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1-03-19 12:54陈尊刘芳邓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多巴肺动脉多巴胺

陈尊,刘芳,邓健

本研究价值:

本研究突破了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纠正酸中毒、降低肺动脉压、维持体循环压力等常规治疗方式,采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并与单纯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进行了对比,明确了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疗效,为该治疗方式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中的应用及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为儿科常见病,其主要是指多种因素促使患儿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升高,致使患儿肺动脉压明显高于体循环动脉压,从而使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心房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出现右向左分流现象,进而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缺氧、全身青紫、严重低氧血症等现象,对患儿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极大[1-3]。该病多见于足月儿及过期产儿,早产儿相对少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一项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美国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可达5‰左右,而我国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则为0.19%左右,且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致死率为4%~33%,并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因而其对新生儿健康及安全的威胁不容小觑[4]。既往临床上通常将纠正酸中毒、降低肺动脉压、维持体循环压力等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但其效果并不理想[5]。因而探寻一种有效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方法尤为重要。高频振荡通气为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病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单纯采用该方式治疗效果尚不理想。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发现将高频振荡通气与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为此,本研究就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6];(2)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且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现象;(3)出生后12 h内出现呼吸困难、全身青紫等症状,予以高浓度吸氧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4)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肺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者;(3)伴有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及心律失常者;(4)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不耐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日龄3~7 d,平均(4.8±0.3)d;胎龄 37~41周,平均(38.7±3.2)周;体质量 2.5~4.1 kg,平均(3.0±0.4)kg;顺产19例,剖宫产16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8例;日龄3~6 d,平均(4.9±0.4)d;胎龄37~42周,平均(38.9±3.4)周;体质量 2.6~4.2 kg,平均(3.1±0.5)kg;顺产18例,剖宫产17例。两组性别(χ2=0.057,P=0.811)、日龄(t=1.183,P=0.241)、胎龄(t=0.253,P=0.801)、体质量(t=0.924,P=0.359)、分娩方式(χ2=0.057,P=0.8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维持酸碱平衡、维持电解质平衡、抗感染、镇静、补液等;治疗无效者,可予以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以降低肺动脉高压。

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仪器选用VN500型高频振荡呼吸机,参数设置:振荡幅度以患儿胸廓出现明显振动为宜,通常控制在2.90~3.90 kPa,振荡频率为8~15 Hz,平均气道压为1.20~1.36 kPa,吸氧浓度为35%~95%,呼吸时间设置为0.3~0.4 s。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即予以患儿盐酸多巴胺(生产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706)2~5 μg·kg-1·min-1和盐酸多巴酚丁胺(生产厂家: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904)5 μg·kg-1·min-1静脉滴注 24 h。

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评价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其中痊愈为治疗后患儿各项临床症状(青紫、呻吟、气促等)均消失,患儿血气分析指标、肺动脉收缩压均恢复至参考范围;有效为经治疗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同时血气分析指标与肺动脉收缩压均有所好转;无效为经治疗患儿各项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指标等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1.3.2 血气分析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两组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ABL-520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

1.3.3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两组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BN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仪器选用Selectra 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4 呼吸机使用时间、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 统计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由同一名具有资深经验的医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Bernoulli方程测定两组患儿PASP。

1.3.5 不良反应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57,P=0.008),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n(%)〕Table 1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PaO2、S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PaO2=动脉血氧分压,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PaO2(mm Hg) SaO2(%) PaCO2(mm 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29.6±2.8 55.9±6.0 55.2±4.1 73.8±8.3 65.6±5.7 48.3±3.2观察组 35 29.8±2.9 88.6±8.4 55.0±3.9 92.9±7.9 65.9±6.0 35.9±3.0 t值 0.294 18.741 0.209 9.861 0.214 16.725 P值 0.770 <0.001 0.835 <0.001 0.831 <0.001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BNP、CRP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BN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BNP、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BNP、CRP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NP and CR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BNP、CRP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NP and CR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BNP=脑钠肽,CRP=C反应蛋白

组别 例数 BNP(μg/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1.2±0.3 0.8±0.2 9.3±1.2 5.8±1.0观察组 35 1.2±0.2 0.5±0.1 9.2±1.1 3.0±0.4 t值 0 7.937 0.363 15.380 P值 1.000 <0.001 0.717 <0.001

2.4 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治疗前后PASP比较 观察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PAS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A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治疗前后PASP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ventilator use time and PAS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两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治疗前后PASP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ventilator use time and PAS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PASP=肺动脉收缩压

组别 例数 呼吸机使用时间(h)PASP(mm Hg)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131.2±8.2 67.5±5.2 39.9±3.6观察组 35 92.8±4.0 67.3±5.0 27.8±2.0 t值 24.900 0.164 17.382 P值 <0.001 0.870 <0.001

2.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出现血压升高1例,胃肠胀气1例,心率加快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3/35);对照组中,出现口咽干燥现象1例,胃肠胀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2/3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0)。

3 讨论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为临床常见病,其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发病后患儿多伴有全身发绀、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等症状;同时该病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患儿健康与安全[7-8]。目前临床上通常将尽快纠正患儿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同时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血液循环及肺顺应性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5]。而机械通气则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常用手段,其在改善患儿低氧血症、碱化血液、促进患儿肺血管扩张方面有重要意义[9-10]。然而,常频通气效果尚不理想,难以有效改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高频振荡通气应用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该治疗方式能够通过较少的潮气量及较高的频率对弥散对流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可达到加速肺组织气体交换、减少因呼吸机使用而引发的肺部损伤现象,对改善患儿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有重要意义,且有利于改善患儿氧合及肺循环压力,进而可达到改善通气效率及患儿病情的效果。然而,单纯予以患儿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儿治疗后未取得理想效果[11-12]。故临床上仍需探究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近年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予以患儿高频振荡通气联合适当剂量的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病情,是提高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13]。而多巴胺在改善患儿机体微循环及促进患儿血管扩张、增加患儿心脏血流量方面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对降低患儿缺氧症状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在予以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人工通气、维持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配合盐酸多巴胺静脉泵注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血浆BNP水平[14]。基于此,本研究在高频振荡通气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治疗方式可有效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分析其原因,小剂量多巴胺的应用能够有效扩张患儿肾、肺血管,有利于促进血流量的提高,并可促进小血管扩张、降低气道阻力,对促进患儿血液循环状况的改善、减少因缺氧而引发的器官损伤有重要作用[15]。而多巴酚丁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儿肺动脉高压情况进行控制,对预防动脉导管左向右分流、改善患儿机体缺氧症状作用显著,从而可极大地促进患儿恢复;将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与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应用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中可发挥协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患儿血液循环状况、提高血氧浓度、改善患儿机体缺氧状况,进而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发病初期便可见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患儿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细胞因子水平异常等现象。BNP为临床上判定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标志物,若患儿出现心肌缺氧症状,则极易造成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大,促使BNP分泌量增多,BNP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BNP、CRP、PASP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与张毓娴等[16]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可有效改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气分析指标,降低BNP、CRP水平及肺动脉压,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促进血气分析指标的恢复,降低BNP、CRP水平及肺动脉压,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后续仍需开展更大样本量、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

作者贡献:陈尊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撰写论文,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陈尊、刘芳、邓健进行论文、英文的修订。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多巴肺动脉多巴胺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普拉克索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环缩术后Ⅱ期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古稀之年靠皮划艇横跨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