理比较明显,理性思维还比较欠缺,这就会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历史虚无主义热衷于“改头换面”,在中学生间呈现出深入渗透的态势。比如借助大众文化的多种形式,对历史进行恶搞和娱乐,扰乱中学生的历史认知;借助如微信公众号文章、表情包、内涵段子等,在获取信息中制造所谓“看点”“笑料”,披着娱乐化的外衣将西方价值观奉为圭臬,将有关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都贬斥为落后,从而逐步消解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通过“历史揭秘”的形式,裁剪所谓“新档案资料”,使完整的历史变得碎片化,对中学生初步形成但还尚未稳定的历史知识体系造成冲击,使部分中学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把矛头指向红色革命英雄,对江姐、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大肆诋毁与污蔑,无限放大革命领袖的缺点,但对其历史功绩却选择性忽视。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中学生将袁世凯等负面历史人物当成所谓的“悲情英雄”进行盲目崇拜,对黄继光、邱少云等真正的革命英雄却不屑一顾。

革命文化教育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价值旨归,是育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攻击的重要文化利器。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学生思想的危害,就迫切地需要以革命文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揭开历史虚无主义虚伪的“面纱”,提高中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增强中学生民族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避免中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增强当代中学生对我国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2.坚定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这不仅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也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根基。从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思想之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新,革命文化的生成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爱国至上,精忠报国”等优秀的思想精华与革命文化本质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思想精华,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革命文化作为联结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重要纽带,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之基”。当前,面对世界上各种思潮的变幻激荡,就需要不断赋予革命文化时代内涵,在中学生当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唱响爱国奋斗的最强音,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谱系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形成的思想精华涵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将革命文化与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向前给中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向后给中学生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保持中学生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的精神食粮,是坚定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

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文化人,这是因为文化“体现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良好的藕合性,其所蕴含的关系质态和文化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行动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4]。革命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能有效提升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是培养民族复兴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革命文化中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精神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不畏艰险的担当意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念与责任。可以说,没有什么比革命文化更能触动中学生最真实的内心情感,让中学生从情感上懂得新时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坚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将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理论、伟大的精神灌输到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信仰坚定、脚踏实地的时代新人。

二、问题逻辑:革命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实阻碍

1.理论不足:教师对革命文化的理论准备不足

从时间起源来看,革命文化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距今有一定的年代,中学生对革命文化可能有陌生感。教材《文化生活》所列舉的革命人物也基本上是处于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和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增加了中学生对革命人物共情的难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许多疑惑,甚至对红色文化中感人事迹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对革命文化的本质有透彻的理解,明晰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懂得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然而,现在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对革命文化的价值、意义不能进行充分阐释。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循序渐进,比较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理论的不足会直接导致在学生陷入困惑时难以给予及时的指导,更难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为学生营造提升革命文化素养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对革命文化这一教学载体的关注度,也会影响革命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形象,为学生主动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增添障碍,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加阻力。

2.方法不当:课堂教学理论与现实互动不够

能否用理论指导现实,把抽象的革命文化放置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结合具体实例加以讲解,使中学生既能够从理论上把握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又能对现实生活的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是当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一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解,在革命文化的讲解中所选取的案例大而无当。他们没有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仔细加工,使之生动活泼,便于中学生的理解掌握,基本上只是进行空洞说教与知识的单向灌输。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回避,对中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够,这就难以解决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理论与现实互动不够的表现,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不够往往会影响到革命文化在中学生间的感召力,会导致中学生失去学习革命文化的积极性,甚至将革命文化的学习看作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难以自觉接受和理解革命文化,更不会用自己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指导自身的现实生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的解决,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水中月与镜中花。

