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院系内涵式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索
——以G职业技术学院K系为例

2021-03-25 01:27刘进彭曦文燕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高产教实训

刘进,彭曦,文燕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金融系,贵州 都匀 558000)

一、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现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定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发展,以国家最新战略部署为指引加快变革发展。当下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随着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决定》和《规划》是国家针对性的政策性顶层设计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又称“职教20 条”,对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做了硬性规定,也明确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要求,并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2]。《方案》还提出并正式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简称“双高计划”),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突出位置[3]。

二、“双高”建设与内涵发展要求的逻辑梳理

“双高”建设是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4]。“双高”建设是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基础的,也是以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5]。其核心就是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以内涵建设为要求,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面综合水平提升的引领发展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6]。它需要从三个方面纵深推进。第一是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的能力,也要做好课程思政,保证学生的德技并修。第二是加强适应“双高”建设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完善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新的发展格局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需要的是具备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所以必须提高课程教学、实训训练、技术创新等水平,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成教师培训锻炼、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新技术创新等功能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第三就是要立足区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要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的的特征,产业链和企业基本状况,通过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际的支持[7]。

三、“双高”建设背景下G 职业技术学院K系内涵发展的困境

(一)办学定位缺乏清晰度

高职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整体类型定位[8]。G 职业技术学院在角色定位上一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办学层次包括三年制大专、3+3 贯通培养、五年一贯制大专等的具体划分,也有准确的定位。K系作为院系,主要面临的办学定位应该思考的是办学特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等的具体问题。受到办学历史和社会环境、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K 系虽然在建设“双高”院校的目标驱动下不断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受到办学基础和制度惯性的影响,办学定位依然缺乏风格和特色,没有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特征和人才需求结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心,以校企合作为路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可以从一份针对本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的数据谈谈直观的感受。以下是2021年7月份随机对122名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的统计分析,其中女生占68.03%,男生占31.97%(见图1)。这个人数比例和K 系整体的毕业生男女比例趋于接近。

图1 毕业生男女比例

通过调查发现,K 系毕业生超过70%的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求职就业,有极少部分准备考编和准备专升本,分别占比为4.92%和4.10%(见图2)。这明显体现了K 系毕业生的学业修业目标是面向就业的。

图2 毕业生去向

通过对2021年K 系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表示就业形势较好的学生占9.02%,表示就业形势一般严峻的学生占43.44%,占比为26.2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需要注意的是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学生高达21.31%(见图3)。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观就业压力偏大。从客观经济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也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2019年以来持续的疫情冲击,不少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机会减少。

图3 毕业生就业严峻度态度

通过数据反馈发现毕业生就业相关度也不高,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占8.2%,占比为31.97%的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占比为59.84%的学生从事不相关专业(见图4)。从数据来看,K系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较低。此外,受访学生有超过50%的人认为,相关实习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及专业实操技能对于工作岗位适应来看更为重要。

图4 毕业生就业相关度及能力要求

此外还对毕业生对就业13 个影响因子的观点做了调查(见表1),分别从“很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赋值(1、2、3、4、5)。从数据统计上看,学生认为13 个影响因子对自身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也反映了K 系人才培养在精准把握社会需求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改革、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学生实习实践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短板。从表格数据来看,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就业政策等出发,结合专业面向和市场需求及学生实习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的培养方式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的。下一步就在于如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特征、产业链布局和技能人才需求结构找准定位,精准办学,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表1 毕业生对就业影响因子观点单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亟待完善

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要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是将产业与专业教学深度结合、相互促进[9]。目前K系对产教融合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产教融合这种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和院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因为还未找到加深同企业有效合作的路径与方法,所以总体来说当下产教融合还停留在表层,主要体现为截止到目前为止,K 系还未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并完善革新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而紧密联系业态的实习实践需求是学生的内心诉求。从随机抽取的337 名在校生的调查问卷中得到这些信息:41.54%的在校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与社会市场需求适应,56.08%的在校生认为专业与社会需求适应度一般,有2.38%的学生认为专业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而对于教学模式的意见是,71.81%的学生认为边学边实践的模式较好,7.43%的学生认为要以课堂学习为主,12.46%的学生觉得应先学后实践,8.30%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实践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见图5)。从调查情况看,极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图5 在校生主观专业的需求适应度和教学模式偏好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同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是内涵式发展对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更加硬性[10]。目前K 系存在一个大多数高职院校院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太低,特别是以应届毕业生占多数的青年教师为主;此外,本科学历教师的占比也很大,硕士学历教师所占比重较小,缺乏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目前K 系教师结构的不平衡性较突出,基本上90%的教师是青年教师,年轻教师基本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的岗位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积累,这使得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实践经验过于缺乏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上力不从心。

在校生受访调查显示,占比为20.77%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超过5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较少或没有结合专业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较少(见图6)。

图6 教师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需求日益紧迫

随着近年来高职扩招步伐的加快,短期快速增长的扩招给基层办学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作为物质基础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K 系面临的首先是教室以及实训室的压力。第一主要是目前学院没有阶梯教室和人数容纳量较大的教室,这导致无论是基础课程的开展还是专业课的开展,都只能以一个行政班级作为基础单位,通常每班人数在50 人左右。对于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来说,如果可以有同时容纳2—3个行政班的大教室来开展教学,首先会减少同一门课教师对同一堂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将时间更多用于精炼备课上,其次就是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训练。第二是按照国家职教改革的课程设置要求,实践课时不得少于总课时的50%。实践课时的增加导致实训室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人数的增加,当前实训室以及实训室设备包括实训室、实训设备、实训软件等资源相对紧张。第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革新变得特别迅速。院系在结合新技术、新业态上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就需要增减一些课程。这不乏去掉一些相对落后的课程以及课程对应的实训设备,增加部分更加适应学生技能训练的新设备。而目前K 系虽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十分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巨大,但是依然面临硬件设施滞后且供不应求的问题。

