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的差异与对应关系分析

2021-03-23 12:01闫青华
现代盐化工 2021年6期

闫青华

关键词:分类体系;CCPR;SEC;PRMS;本质差异;对应关系

资源量/储量是用于表征油气资源数量的参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对两个属性强调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分类体系产生差异。目前,全球常用的分类体系有3种。

(1)CCPR(Classifications for Petroleum Resources/Reserves):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制定并发布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适用于中国石油公司储量管理或向国家申报储量。

(2)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并于2009年修订的《现代石油和天然气披露最终准则》中的分类体系,适用于上市公司储量披露。

(3)PRMS(Petroleum Resources ManagementSystem):石油工程师协会等行业机构于2007年研发的石油资源管理体系,适用于行业交流和国际合作。

明晰不同分类体系的差异与对应关系,是实现国际“通用语言”的基础,也是进行全球油气项目合作的前提[1]。

1 分类依据与基本架构

1.1 分类依据

3种分类体系的分类依据可归纳为7个方面。(1)政策法规:资源国政策是否允许在设定期限内、在评价区域从事油气勘探开发;(2)钻探程度:勘探井、评价井或开发井钻探情况;(3)技术可采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可以开采;(4)经济性:能否实现商业盈利;(5)落实程度:资源规模落实程度,如推测、未证实或证实等;(6)开发状态:所评估资源是否已具备开发条件;(7)生产情况:原油生产状况。

1.2 CCPR基本架构

在CCPR中,当资源国的政策允许在某一区域从事油气资源评估或勘探开发时,这一区域可能存在的油气资源数量即总原地资源量[2]。钻探上已经证明存在的资源量升级为地质储量,而未被钻探证实的部分为未发现原地资源量。之后,依次按分类依据进行升级分类(见图1)。

1.2.1 地质储量升级分类线

(1)落实程度(由高至低):探明、控制和预测地质储量。(2)技术可采性:探明、控制和预测技术可采储量以及相应的不可采量。(3)经济性:将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升级为探明经济、探明次经济可采储量;将控制技术可采储量升级为控制经济、控制次经济可采储量。因预测技术可采储量的落实程度较低,不再进行升级。(4)开发状态: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分为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和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5)生产情况:将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中已生产为原油的部分归类为产量,剩余部分为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3]。

1.2.2 未发现原地资源量分类线

(1)落实程度(由高至低):潜在和推测原地资源。(2)技术可采性:潜在可采资源量、推测可采资源量以及相应的不可采量。

1.3 SEC基本架构

SEC以储量为基础,将某一区域内,资源国政策允许在设定期限内从事勘探开发、钻探上已经发现、技术上可采且可经济生产的油气资源数量统称为储量。

依据落实程度(由高至低),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未证实储量,再将未证实储量分为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三者之和为“3P储量”。

依据开发状态,将证实储量分为证实已开发储量和证实未开发储量。

1.4 PRMS基本架构

资源国政策允许在设定期限内从事勘探开发时,PRMS将某一区域内可能存在的油气资源总量称为原地资源量,再依次应用分类依据进行升级分类(见图2)。

(1)钻探程度:钻探证实的资源为已发现原地资源量,而未证实的资源为未发现原地资源量。(2)技术可采性:已发现原地资源量中技术可采部分为可采资源量;未发現原地资源量中技术可采部分为远景资源量;将技术上不可开采部分的总和统称为不可采资源量。(3)经济性:将可采资源量分为经济上可实现盈利的储量、次经济性的表外资源量和已生产出的产量。(4)依据落实程度和开发状态,对储量的进一步分类与SEC分类框架一致。(5)依据落实程度(由高至低),将表外资源量分为证实表外资源量、概算表外资源量和可能表外资源量,三者之和为“3C资源量”。

2 分类体系的本质差异与原因

3种分类体系的本质差异是对资源量/储量的经济性关注程度不同。CCPR注重资源的蕴藏量和期望值,对经济属性的关注比较少,属于“经济上模糊型”。SEC注重资源的经济属性,储量必须具有经济性,属于“经济上截断型”[4]。PRMS既注重资源的经济属性,也注重经济意义尚不明确的蕴藏量,属于“经济上渐变型”。

CCPR是沿着油气聚集→成藏→资源量→地质储量→技术经济可采储量的“正向思维”形成的,关注点是静态的地质储量,每一步都追求结果的唯一性。相对而言,SEC和PRMS是沿着商业价值→资产经营→技术操作→地质资源量的“逆向思维”构建的,关注点集中于动态的经济可采储量,并且每一步都关注不确定性。

3 3种分类体系的量级对应关系

当前,随着全球技术交流的加深,地质评价技术的趋同性增强。基于特定的地质单元,在相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基础资料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各石油公司或机构所估算的油气蕴藏量相差并不大,只是采用不同的分类体系,在对所估算的量值予以冠名和定性的过程产生了差异。因此,以勘探开发阶段为限定,可以厘清不同分类体系中对同一油气蕴藏量值的不同定义的对应关系。