3.价值短板:革命文化的价值作用讲解不全

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学生将自身的理想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承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然而在当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讲解得并不全面。讲解的往往是革命文化正向促进作用,对革命文化抵御错误思潮的作用讲得很少。这样的教学会使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价值作用认识不清,对革命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不全面。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决定了当代中学生能否了解新时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基本情况,进而形成抵御消极价值观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全面把握新时代的思想环境,认识到“直至今天,我国思想文化也还不断受着西方价值观较深的渗透;西方国家依然时不时地抛出所谓的‘普世价值污蔑和妖魔化中国,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5]。在保持头脑清醒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引导中学生既能看到我国思想的主旋律,也能分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杂音,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将革命文化教育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价值导向。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这一价值导向的理解并没有很到位,对社会思潮多样性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认识不清。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萌芽的阶段,而且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乐于模仿。如果没有形成抵御消极价值观的能力,就容易被纷纷扰扰的社会思潮蒙蔽双眼,甚至会掉进“普世价值观”编织的思想陷阱中,迷失人生的前进方向。

三、实践逻辑: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路向

1.明确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课堂教学是最具系统性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遵循当代中学生的成长规律,采取互动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就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意义等知识点进行思考和积极的讨论,让中学生能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理解革命文化的精髓要义,进而正确认识自身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在课堂讲授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注重革命文化的理论知识贯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7]这就明确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将革命文化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各阶段统一起来,把革命文化教育看作是独立性、连续性的有机统一。在理论难度的设置上,既要体现革命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又要增强革命文化知识内容的递进性、衔接性,真正让革命文化的教育贯穿在中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步,做到入脑入心。

任何教学离开生活实践都会成为无水之源与无根之木。社会实践活动是将革命文化渗透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强化革命文化的实践教育,发挥社会实践平台作用,不断提升中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如可邀请英雄先烈后代来中学课堂讲解革命文化中的感人故事,组织中学生去革命旧址等参观,给中学生以强烈的时空代入感,使中学生在思想上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也可以开辟“第二实践课堂”,举办红歌比赛、红色话剧演出等活动,提高中学生参与革命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使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在中学生当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举措。

2.改进教学方法:情与理相互结合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理论要说服人就要经得起推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法能有力论证课堂要讲授的理论观点,也能迎合中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是理想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选好具有生动性、启发性、针对性特点的经典案例,避免具有空泛性、随意性、死板性特点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在案例讲解的时候,既要阐释清楚革命文化的理论价值,引导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要做到以情动人。讲好革命故事是做到以情动人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讲好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中学生从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上学习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革命英雄夏明翰身上学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身上学到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要通过情感的力量,將红色基因注入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中,点燃中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的热情。情境化认知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情境化的,知识的讲授不能独立于它运用的情境。以情动人也要学会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长征时期的知识时,可以在课堂前播放毛泽东的《长征》歌曲,用革命情感的精神力量感染中学生,引发中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并根据革命故事情节的起伏发展变化,使中学生也相应地获得起伏的情感体验,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文化中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进而为后续阶段的红色文化知识学习铺下感情基础。

3.优化技术手段:硬件与软件相互结合

当代中学生可以称之为和移动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互联网原住民”。QQ空间、新浪微博、豆瓣社区、哔哩哔哩视频社区已成为了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强化革命文化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好信息化教学平台。因为在第四次信息革命浪潮下,互联网已成为了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抢占这一阵地对新时代中学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基于此,就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到“软”与“硬”结合,这也是时代发展对传承红色基因提出的新要求。

一方面,需要完善网络教学的硬件条件。要加快多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教学媒介的建设,积极发展最新的科学技术,扩宽教学平台。比如VR技术能构建虚拟的革命文化教学博物馆,使中学生在移动客户端中进行虚拟全景访问,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革命峥嵘岁月,深刻地体悟革命精神。只有硬件设施得以保障,才能更好地从当代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着手,使革命文化在课程中“活”起来,真正浸润在中学生心灵中,提升革命文化对当代高中生吸引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要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各样的软件。比如可以将网络上的公众号作为载体,推送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革命文化故事,这些文章的深度要契合中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内容要有吸引力,形式要引人入胜。此外,要使用好互动教学法,利用好QQ 空间、哔哩哔哩视频社区等网络社交媒介和当代中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参考文献

[1][3][6][7]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4]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视域研究述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90-94.

[5] 陆卫明,孙泽海.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50-5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10.

[作者:孙泽海(199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孙振威(1991-),男,河南滑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博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问题意识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