四、“双高”建设对G 职业技术学院K 系教育理念的变革要求

(一)“类型教育”理念

早在1999年国家就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固有传统观念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一直屈居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下,没有得到平衡的发展。“职教20 条”首先提出了“类型教育”理念,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制定了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到2022年建设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骨干专业(群)的目标。在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一直处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分配倾斜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影响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双高”建设要准确分析和精准定位到时代需求变化的根本原因和院校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时代使命,确立“类型教育”的发展理念。

(二)“终身”教育发展理念

2019年高职扩招,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生源群体获得了入学机会。相对于原来的中职升高职和高中生参加分类招生考试、高考等生源渠道来看,生源的多样性程度骤然提高了。“终身教育”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的,这个概念在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事实上自2010年开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体系改革和构建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终身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进行终身教育发展的理念革新。同时要紧密结合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供给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快从学院建设“双高”的发展框架下,构建并完善K 系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的有效衔接机制。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主要是体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充分鼓励和促进学生的正确价值追求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K 系要依据“双高”建设的内涵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划,以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鼓励学生创新。这就要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到教学方式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自我发展的多元教学组织形式。

(四)“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现实结合的理念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四位一体”制度架构,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11]。首先产教融合实际上就是跨界融通,高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广泛平台快速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科研条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更为重要,体现在不仅面向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增强了学校社会服务水平。两者的有效衔接最终卓有成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甚至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导致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要求,都深刻体现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重要意义[12]。

(五)树立职教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质量观

国家“职教20 条”出台以来,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成才路径,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启动1+X 证书试点及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等。在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指挥棒的作用下,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科学把握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身心发展以及认知规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做“四有”好老师,建立与学生的感情交融,坚持德育为先、德技双修,并通过注重技能训练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有力推进全方位育人。此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课程及教材、信息化、数字化等资源,实现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培养同向同行。通过1+X 证书及职业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就业落实率和专业对口率,及时跟踪学生的毕业去向,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五、“双高”建设背景下G 职业技术学院K系内涵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找到精准的办学定位

找准办学定位是“双高”建设的内涵要求。这要求K 系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政策性文件以及学院“双高”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从而在办学理念上进行定位调整,深刻把握“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定位,从而结合地方特色强化内涵发展、凸显特色提升等次。所以,要面向市场需求和聚焦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接社会发展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再联系行业、院校的职教专家和企业专家进行专业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等工作,做到办学定位的精准和科学合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面向上,要明确K 系专业是以服务省级范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宗旨,具体明确专业面向。如金融服务与管理是培养货币金融服务及其他金融业的服务人员,能够从事地方农商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堂经理、电话客服、地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业务员、理财顾问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和大数据与会计主要面向各中小企业、地方行政及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旨在培养拥有财务核算技能、大数据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能够为各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提供财务、数据分析等相关服务,紧跟财务信息化、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步伐,为各行业提供专业财务技能型人才。要与用人单位探索联合育人机制、订单班等,增强办学的精准度和保持与时俱进。

(二)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合作

目前K 系在产教融合的机制建设上还有待完善。目前K 系下设金融服务与管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三个专业。根据产教融合的要求,K 系在开办专业密切结合产业,相互促进形成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上依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首先是要按照国家的文件要求和产教融合的内涵要求,建立健全院系级三个专业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机制建设;其次是突破校企合作的结合难题,一方面是尽可能地引入企业,借助企业的厂房和设备以及技术人才,让学生和教师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另一方面是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引进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兼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学院目前所处的L 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18.69 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63 户,常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 家。园区企业多是地方性特色产业集群企业,行业涉及家用轻工、医疗健康、食品饮料、工业机械和汽车销售等。K 系完全可以把握在地域区位上的优势,加快促进三个专业与园区企业的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系统培训,促进内涵提质

因受到教学安排、经费预算、人员数量、平台等因素的综合限制,针对产教融合发展建设直接相关的或者必须的系统培训在K 系教师群体中没有展开。即使学院和K 系会不定期组织各种教师职业教育相关的技能培训,包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1+X 证书考评等,不断在为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平台和资源。但是,在教师学历提升以及科研水平训练等方面的制度并未完善,校级相关政策性文件停留在文字表面。此外系统的针对产教融合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培训也相当缺乏。因此,以弥补理论知识丰富而知识运用能力不强、实操水平不高、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等相关的技能掌握不够的针对性培训就显得相当必要。这是关系到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校内外机制建设健全、校企合作逐步推进、在新模式下开展教学科研的实践探索中创新和改革等一系列工作开展的基础。

(四)加快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完善设施保障

“双高计划”对院校内涵式发展提出打造技术技能型创新服务平台和进一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提升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的要求,这都需要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物质基础保障。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和对接行业需求,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和要素特征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参照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创新工艺、技术、规范,联合企业打造企业指导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培训与学生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当下K 系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K 系的专业包含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金融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校内专用实训基地1000 平方米,其中包括4 个实训室,配备电脑240 台,勉强满足专业课程实训的需求。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外实训需求还未得到基本满足。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升级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

猜你喜欢
双高产教实训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