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双元主体、五域融合”建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5 01:27祁鹏许晴蒲红莉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学院

祁鹏,许晴,蒲红莉

(1.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谷雨时代智慧建造学院,四川 眉山 611745)

一、引言

随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的提出[1],我国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得到迅速发展。传统基建与新一代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加速建筑产业链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化建造目标的逐步实现,对传统的建筑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新规格和新路径。

另一方面,在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即教育理念不同、运行机制不畅、效益不好等)、实训场馆欠缺、技术更新较慢、培养学生应用周期较长、教学资源整合度不高、专业定位不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生技能储备不足等[2-3],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契合新基建背景下建筑企业对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4-7]。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新基建内涵,改进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任务[4,8]。

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双元主体”办学为主方向,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充分整合“双元主体”优势资源,从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师资力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共同打造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双元主体”办学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双方常因教育理念不同导致双方合作运行机制不畅,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进行合作时深度不够,影响校企双方办学的稳定、持续及健康发展,为了能够使决策管理有效实施,在执行层面需要建立多元协同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因此,本文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双元主体”办学机制,使建筑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校企合作基础,成立二级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下设行政中心、教学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由建筑企业直接选派执行院长,统筹安排学院工作,学校选派教学副院长和学生工作书记,分别协助执行院长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工作,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探索学院创新管理模式。

从图1可以看出,首先,建筑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双方合作后,学院管理组织机构由“单一主体”管理变成“双元主体”管理,使建筑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到建筑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样能够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解决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的问题,即教育理念不同、运行机制不畅,真正实现校企共同探索学院创新管理模式;其次,在建立“双元主体”机制后,校企双方可以从学科建设、专业结构、师资力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五个领域,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合作模式,使得“双元主体”在学院内涵建设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最后,建筑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可以准确获取到整个产业需求,在“双元主体”办学机制下,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会设计、懂技术、通造价、精BIM、擅管理,符合新时代新基建要求,掌握信息化建设理论、传统施工技术技能,熟悉建筑业规范、规程,具有信息化建造思维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引入企业先进资源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先进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目的。

图1 新基建背景下“双元主体、五域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建立“双元主体”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商机制

在新基建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企业是产业主体,学校是教育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该以建筑企业用人需求为基础,学校与建筑企业共同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从图2可以看出,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建筑企业主要负责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编制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学校根据建筑企业提供的分析报告,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标准;根据调研报告和教学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审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企业主要从契合市场需求审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精准把握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学校则根据教育厅需求审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国家政策层面把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行业+政策”双轨合一;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分别从师资、企业占比、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研讨,形成修改意见,共同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建筑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推荐就业单位工作,制定两年学生就业跟踪制度,及时与学生就业单位交流,解决最新企业需求与目前教育短板的衔接问题,建立持续健康的人才培养更新体系。

图2 “双元主体”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商机制图

(二)建立双向流动共享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建设水平

推进专职教师与合作企业工程师融合互促,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共享机制,提升校企合作双方“双师型”教师建设水平。依托“双元主体”集成平台,协同校企人力资源共组混编团队[9],建立双向流动共享机制。例如学校可以从建筑企业中公开选聘专职及兼职教师,建立完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团队中企业工程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相关机制,保持其参与教学的深度和稳定性;同时学校教师选派到建筑合作企业进行研修学习,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与建筑企业专家、建筑工程师、能工巧匠实行互派交流机制,促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任教师的技术技能“保鲜”,保持与建筑企业工程师的同步提升,达到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校企共参,整合资源,建设实训基地

基于“双元主体”办学机制条件下,拥有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建筑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以产教研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为主方向(见图3)。在硬件设施方面,校企双方成立校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和BIM-IPD 工程实训中心;在软件方面,投入资金购入工程算量、工程建模等软件使用版权;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双元”教材,积极培育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校企“双元”教材—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四个方面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实训基地教学、培训、技术创新功能,达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目的[10]。

图3 校企“双元主体”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图

三、建设“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

(一)创新体制,开放办学

学院通过体制创新,开放办学,与四川某工程检测公司和四川某建筑工程公司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校中厂,厂中校”成为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实现了校企合作真正的双赢。

