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熙的大摆锤

2021-03-21 03:58孙莉莉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圆盘积木同伴

孙莉莉

观察故事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解读和反思,促进幼儿发展与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叙事性记录。在多年的评价实践中,撰写观察故事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习惯。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幼儿的各种成长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教师如何捕捉有趣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看到幼儿的哪些发展?

以下是我在游戏环节中观察到的大班男孩小熙的故事。小熙有点害羞,常常独自坐在某个区角安静地游戏,不太与同伴交往的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小熙特别喜欢玩积木,建构区里几乎每天都有他的身影。面对如此执着的小熙,我也有些好奇,建构活动中的小熙又会带给我哪些惊喜呢?

[观察片段一]摇摇晃晃的大摆锤

10月12日,小熙刚跨进建构区,就得意地问我:“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欢乐谷,你见过那个大摆锤吗?可好玩了!”他决定自己来搭大摆锤。

一块细长的积木刚被小熙竖起就倒下了,再次竖起不久,又倒下了。“怎么总是倒下?嘿,你们别走来走去了,要‘地震’了!”小熙自言自语道。趁没人走动,他马上又竖起了那块积木,可它还是倒了。小熙看了看自己的作品,将原先搭建在凹凸不平的地垫上的底座挪到一块平整的积木块上继续搭建。果然,第一块积木稳住了。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块积木刚放上去又倒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小熙不断地重建倒塌的积木。每次积木倒塌后,他总会继续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新的尝试。眼看大摆锤搭得越来越高了,不料,它“啪”的一声轰然倒塌……这时,小熙有点失落,他一屁股坐在地上,两手一摊告诉我:“搭大摆锤实在是太难了,要不下次我还是搭一个博物馆吧。”说完,他默默地整理起了倒塌的积木。

游戏结束了,孩子们三三两两分享着游戏感受。有的说自己造了一幢连体别墅,有的说自己造了一辆能开起来的汽车。此时我听到小熙插了一句:“那种很高很刺激的大摆锤你们肯定没见过。”一旁的同伴有点惊讶:“你还会搭大摆锤?这也太‘天才’了吧!”小熙挥挥手说:“倒了,没成功。”不过,听到“太‘天才’了”这样的夸赞,小熙窃喜。

分析:搭建中,小熙经历了多次积木倒塌。每一次积木倒塌后,小熙都会仔细观察自己的作品,找出存在的问题。比如,第一块积木几次倒下,小熙以为是周围同伴走动产生的震动导致积木不稳,可是他多次尝试后才发现原因并非如此。于是,他在第一块积木下方垫了一块积木块,并且调整了建构的位置(见图1)。我发现,小熙通过观察发现地垫不平整,同时能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建造大摆锤的圆盘时,小熙遇到了平衡问题,即大摆锤的两端始终不平稳,怎么办?他想到的办法是找一块和圆盘积木差不多重的积木块。只见他细细掂量着每一块积木,似乎在比较它们的重量。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小熙对平衡有自己的理解。最终他把两块一样的圆盘积木放在杠杆的两端,使其保持平衡(见图2、图3),或许小熙知道让其对称才是最好的方法。可见,小熙有着较好的空间感知能力,同时知道用对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平衡问题。

虽然最终小熙没能完成作品,但让我感动的是小熙逐个捡起积木,并将它们分类摆放在相应的筐里。这个举动让我感到,小熙遵守规则,有着良好的整理习惯。

游戏结束后,听了小熙和另一个幼儿的对话,我感到欣慰。原本以为小熙会气馁,谁知他还主动和朋友们聊起了“倒塌的大摆锤”,看来小熙挺乐观向上的。

如果当时我急于介入,或许就看不到小熙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听不到小熙和同伴间的那段对话了。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速率。“等待”带给幼儿更多的成长空间,“等待”让教师收获更多的惊喜,“等待”就是一种支持。

基于那段对话,我对小熙之后的表现又产生了好奇,不知小熙明天是否依然会选择建构区?是否会继续完成这个“超难”的大摆锤作品?是否会与同伴产生互动?是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观察片段二]定格中的大摆锤

10月14日,小熙果然又选择了建构区。一进区角,小熙马上拿来那几块熟悉的积木,开始了大摆锤的重建工作。

小熙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大摆锤的前期建造进展得比较顺利,大约15分钟后,小熙就把大摆锤的主体结构建造完成了。此时,他又一次拿来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盘,准备将它们放在大摆锤的两端。左边的圆盘刚放上去就倒了,试着先放右边那个圆盘,还是倒了。最后小熙嘗试两边同时放,只见他的手一直在颤抖,看着摇摇晃晃的大摆锤,他扶着圆盘不敢放手。

“如果一双手不够,可以再请一双手帮帮忙呀。”我提议。小熙大喊:“谁来帮帮忙啊,不行了,不行了。”话音刚落,晨晨走来了。小熙只是轻声说了句“太不稳了”,晨晨见状也束手无策。“哗啦啦!”大摆锤终于还是倒塌了。晨晨站在一旁说:“啊呀,差一点,就差那么一点点。”“是呀。”小熙答道。之后,小熙边搭建边自言自语地说着昨天积木无数次倒塌的经历:“昨天不知道倒了几次了。一会儿站不稳,一会儿又倒。如果真能搭出来,我岂不是变天才了?”说着说着,又到了搭大摆锤的最后一步,这一次小熙开始和晨晨互动了,他告诉晨晨自己需要怎样的帮助。

合作开始了,经过4次失败之后,小熙的大摆锤终于站稳了(见图4)。他站起来欢呼:“成功了!我果然是个大天才!”我好奇地走上前问他:“这就是你说的大摆锤?为什么和我见过的不一样呢?怎么会有两个圆?”“大摆锤不是左右摇晃的吗?摇到左边就是这个圆,摇到右边就是那个圆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定格中的大摆锤呀。“怎么样?我是不是很‘天才’啊!”小熙的眼神中闪着骄傲。

分析:在之前的观察中,我看到了小熙在建构能力方面的发展,这一次我看到了小熙的另一面。

今天的建构游戏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每一次的倒塌几乎都出现在最后阶段,小熙必须从零开始搭建。过程中,我看到小熙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搭建,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显示出一个大班幼儿较好的坚持性和专注度。

无数次的倒塌后,小熙起初并没有向教师或同伴开口求助。此时我的建议似乎给了小熙勇气,激发了他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愿望。虽然一开始小熙有些害羞,只是试探性地向同伴求助,但在之后的合作中,小熙逐渐用语言与同伴交流,并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结

撰写观察故事让我们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应该接受、尊重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幼儿全面协调的发展。教师也应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1.让观察多一刻等待

幼儿的内心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观察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教师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幼儿的话语,用心捕捉幼儿的行为。教师需要放慢脚步,等待或许会让自己看到更多面的幼儿,也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2.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理解

幼儿之间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观察、记录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才能真正理解幼儿发展的每一面。

3.让支持走向专业

教师在介入前一定要思考自己的介入是否必要,在介入后要反思自己的支持是否有效。教师要在解读幼儿发展的证据后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以更好地助推幼儿的发展。

3170501908221

猜你喜欢
圆盘积木同伴
Scratch制作游戏
堆积木
寻找失散的同伴
奇怪的大圆盘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落地
从圆盘形世界到圆球状大地
2009年高考物理专项训练题十 电磁感应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