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校本课程评价中的缺席与回归

2021-03-18 09:31张瑞包海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

张瑞?包海军

摘 要 自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后,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学校领导和课程专家多元评价主体并存,而作为校本课程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学生却缺席于评价。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既能增强学生主体性地位,提升课程质量,又能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当前校本课程评价面临着学生评价意识缺失、评价权力缺位、评价结果失真等问题,亟待唤醒学生评价意识,回归其学习主体性;从动静、虚实、主客等维度拓宽学生参与课程评价方式;课程管理者和教师、家长、课程专家需要协同支撑,保障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课程评价 学生参与

随着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入,课程评价多元化已成为人们认可的评价理念。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1],表明了学生也是参与课程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共同对话与协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符合现代课程评价理念的吁求。然而,实际评价过程中,一般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在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权力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本课程评价结果的失真。学校中校本课程的评价只是某个领导或者部门的事,学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以学生视角透析校本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地位,探索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路径,有助于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

一、学生参与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应然诉求

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共同对话,评价者不能高高在上,被评者也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两者之间的评价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需要双方协同参与[2]。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能意识到自己学习“主人翁”的地位,也可成为校本课程运行过程中的协同管理者。

1.学生参与评价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之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主流共识,在此基础上,也应关注校本课程评价中学生这个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3]学生参与评价,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表现,体现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条件”[4],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同时锻炼了自己评价人和事的评判能力。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受益者,参与评价有助于锻炼民主管理的能力和社会参与的意识,维护自身学习的权益。校本课程“以生为本”,学生参与了整个实施过程,他们知道课程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最有说服力,他们是学习的体验者,应当成为评价者。

2.学生参与评价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评价的结果,实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课程评价可发现学生发展的弱点,也可显现教师教学的问题。一直以来,学生参与评价没有被重视,但实际上学生掌握着教师等评价主体所没有的其他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表对自己以及同伴的课堂表现和收获评定等级,或者给自己及同伴写描述性的评语等,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评价信息”[5],还可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在学生的评价里会找到教学的诸多优点,反馈到教师那里,会让教师受到激励。学校也可以从学生的评价中找到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有学校方面的,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往往涉及成人研究者没有想到的视角和议题。”[6]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使校本课程更契合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学生的评价,就像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晴雨表”,优点或不足,都一一显示在学生评价中,教师也可据此来找到改善教学的方向。

3.学生参与评价提升学校课程的管理水平

学生是学校的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却是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主体。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样,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声誉。课程管理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发展,“通过学生充分参与,促使课程改革的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7]。在学生心中,对学校的领导风格、课程管理的氛围等都有自己的衡量。学生真实的想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帮助学校发现管理漏洞,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管理体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另外,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学校管理者也可据此了解教师的工作实际,发现优点加以表扬,找到不足则建议改正,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做出科学的评价,改变学校里面“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让教师劳有应得,感到公平和满足,提高工作热情[8]。

二、学生在校本课程评价中缺席的现实状态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既能保障他们学习和评价的权利,也能为学校收集客观的评价材料。但在真正的评价中,“‘生本性缺失仍然是目前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9],这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1.学生未激活参与评价的内在愿望

學生是校本课程的受益者和建设者,但很多学生缺乏参与校本课程评价的愿望。李红恩在对国内26所高中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中生的校本课程参与度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行为参与度低[10],消极参与问题突出。除缺乏条件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评价参与意识的缺失,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属于他们的一种权利。另一方面,学生评价意识“被动缺失”。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时,往往会收集各种信息,比如学生的等级评价表、考核作品等,却很少问到学生的实际想法,即便有,也只是学生代表,且是作为一点单薄的学生数据。诚然,学生受思想不成熟和知识较为狭窄的限制,做出的评价具有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但学生是真正的课程参与者,他们的想法最具代表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往往被学校有所选择地忽略了,没人过问学生的评价意愿,也没人去激发学生的评价意识。

