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2021-03-26 00:59宋超
医疗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搏心律电击

宋超

大连市急救中心莲花分站 (辽宁大连 116000)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出血等危重急症发病率显著升高,加之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化的发展,外伤发生率也明显上升,由此引发的心搏骤停、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室速室颤等现象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往往伴有病情严重、病势危急的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所以院前急救对良好挽救患者生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院前早期除颤十分重要。自动体外除颤器是近年来为了顺应心肺复苏器械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除颤仪器,具备应用广泛、急救效果良好、实效性强的特点;其被临床的广泛使用使院前早期除颤在复苏生存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1]。本研究探究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40例多种原因引发室速室颤、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3~77岁,平均(53.02±4.35)岁;患病类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12例,脑出血10例,外伤8例,甲亢性心脏病4例,肺心病6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以患者家属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美敦力,lifepak20,双向波)行院前急救:接到医院通知后,急救人员需及时赶到事发地,针对符合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指征(心源性疾病、昏迷、心脏停止搏动)的患者,及时给予电击除颤治疗,针对心律呈直线状态的患者,及时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时亦可加以电击除颤治疗;了解患者病史,借助心电图详细监测患者心律,于患者右心尖部(左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和右胸上前壁(锁骨下方)放置电极板,根据实时监测的心律变化状况,设置合理预设电压进行胸部电击除颤治疗,一般预设电压为120 J;对于初次电击除颤治疗无效的患者,加以手法除颤治疗,即对患者心前区进行叩击,然后适当调高电压给予二次电击除颤治疗,随后再次叩击心前区,如此循环往复,除颤成功方可进行转复,即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比值为30:2;转复成功后静脉注射胺碘酮,如遇呼吸障碍的患者,实施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然后送医院进一步加以急救处理。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分为除颤成功判定与现场复苏成功判定2项:除颤成功的判定依据为,经自动体外除颤器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呈窦性心律或有规则性的室上性心律,亦可经大动脉波动监测血压;现场复苏成功的判定依据为,经除颤治疗,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40例患者,经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治疗成功率为45.00%(18/40),现场复苏成功率为30.00%(12/18)。经分析,发现心搏骤停至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时间越短,除颤效果越好,见表1。

表1 除颤效果[例(%)]

3 讨论

心搏骤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一般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因此院前急救对抢救该疾病患者生命极为重要。有研究结果显示,心室颤动是引起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及时给予除颤治疗对改善心室颤动、提高复苏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临床在急救心脏病变患者时,多采用电击除颤、手法除颤及药物除颤治疗,其中电击除颤成功率较高,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除颤治疗的首选方案。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新型除颤仪器,体积相对较小,重量较轻,便于携带,一般情况下仅需掀开机盖、启动电源,在患者胸前贴好电极板即可监测患者心率,若患者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仪器将语音提示除颤,操作相对简便,且在除颤的同时可监测患者的心律,若联合手法和药物除颤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除颤成功率,保证患者尽快复苏[3];另外,自动体外除颤器内部包含微处理系统,可对机体心电频率、振幅加以计算,亦可分析斜率和波形特点,同时通过双向波除颤技术获得更高的除颤成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相比于单向波除颤,双向波除颤技术可在除颤失败一次后,基于原能量水平重复除颤,成功率较高[4]。

有资料显示,患者心室颤动至除颤时间越长,除颤成功率越低,每延迟1 min,除颤转复成功率降低7%~10%[5]。因此,院前及时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可有效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提高现场抢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40例患者,经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治疗成功率为45.00%(18/40),现场复苏成功率为30.00%(12/18);经分析,发现心搏骤停至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时间越短,除颤效果越好。分析其原因为,在院前急救期间,针对不符合自动体外除颤器指征的患者,优先根据患者发病原因给予相应治疗,通过胸外心脏按压恢复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促进其转复为符合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指征的患者,继而实施电击除颤治疗,使得除颤成功率大幅提升;对于符合自动体外除颤器指征的患者,及时给予电击除颤治疗,尽可能地缩短患者心搏骤停至除颤时间,从而在提高除颤效果,保证患者成功复苏[6]。

综上所述,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心搏骤停至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时间越短,除颤效果越好。

猜你喜欢
心搏心律电击
户外照明电击防护的几点建议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心电散点图技术在诊断室性并行心律中的应用价值
超级电击武器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突然倒地怎么办?
电击武器的非致命效应研究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