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1-03-25 17:33张威
考试周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应用方法初中数学

张威

摘 要: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逻辑性更强,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程度更加紧密,知识体系更加复杂和规范。数学既是理科知识的学习基础,又是初中生涯中的重点学科。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这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文章主要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一、 引言

分层教学法是最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智力、天赋等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老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的分层,让各个层级的学生保持相对均衡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各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安全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分层教学法的精髓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最合适的学习方案,真正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信息信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综合教学质量。

二、 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是主要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分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其更加关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个人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此来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因此分层教学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优等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内在潜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运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科学习产生兴趣,成績能够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提高。

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情绪产生。在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分层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以得到好的回报,增加学习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分层教学,将学习能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划分是一个层级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敏感程度和理解能力都基本相同,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当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符合本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可。不会再出现传统传输式教学为学生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的情况。对于学习能力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拓展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学习视野,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内学习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在其所属层次内获得不断提高,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从而不断拉近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距离,达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 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发育时期有所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表现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数学这样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的学科来说,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沿用传统传输式教学,则很容易导致学习能力好的学生认为学习极为容易,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认为学习难度高,所以班级学生会呈现两极分化。为解决这一教学现象则将分层式教学融入数学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现有知识水平将学生进行归类分层,一般分层方法是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测试,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分层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进行学生的评估分析后,教师可以将本班的学生划分为ABC三中类别,A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解题中可以独立根据上下文所设计的条件展开联想,从而得出答案。B类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依赖感较强,自主学习能力不高;C类学生则是数学基础较差,对于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公式掌握不到位,不能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在分组过程中需要对这三组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目标的划分,例如A类学生则是以数学知识的延伸学习为主,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B类则是以加强学生的逻辑能力,加深数学基础知识学习,将数学基础打牢固;C类则是以背诵掌握数学公式及概念为出发点,根据掌握程度再进行目标的建立,其主要教学目标需要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这三个层次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部实现学生协同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个人基础上不断提高,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通往更高层次进行学习。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科学的教学安排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又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太大而产生挫败感,C层级的学生重点巩固基础知识;让B层级的学生获得一定提升;A层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题目难度,给学生更大的挑战。题目的设置要多元化,循序渐进地增加题型的难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都能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为地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朝着更高层次不断前进。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三个层级的题目:

层级1:(1)1-x2=0;(2)2(x2-1)=3y;(3)x2=1/x

层级2:(4)(x+3)2=(x-3)2;(5)ax2+bx+c=0(a、b、c为实数)

层级3:(6)已知方程ax2+bx+c=0,假如a=0,此方程是什么方程?假如b=0,此方程是什么方程?假如c=0,又是什么方程?

猜你喜欢
分层次教学应用方法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
初中生物分层次教学案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提高线性代数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