2.学校虚化学生实质的评价行动

课程评价多元化虽已是教育界共识,但学生并未获得真正的评价权利。如果学校在具体操作时,没有指导学生开展评价,没有落实学生的评价知情权,就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实质的参与[11]。校本课程评价中我们最应该听到的声音是来自学生的想法,他们最有发言权,也最具有评价的权力。课程结束后,学习的变化会反映在学生各方面之中,课程存在什么问题和优点,学生的回答最具参考价值。然而,目前的评价大多数以专家、校领导和老师为主,“即使有一部分‘碎片式的学生主体性评价,也往往作为‘装饰品和‘表演需要而诞生”[12]。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是缺乏说服力的,评价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现代课程评价中,应当强化教师的参与,使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提高课程评价本身的质量和水平。”[13]而学生作为多元评价主体里面的一员,也具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参与评价将促进校本课程的真正完善,最终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学校忽视学生真实的评价反馈

校本课程的评价既要发现闪光点和关键点,也要找出其中的“弱点”和“黑点”,让校本课程的评价指向学生的成长进步。遗憾的是,目前学生方面只是作为评价的一个数据来源而已,学生参与评价的“失语”很有可能带来评价数据的失真。哪些教学呈现方式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哪些教学资源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哪些考核方式是合理的,哪些老师是不胜任的,等等,这些重要的“秘密”很有可能就藏在学生的评价中。缺乏学生的评价,分析失真的数据,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学生评价给校本课程的真实反馈的价值。“课程评价有了学生的参与,评价又多了一个可参考的维度,评价也会更加真实与全面”[14],有助于实现校本课程的多元评价,多维诊断真正的问题,在评价中改进课程。

三、学生在校本课程评价中的回归路径

校本课程发展的目的是学生,实施对象也是学生,校本课程评价不能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学生在校本课程评价中的回归,是校本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不仅要增强学生参加评价的意识,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提供切实的评价保障和便利的评价途径。

1.主体回归:唤醒学生评价意识

学生的反馈是校本课程评价最重要的原材料,评价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决策。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身的意识不足和学校的忽视,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评价方面呈现出近乎“空白”的状态。因此,需要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共同建设校本课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评价会对校本课程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利于自己获得良好的且符合自己需求的课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学生应该从意识观念上改变,重视自己的评价权利,对校本课程做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产生评价的想法,积极去向学校领导和老师做出自己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不好的地方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将利于培养学生反映问题的意识和民主意识,学生在学校的“主人翁”意识会更加强烈,形成“生校互动”的良好氛围。

2.多维参与:拓宽学生的评价方式

有些老師是愿意让学生参与评价的,也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为什么迟迟没有转化为行动?原因之一就是意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操作手段的分离,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法。因此,要利用评价方式和手段去疏通学生参与评价的顽固阻塞。

(1)动静之维:过程与结果两相并重

课程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是什么,同时也要关注过程怎么样。“校本课程评价方式虽然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但实际还是更加偏重于结果性评价”[15],沿袭着传统的评价习惯。“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校本课程本身的缺陷、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教学中的各种问题”[16],所以形成性评价常常作为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以生为本”,要求学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不再“以分数论英雄”。然而,“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17],没有用心关注学习过程,这是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的脱轨。评价校本课程的优劣,不应只看教学设备、学生考核作品等这些显性条件,而要重点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状态。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而不是那些较好的分数和出彩的学生作品。为了评价这些过程的收获,需要师生共同收集和记录学习信息,建立过程管理档案。课堂评价、师生日记、随笔、照片和录像等都是记录的有效方式。

(2)虚实之维:线下评与线上评双轨并进

线下了解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从学生回答的语言、表情等丰富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但很多时候人往往会“口是心非”,由于熟人世界和成人权威的人际压力,学生很有可能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需要线上评价的及时补充了。线上评价主要是基于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在课前、课后等不同时间对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境进行评价的活动。学校应提前设计好操作性强的评价量表,考虑学生的使用需求,完善评价系统,提供一套基于网络的评估工具[18]。

