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秦代成人教育教材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以儒家经典教材为例*

2021-03-25 07:35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儒家成人教材

李 攀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先秦时期包含了上古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的奴隶社会时期,以及春秋战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段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涌现了大批思想巨擘,也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学巨著。儒家经典“包括孔子和孟子的言论集《论语》和《孟子》,而《易》《礼》《书》《诗》这几种被后世称为‘经’的儒家经典,是孔子根据教育的需要,在前人的文献上进行编订的,他编订的还包括《左传》《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这样的历史文献”[1]。《尚书》在先秦时期被称作《书》,是记录上古时期的史书。有学者认为:“远古蒙昧,文献阙如,其教育状况也不可知。今日可见最早的有关教育内容的记载当推《尚书》。……中国最早的贵族教育,就是以诗乐为主要内容的”[2]。秦代是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一统中国。至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众所周知,先秦时期和秦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著书立说,传道解惑,形成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壮阔局面。在此期间,也形成了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典籍文本。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根据自身统治的需要,不断将该时期的经典进行释义和改造,形成了各个朝代奉为圭臬的经典教材。由于成人教育的定义在当今学术界尚未达成完全一致,比较主流的观点为成人教育是指针对那些在社会和个体层面均达到成人水平的个人实施的教育,社会层面的成人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享受和履行社会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个体层面达到成熟就是指在生理和心理不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太大变化、趋于稳定的状态。古人一般将冠礼作为个体成年的标志。年满十五岁之行冠礼,就是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发轫。所谓的教材特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资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本文所涉成人教育教材就是服务于官方和民间的学校教育场域中所使用到的儒家经典文本。将从先秦至秦代以来的成人教育教材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挖掘该时期教材的发展特点,以求对当前成人教育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有益启示。

一、先秦至秦代成人教育教材发展历程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属于我国奴隶制社会,已有各级的学校教育。同时文字的出现,也让教材应运而生。“我国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既有图籍,也有学校教育。先秦典籍引用了夏代的书籍,也有关于夏代学校的记载。前者如《左传·昭公十七年》引用了《夏书》关于日蚀的记录,说明夏代已有书,后者如《礼记·明堂位》:‘序,夏后氏之序也。’同书《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说:‘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又据《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奴隶主贵族进行议政、祭祀、养老和教育子弟的场所。它不是纯粹的教育机关,但教育是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夏代除国都外,地方也有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朱熹《孟子集注》说:校是乡学。《史记·儒林传》也说:‘乡里有教,夏曰校’。夏代‘为政尚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射善战的武士。《文献通考·学校考》说:‘夏后氏以射选士。’除军事训练外,还有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这就需要用文字记载的书籍’”[3]。

商代学校教育的内容,“除军事教育外,重视尊神和孝祖教育,祭祀活动有相应的礼仪和音乐,即礼乐教育,并注意学习先王典册,了解先王业绩,传授统治经验。此外,还重视书教,即学会使用文字、阅读和书写。商代已采用十进位法,数学计算也是教学内容之一。这些都是后来六艺教育的雏形”[4]。

周代的高等教育机构被称之为辟雍,即所谓的“天子之学”。诸侯的教育机构称之为泮宫。主要进行骑射教育。《礼记》中的《王制》篇曾记录:“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5]。主要的教育内容有:“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6]。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群雄争霸,周朝的统治逐渐瓦解,官学衰微,私学渐盛。“文化的下移为民间私立学校教育的出现作了师资和教育内容上的准备。《诗·郑风·子衿》被认为是‘刺学校废也’的诗篇。表明‘乱世则学校不修’。《左传·昭公十八》也记载了贵族子弟‘不悦学’,他们认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败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淮南子·俶真训》说:‘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学在官府也演变成了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在孔子之前,邓析著《竹刑》,创办私学教人怎样打官司。‘民之献衣,襦袄而学讼者,不可胜数’”[7]。杨元业等认为:“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一批以文字书籍为传播媒介的道德教育理论著作。仅以《汉书》所列来说,其中儒家的著述就有35种,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著述有37种,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庄子》。这些仅是当时诞生的大量文字媒介著作中的一部分”[8]。其中《礼记》中的名篇《学记》《大学》,《荀子》中的《劝学》等篇目更是专门就教育问题进行了详尽论述。“《学记》与《大学》就是这时代丰富的私立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9]。

(三)秦代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灭六国之后,完成了自上古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统一,成为“秦始皇”。秦代的暴政统治导致其短命而亡,公元前207年被刘邦率领的军队所灭。伴随着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系列自上而下的强力改革进程,对民众思想的控制也随之提上议程。丞相李斯认为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列国争霸时期的私学林立、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统治需要了。“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立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或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亲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10]。于是,“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拉开序幕。有学者指出:“禁私学、焚书是毁灭文化的死的载体,堵截文化的传播途径,坑儒则是对人——这一活的文化载体的泯灭。焚书坑儒是秦为了达到思想的统一,而奉行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这种思想专制的主张本由韩非提出,秦始皇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无疑在于期望通过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文化,统一学术,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11]。

二、先秦至秦代成人教育教材发展的总体特点

(一)教材价值取向从“学而优则仕”到“以吏为师”

