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教师在新教育中新的育人理念

2021-03-24 09:31肖苏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教育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让我们知识丰富,教育让我们品德高尚,教育让我们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教育让我们实现中国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技艺精湛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 教育

引 言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因此,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教师只教授某一个专门的学科。为了提高效率,为了工作的便利化,教师希望自己的工作对象都是标准化的,就像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零件,教师也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也是标准化的,全都贴上“合格产品”的标签。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显然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因此培养的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实践的能力,这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新课程的目标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家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 ,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教育的伟大任务,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是将我们的观点强加给他人,而是为鼓舞人们达到新的道德发展水平而进行的主体性的启迪和引导,教育的终极使命正在于提升人的主体性即一个人一生的存在感,价值感与幸福感。

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存在感。

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人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存在感,让人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被需要。作家林达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存在感,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真正有存在感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师去培养,真正的教师自己必然也是真正有存在感的人,即注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感受,容许自己也等待别人的慢慢成长,接纳自己也理解别人的窘迫,发展自己也欣赏别人的默默努力。培养真正有存在感的人,不是疾风骤雨般的呼号,也不是惊涛骇浪似的改革,而是润物无声式的春雨,在特别特别小的事里,把平凡的爱和以人为本,做到极致。孩子有了存在感就有了成长的动力,这样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教育的終极目标是提高人的价值感。

价值感对人们自身行为的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价值感,自我认同感高,无条件地相信自己,都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正向磁场。会让我们越来越敢做自己,也会越来越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才会更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但若缺乏自我价值感时,他便会觉得生活无趣,会厌倦,会情绪低落,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价值感是一个人感受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所以,人人都需要体现价值感。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往往学习主动性高,乐于与人交往,表现出很强的自信。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偏负面,学习积极性差。提高自我价值的感知,或者说感到自己的价值,那么就会在潜意识中严格要求自己。孩子都有自我提升价值感的需求,而孩子的每一次探索也需要教育者的赞赏来提升自我价值。也只有更多的肯定和赞美才能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强人的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人的幸福是人类一切生活的目的。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理所当然应该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孩子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享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快乐中体验幸福。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本着一种尊重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改变传统 的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负责,为全人类的幸福快乐负责!

结 语: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在当今新课改时期,教师应当像父母爱自己的儿女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到教育教学中,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用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精神力量去影响孩子的心灵,促进他们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努力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何培泳.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J]. 广东教育:职教,2021(8):2.

[2]张绍平. 论成人教育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从"成人教育回归成人生活世界"谈起[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5):6.

[3]李玉芳. 论个性及其培育——兼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J]. 教书育人,2005(1):55-57.

作者简介:

肖苏霞,女,1981.8.23,汉,江西省吉安市,大学本科,中学中级,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