(二)搭建“校中厂,厂中校”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合作,构建了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学院为企业免费提供生产场地,四川某工程检测公司投入财力、物力与学院共建一个校内建筑类生产性实践基地。该校内建筑类生产性实践基地拥有总价值400 多万元的工程检测设备,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20名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和一批实际工程项目。共建的校内建筑类生产性实践基地主要承担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测,砂、石常规检测,混凝土强度、抗渗、配合比,砂浆强度、配合比检验等6 项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的开展主要利用工程检测公司专业检测技术人员上班的空闲时间进行集中排课,便于检测技术人员给学院学生现场演示工程项目的相关检测流程,也可增加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工资收入,进而形成了“校中厂”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另外,学院同时与四川某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协议,利用该建筑企业先进的建筑设备和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与项目同步”的人才培养,同时学生还可以辅助建筑企业完成简单的工程项目任务,形成了“厂中校”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三)构建一体化实训平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促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见图4)。一是通过“校中厂”,把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引入校园、项目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学生可进行现场观摩、动手实操、定岗定责,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厂中校”,教师进入项目、学生进入流程、教学进入现场,教师能快速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实训结果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以此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辅导、实习和就业岗位推荐,达到反哺教学的效果,实现企业生产和实训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进而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一体化教学实训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全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9]。

四、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双元主体”办学机制下,为实现建筑企业与高职院校长久合作目的,不能仅从外在形式上做工作,还应加强“双元主体”内涵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双方通过共商机制,从学院学科结构标准、师资建设标准、教科研水平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五领域着手,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从而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水平,如图5所示。

图5 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流程图

(一)“校企共参”,建立学科评估标准

通过从建设规划、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成效五方面入手,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建设定期评估标准,完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二)“专业群”建设,优化学科结构

紧抓国家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满足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环境美化领域对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9],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形成学科相近的“专业群”,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内培外引”,强化师资建设标准

实行“内培外引”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以申请教学研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为契机,校内培育教学团队和项目,从而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另一方面,以合作企业为依托,通过技术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引入校外项目,开展“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四)“任务量化”,提高产教研水平标准

科学制订教科研活动计划书,确保每门课都有教研项目,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科研任务和目标。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适时引导教师积极申报,根据项目申报动态,积极培育科研项目、科研成果。

(五)“创新优化”,提高人才培养标准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慕课”“微课”等充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校企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推进“创新优化”教育,如图4。

从图5可以看出,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评估标准,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先进性的优势,让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上能够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需求,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大局;以国家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学院内部学科结构,企业方以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帮助高职院校解决学科结构建设中体系薄弱、发展不均衡、知识界定模糊等问题[11];依托“双元主体”平台,实行“内培外引”相结合,从企业引进产业教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较稳定的专业核心教师队伍;实施“任务量化”标准化后,建立的以建筑企业项目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协调机制,从行业需求入手,以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制度创新为切入点,实施以技术创新水平和行业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考核机制,完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激励机制,让教师科研成果有机融入企业真实项目,形成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将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果在年度考核中予以体现,使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可以提高产教研水平标准。

五、建立评价控制机制

为确保“双元主体”校企合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二者建立了基于利益双方的评价控制机制,以期对学院发展进行控制。首先,建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可通过同类型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委员会”,采用“回应—协商—共识”方法,按照“外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专业改进”步骤,构建以学习成果获得的条件保障、过程控制、结果输出、服务对象体验为核心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运行成本监控体系。学院成立由教师、企业职工、学生三方参与的监事会,定期对学院运作情况,如年度预算、资金使用、双方投入等情况进行审议,对其出现的问题,提请企业院长和合作院校法人作出说明。最后,建立发展评价机制。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研究建立了学院发展评价机制,每年开展一次自评,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完善相应的改革方案,推动学院高水平发展。

六、总结与展望

第一,通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建立“双元主体”办学机制,充分整合了“双元主体”优势资源,加强了校企深度融合。

第二,依托“校中厂,厂中校”一体化教学实训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进入企业现场观摩、动手实操、定岗定责,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场馆欠缺的问题,全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第三,构建“五域融合”标准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制定校企认可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通过教学过程、实训条件和教学成果,调整学科结构、师资建设、教科研水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五个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定位不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生技能储备不足等问题,培养了一批满足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