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CAD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1-03-25 01:27张赛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绘图绘制图纸

张赛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高职院校不断贯彻实施,课程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的落脚点。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高校治理工作最理性和最明智的选择。2019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皖教秘高〔2019〕39 号),并于2020年8月发布了“双基”标准化验收和示范认定标准,通过自查评估、诊断整改、示范认定、验收审核等措施,以期规范课堂基本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建筑CAD(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建筑行业企业的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绘图、识图技能以及基本的工程设计能力,且具备严谨细致、执着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内容多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命令,实践性很强,与国家建筑业规范、制图标准联系紧密,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本文将立足高职建筑CAD 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析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着力提升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课程标准化建设内涵

标准化是对某项特定的产品、活动、操作过程和拟定计划进行规范执行,以形成良好的秩序和最优的效益。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谋取一定范围内的最佳秩序[1]。课程标准化是将人才作为主要“产品”,将教学活动作为“有组织的活动”,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课程团队、基本教学活动进行规范设计并且严格执行,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严守课堂教学质量线,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地[2]。因此,课程标准化建设是基于专业建设定位,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活动为路径,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贯穿在课程教学环节中,使课程的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课程标准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意义深远。第一,能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对标对表”,及时诊断改进,可以使所有专业课程在教学和管理上不断迭代更新,教学质量呈螺旋式提升。第二,促进教学资源共享,降低教学成本。课程标准化建设能够制定出相对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使得课程间、专业间教学内容不至于重复和分散,促进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降低教师劳动强度与教学投入。第三,能够提升教学监督管理水平。避免出现不同的老师执行不同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尺度”混乱的情况,使课堂教学更加稳定,教学的监督管理更有依据。第四,有利于促进因材施教,课程建设标准化并不是探索固定化、模板化的方案与路径,而是因势、因情调整建设策略,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适应差异化的教育诉求,也更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专业人才,与因材施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建筑CAD 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构建了较完整的课程教学标准,但“岗课赛证”融合度不高

目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1+X 证书技能标准的指导下,立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均能构建较完整的建筑CAD 课程教学标准,但由于土建类专业岗位众多,不同岗位对建筑CAD 制图的要求、深度不尽相同,使得课程教学难以对岗位技能全覆盖;另一方面,随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提出,1+X 证书考核、技能大赛中CAD 制图能力的权重将不断提高,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对接职业岗位能力,又要抓住课程内容,既要符合技能大赛要求,又要突出技能证书标准,这就给厘清课程教学侧重点和融合多个教学元素带来一定难度。

(二)确立了专业软件课程的定位,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强

专业软件课程多以介绍命令并实践操作为主,造成课程从制定课程计划、选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过分侧重绘图操作,教师只注重图素、构造的识读与绘制,忽略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采取了项目驱动的授课模式,但“演示+验证”的教学现象严重

为对接岗位工作过程,大多数的院校教授本课程时,都立足绘制一个图元、一幅建筑详图、一张典型图纸或者一套施工图纸的实践项目,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课上课后完成自主探究学习,但在具体实施时,片面要求学生观看教师操作演示,再完成自主验证操作,使课堂教学变成简单的“演示+验证”的过程,教学氛围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所采取的定时、定量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复制粘贴图纸,不利于教学的过程评价。

(四)形成了较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但团队缺乏模块化的专业配置

长期以来课程仅注重计算机辅助绘图技能的培养,对建筑BIM 技术、信息化测绘等“四新”技术的介绍欠缺,使得课程培养的人才滞后于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兴技术岗位,配置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团队势在必行。

四、建筑CAD 课程标准化建设实践

(一)整合多元标准,“四维”课程目标提升融合度

课程教学标准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和准则,建筑CAD 课程标准分三步开展标准化建设。一是梳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1+X 证书(建筑识图、BIM)考核标准和省级“建筑识图”技能大赛标准,通过“工作领域”“工作任务”的整合,再分解、归纳“职业技能要求”,对应至各个课程章节项目,形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结构性框架。如:将X 证书中的绘图环境设置部分,融合至图框绘制部分;将识图大赛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内容,融合结构大样图绘制等。二是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将岗位工作中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精益求精、执着创新、工程伦理等思政内涵,融合至CAD 每一个命令学习、每一个实训项目实践。三是考虑到高职学生学情变化与技能认知规律,按照基本操作、复杂命令、绘图技巧、综合应用四个模块,确定课程知识、能力、素质、思政教育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见表1)。最终,根据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学分标准、课时数量、教学条件、师资团队等标准,使得建筑CAD 课程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均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

(二)映射课程思政元素,规范课程模块内容

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是教学活动的规范化,而规范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一方面,CAD 操作注重操作的精确性、制图的规范性和流程的快捷性,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科学、缜密、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的培养,牢记“规范就是效率”的工作原则,通过设计安排多个实训绘图任务,让学生“坐得住、静下心、按规范、求完美”,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种体量的图纸任务,并收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成果,通过成果分享、鲁班文化节、毕业设计等活动,及时在学生园地和工作室展览,不仅督促学生精益求精地完成实训任务,也使学生体会课程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另一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完整、精美的建筑图纸更能让学生提升专业自豪感和家国认同感,课程挖掘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纸、长安街规划、北京鸟巢水立方设计等典型事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通过讲解、视频、图纸展示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知晓建筑人、建筑事,感悟大国工匠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培养其精益求精、按部就班、执着创新的工匠精神。建筑CAD 课程思政映射融合点见表2。