3.1 区域普查阶段资源量/储量的对应关系

(1)评估单元:某一盆地或特定区域。(2)资料基础:地质露头、区域探井、区域二维地震等。现有资料证实,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发育采用“生排烃量模拟”等方法估算盆地蕴藏油气总量。CCPR将此时估算的油气总量定义为“推测原地资源量”,即“未发现原地资源量”,也就是“总原地资源量”,与PRMS分类体系中“未发现原地资源量”相对应。如有采收率资料,可估算出“推测可采资源量”和“不可采量”,并分别对应PRMS的“远景资源量”和“不可采资源量”。

3.2 圈闭预探阶段资源量/储量的对应关系

(1)评估单元:圈闭目标。(2)资料基础:二维或三维地震、探井。

3.2.1 圈闭预探阶段前期(未钻探井)

(1)在区域普查阶段发现圈闭目标后,应用“容积法”

估算圈闭内的油气总量。

(2)CCPR将圈闭内的油气总量定义为“潜在原地资源量”,估算的可采量为“潜在可采资源量”。

(3)PRMS将二者分别定义为“未发现原地资源量”和“远景资源量”。

3.2.2 圈闭预探阶段后期(已钻探井)

(1)预探井证实圈闭内含油气后,应用钻探数据再计算圈闭内的油气总量。

(2)CCPR将此时圈闭内的油气总量定义为“地质储量”。将钻井证明存在程度最高的部分定义为“探明地质储量”;将推测确定性程度较高的部分定义为“控制地质储量”,将确定性程度较低的部分定义为“预测地质储量”。

(3)PRMS将此时圈闭内的油气总量定义为“已发现原地资源量”。

3.3 油藏评价阶段资源量/储量的对应关系

(1)评估单元:油气藏。(2)资料基础:二维或三维地震测线、探井和评价井资料。评价井钻探后,利用所获得的技术参数复算油气藏的储量,并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价。

3.3.1 技术评估期(经济测算前)

在CCPR中,首先,评价井证实了部分“控制地质储量”和“预测地质储量”的存在,均升级为“探明地质储量”。其次,将各级地质储量中,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的油气量分别定义为“探明、控制和预测技术可采储量”以及相应的不可采量。

PRMS将上述3种技术可采储量之和定义为“可采资源量”。

3.3.2 经济评估期(经济测算后)

(1)CCPR将探明和控制技术可采储量中可实现商业盈利的储量分别定义为“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和“控制经济可采储量”;将现有技术和市场条件下暂时不能实现商业盈利的部分储量分别定义为“探明次经济可采储量”和“控制次经济可采储量”。预测技术可采储量落实程度低,不细分。

(2)PRMS将探明、控制经济可采储量和预测技术可采储量中可能具有经济性的部分分别定义为“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将探明、控制次经济可采储量和预测技术可采储量中次经济性部分分别定义为“证实表外资源量”“概算表外资源量”和“可能表外资源量”。

(3)SEC储量的分类概念与PRMS基本相同,但没有表外资源量的分类。

3.4 产能建设阶段资源量/储量的分类

(1)评估单元:可经济开发的油气藏。(2)资料基础:二维或三维地震、探井和评价井资料。制定开发方案,钻探开发井网,建设生产设施后,进一步复算核实储量。

CCPR一般优先动用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将利用现有井网和配套设施可经济开采的储量、提高采收率设施建成后可增加的经济可采储量均归为“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将已完成评价井钻探或开辟先导生产试验区,但需要增加新的井网或设施才能实现经济开发的可采储量定义为“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

PRMS和SEC将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中,采用现有设施和操作方法即可采出的部分定义为“证实已开发储量”。将已经开展先导实验或已实施的工业流程,通过生产效果证明采收率可提高,且在后续设施投入费用较少的前提下,相应可增加的部分储量归类为“证实已开发储量”。将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中需要投入较高费用、增加设施或提高采收率才能采出的储量以及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均归类为“证实未开发储量”。

3.5 油气生产阶段资源量/储量的分类

(1)评估单元:在产油气藏。(2)资料基础:二维或三维地震测线、探井、评价井和开发井资料。在利用已建成的开发井网和设施进行油气生产的过程中,会定期进行储量复算。CCPR、PRMS和SEC均将已经开采出的油气量定义为产量:CCPR将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中扣除累计产量后的部分定义为“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PRMS和SEC将利用已建成的开发井网设施和投入费用较少、可提高采收率的设施可后续采出量定义为“证实已开发储量”。将采用可能需要较多费用、可提高采收率的设施才能采出的量定义为“证实未开发储量”。

4 对应关系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各级资源量/储量的对应关系表征了概念内涵和量级上的大致对等,有助于理解应用不同分类体系所赋值的油气蕴藏量的意义。但在各分类体系中,计算参数和方法的选取存在差异,对于同一地质单元,根据不同分类体系所估算的同一级资源量或储量,数值也会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分类体系进行计算。

5 结论

(1)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油气资源量/储量的分类体系标准,如常用的CCPR、PRMS和SEC分类体系。此外,一些国家、机构或能源公司还制定了各自的分类体系标准。

(2)CCPR、PRMS和SEC分类体系虽有差异,但在概念内涵和量级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3)CCPR、PRMS和SEC 3种分类体系标准间的对应关系可在合作交流中作为参考。在对某一地质单元进行油气资源量/储量的评估计算时,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类体系标准,按具体要求计算,不能簡单地进行名词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