学校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其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培训,考验学校组织学生评价的能力[19]。学校建立线上校本课程评价系统后,学生登录评价系统就可直接进行评价,提交评价的时候可显示名字或匿名。没有了在场压力,学生将会提交更加真实的评价,学校也会得到有用的评价信息。另外,线上平台具有存贮、管理、分析信息等多种功能,“结合学习过程中伴随式采集的数据,平台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专项或综合分析,并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发送阶段性学习诊断报告”[20],发送的时间段或者频次,可以由老师、家长、学生商量决定。

(3)主客之维:自评与他评互相结合

一个人学到了什么东西,只有本人是最清楚的。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整个课程的学习做各个方面的总结与反思,哪些地方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自我评价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缺点,所以需要结合他人评价,以确保得到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信息。教师和其他同学都是重要的评价者,他们都直接进入了教学活动的现场,并在时空上处于共同的课程参与者,他们的评价显然也具有可靠的说服力,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评价资料。所以,采用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能够降低评价数据的主观风险。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实际设计适合校本课程的自评表和他评表,这样能够为学生的参与提供具体的工具,同时规范评价的操作。

3.协同支撑:三个“支持圈”保障学生参与评价

受思维水平和知识贮备的限制,学生要真正参与到校本课程评价中离不开他方支持。依据校本课程对不同主体的重要程度和参与程度,可分为三个不同“支持圈”:一是核心圈,即学校的教师和领导;二是重要圈,主要是孩子父母或相关监护人;三是外部圈,一般是指课程评价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三个“支持圈”各有相应的协助范围,组成了保障学生评价校本课程的支持系统,如图1所示。

组织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需要课程专家的切实指导,设计好评价量表,制定相应的评价程序,提供具体的评价工具。学校管理者需要全程管理和监督校本课程的运行,保证学生评价权力的运行和有效发挥。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线上系统的操作和线下量表的使用,使学生熟悉评价方法和工具,遵循正确的评价程序。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出真实且客观的评价,同时做好记录,既不能只说好话,也不能有话不说,或者只是表达一些无关痛痒的想法。家长则要尊重孩子,协助孩子做好课后评价,不能代替行使评价权。一方面,家长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评价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合作中了解,而不是询问式地检查学业情况。而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使亲子关系更融洽,会更乐于参加校本课程的评价活动。

总之,校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学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已经是教育界的呼声。评价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赋能增权,让学生行使自己的评价权利,在具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上,仍需家长和老师引导与帮助,家校协力支持,切实保障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EB/OL].(2001-6-8)[2020-01-07].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3.html

[2] 顾书明.课程设计与评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80.

[3]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1.

[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7.

[5] 李瑋舜,刘剑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2017(01):25.

[6] 曾文婕.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生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4,38(08):88.

[7] 乔晓雯.高校教师教育课程管理中学生参与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3):274.

[8] 高远见.浅议学生参与对教师工作的评价[J].中小学管理,1997(12):25.

[9] 肖林元.校本课程的建设性缺失与矫正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3):96.

[10] 李红恩.国内高中生校本课程参与度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11):40.

[11] 丁蓓.走向学生参与式的课程评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7):24.

[12] 朱景光,张玉军.反刍学生课程权力的失权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6(15):8.

[13] 张瑞,刘志军.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主体[J].课程·教材·教法,2008(08):11.

[14] 郑素娟,蔡元元.由“失语”走向“参与”:重建学生与课程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1(23):19.

[15] 石书奇.中小学校本课程评价现状研究——基于16个省市63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8(06):22.

[16]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6.

[17] 明菲菲.校本课程的异化与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7(06):46.

[18] 陈玉玲,左晓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10):58.

[19] 刘雪梅,祝成林.学生: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决策主体[J].教育探索,2010(01):99.

[20] 田爱丽.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时代学习评价的变革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20(01):112.

[作者:张瑞(1964-),女,河南项城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包海军(1992-),男,广西博白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