表2 建筑CAD 课程思政映射融合点

作为软件操作类课程,建筑CAD 各章节内容既有独立完整性,又有关联性,对课程采取模块化教学设计,更有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首先,将课程内容分为命令学习和绘制建筑图纸两大部分,命令学习部分包含界面认知、人机交互方法、基本绘图编辑命令、绘图辅助工具、复杂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文字标注等内容,绘制建筑图纸部分包含简易房屋绘制、建筑平立剖图绘制、基础图纸绘制、结构柱梁板绘制、楼梯详图绘制、水电施工图、总平面图绘制与设计说明等内容。其次,各专业教学目标不同,对建筑图纸绘制的深度、内容不尽相同,比如房屋建筑多为横平竖直的线条,对直线、多线、线性、比例的要求较高,而装饰设计图纸除了直线外,还有更多的曲线、波浪线、等分线条等内容,因此,根据不同的专业目标、绘图深度,“套餐式”地选择教学模块,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最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在线上教学中,学生根据各模块单元的操作视频可以重复学习,循序渐进地积累操作技能;在线下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拆解的工程项目图纸,分部分项按流程完成图纸绘制,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实践。通过上述设计,课程在各专业教学中统一设置为68 学时,由理论教学(28 学时)和实践教学(40 学时)两部分组成,以实际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绘制过程为任务导向,设计整合9 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3)。

表3 建筑CAD 课程教学任务及课时分配

(三)以标准图纸为教学载体,“三位一体”资源驱动教学

课程教学以多套经审核的标准建筑施工图纸为教学实践载体,引导学生在看懂建筑图纸、知晓建筑构造、掌握建筑做法的基础上,使用CAD软件将图纸绘制出来,从轴线网定位到平面图绘制,从钢筋布置图到建筑详图,以完整绘制一套建筑图纸的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图纸的标准绘制流程,串联起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课程组为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基于一套标准施工图纸的平、立、剖、详图图样,自编《建筑CAD 实训指导书》,将图纸绘制的流程分步骤、分项目展示,制作软件适时对话框截图,编撰了配套教学的建筑CAD 活页式讲义,录制了配套教学视频516 分钟,场景文件2G,收集和设计典型教学图纸11 套,课程习题332 题,实际工程项目图纸15 套,购买建筑制图规范、101 结构图集共计60 本,并将这些教学资源上传到云班课、青书等网络教学平台,开辟课程朋友圈,邀请往届技能大赛选手、设计院工程师、优秀毕业生等绘图专家,在课程圈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分

享指导,构建了“一课、一书、一空间”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选择授课模式

课程综合实施“线上线下、以优带新、融入证书、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通过调研分析在校生、社会扩招生的不同学情,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开展的过程分为验证操作型、自主绘制型、综合应用型三个部分,各部分创设不同的行动任务,课堂授课按照任务引入、任务分析、行动分解、行动实施、总结拓展的教学环节开展教学。

验证操作型主要是指直线、圆、修剪、复制、定位等基本绘图编辑命令的教学活动,由于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在了解人机交互过程基础上,加以多次验证操作就可掌握技能。对该类型内容充分利用云班课、青书学堂、钉钉直播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录制教学演示视频,学生能通过课程网络空间重复学习。

自主绘制是学生掌握基本绘图技能后,运用多线、图块、面域、正交、对象捕捉等多种辅助绘图功能,自主完成给定的图样。由于自主绘制的方法流程不尽相同,学生绘制中出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可以利用“电子教室+课堂指导”的模式,通过同屏共享、学生演示、分组广播、适时录屏等功能,配合教师、优秀学生的手把手指导,有序开展分组实训,及时解决学生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综合应用型是在完成上述教学后,以技能大赛和1+X(BIM)证书考核试题设计行动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并利用BIM 技术建立起可视化模型,分组展示设计成果的内部构造,使课程教学综合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前沿技术领域,收到了良好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效果。近年来,课程先后培养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二等奖1 人,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4 人,二等奖14 人,三等奖12 人,1+X 证书通过率达85%。

(五)分析教师专业优势,按需配置专业教学团队

强调课程标准化并非抹杀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而是更加注重凸显教师个人特征之举[4],领域多样、结构稳定的教学团队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素。随着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行业对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CAD 软件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大多数工程技术软件均以CAD 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为满足行业对人才多样性、专业性的要求,课程组根据各教师的专业领域、技能强项,合理调配骨干教师以及校外工程设计专家,组建了“CAD+BIM”“CAD+ 识图”“CAD+ 结构”“CAD+ 测绘”四种不同配置的课程组,按照课程教学、技能大赛、扩招教学、对外服务等不同教学需求,形成了动态灵活、按需配置、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学团队(见表4)。同时课程组内部加强技术帮扶和对接,为企业提供项目设计和咨询,有力地支持了课程的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与风格。

表4 建筑CAD 课程教学团队

五、结语

课程标准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5]。我们以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程建筑CAD 为示范课程,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团队构建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显著提升了课堂创新程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标准化建设与示范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绘图绘制图纸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绘制童话
基于区块链的建筑信息模型图纸多人协同创作系统
作品赏析
浅谈汽车线束产品图纸管理
看图纸
绘制世界地图
垂涎三尺
神秘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