儒家学派历来强调“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指做官优秀的人也需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从政素养。“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12]。而学习优秀的人需要出世为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智慧。“‘学而优则仕’既是孔子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它的提出是春秋时期治国理政、选贤任能和各学派以其学说救治社会的需要,透射出士君子的担当情怀、伦理追寻、能力要求以及平等观念”[13]。而到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代,文教政策发生了剧烈变化。藉由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秦代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产生抵牾之时,将治国方略的筹码拨向了法家一方。特别是在当朝丞相李斯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以吏为师”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二)教材内容从儒家的礼教到法家的法教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人的德性发展,追求“仁义礼智信、温恭谦良让”的高尚人格品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属于道德范畴。‘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德育在先秦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4]。相较而言,为了保障既得利益阶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法家更强调法治。早在秦孝公时期,“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政法之本,求湿民之道”[15]。不仅如此,在刚结束的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中,“乱世用重典”成为秦王朝的首选。在形成大一统国家之后,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仍需制定国家、社会、个人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民毕农,则国富。六虱不用,则兵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甲,其竟内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16]。按《商君书》的观点,尊崇法家思想的秦代完全摒弃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三)承载的成人教育理念从成人的社会化到成人的职业化

《礼记》云:“冠者礼之始也”。儒家经典强调成人礼之后,需要按照成年人的要求,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职责。“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日: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17]。有学者认为:“士冠礼将生理学意义上的‘成人’与伦理学意义上的‘成人’融合起来,着重于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道德的教化,因此,士冠礼在仪节的安排以及礼器的设置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体现出对于社会成员的人生引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8]。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的育人理念已经凸显出人的主体价值。在不断的学术思想的争鸣与碰撞之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成为先哲们不断追问的问题。而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知识的实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维持国家机器运转需要一大批通晓律法且精通基层治理的知识分子,因而“吏”这一重要职业阶层应运而生。“秦朝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禁毁私学,使宦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育形式。当时还设立了专门训练吏员的机构——‘学室’”[19]。另一方面,焚书坑儒之后,仍留存了大量的农耕生产、医药、卜筮等书籍。“及秦禁学,易为笼卜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发展。而到了大一统的秦代,更突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成就获得。也就是从成人的社会化向成人的职业化的转变。

三、先秦至秦代成人教育教材的发展对当今的启示

(一)阶层流动的公平取径:实现成人教育教材的高质量提升

无论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还是秦代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尽管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前人的育才思想放在当代依旧熠熠生辉。“学而优则仕”往往被简单理解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作为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孔孟的教育目标当然有自身的盲点和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学者认为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是建立王业、治理好国家的基础。而当一个人完成了德的修养,进化为‘君子’之后,就应该积极入仕,投身仕途,辅弼君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既仁且圣’的伟大功业。弟子们向孔子求教求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做官”[20]。不可否认,读书人最重要的求学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阶层流动。通过从普通的贫民百姓跃迁到“士”的阶层,实现自身及家庭的境遇改善。特别是在缺少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任用方式的当时,有且只有知识储备越多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更有效地创造社会财富。穿越漫长的中国历史,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重大作用。经过历朝历代的广泛探索,无论是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痼疾。因而在后来,科举制被创造、运用并发扬光大,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一定程度上的公平价值取向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今,成人教育逐渐演变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往往弱化了其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因为现有的成人教育制度已经不再通过考试来选拔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但通过对参与成人教育的学生赋能的方式,提升其个体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保障其不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因而,成人教育教材无论在遥不可及的先秦,还是在触手可及的今天,都是助力个体全面成长的重要工具。“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材、学生等方面组成,而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更进一步事关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教材建设是实现成人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而,要实现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需要对成人教育教材的质量严格把关,优质的教材资源是实现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文教政策的现实场域:实现成人教育教材的内容多样

部分学者从“君子不器”的言说中推断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学派对职业教育的不屑一顾,“儒家教育自始便强调人性教化,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越,而不在于技术的养成。所以,孔子会斥责樊迟请学稼,更要告诫子夏‘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不以掌握一技之长为重”[21]。但多数学者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孔子主张教育是平等的,不管什么民族、等级均‘有教无类’,他的教学内容有军事、政治、文学等,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这也证明孔子不否认职业教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重要贡献。孔子的儒业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君子儒’、‘君子’和‘士’,其理想的职业愿景是‘内圣、外王’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其教育的内容‘六艺’看已具有鲜明的职业训练性质,礼、乐、射、御属‘大学’是中高层专门政治人才的教育培养内容,书、数属‘小学’是一般文吏的教育培养内容”[22]。到了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法制教育也逐渐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内容。另一方面,农耕、医药、卜筮等教材的保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多样。“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全部保留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像医药和种树,属于自然科学,与政治无关。至于‘卜筮’书,秦有‘占梦博士’,也算博士官‘所职’”[23]。放眼当下,有学者指出教材在课程思政方面的重要意义:“课程教材究竟是什么?首先,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次,它是高校课程团队实现课程思政、教材思政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载体;再次,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与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因而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持续加强教材的课程思政建设。

(三)成人教育教材的核心理解:从工具理性迈向价值理性

“成人”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被提及还是在《论语》中的《宪问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24]。虞宁宁等人认为:“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先秦的成人礼教育时,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以严苛的礼制束缚着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但许多方面都对当时的青少年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成为‘一个预定的教育过程’,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一些借鉴”[25]。一直以来,成人教育长期被理解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而缺少其学科的独立性。其教育的“成人性”,即促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导致教育的目的性较强,工具性明显,而育人性偏弱。要解决这样的育人难题,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实现个性‘成人’。个性‘成人’教育追求要跨出理念的视阈迈向实践的范畴,需要学校依循人的个性特征,承认并尊重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坚持立德树人,办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26]。所以说,只有成人教育教材的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才能真正解决成人的工学矛盾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

猜你喜欢
儒家成人教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成人不自在
Un rite de passage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