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操作配合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行根管治疗的效果

2021-03-26 01:00于敬宜
医疗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口腔科牙髓根管

于敬宜

天津市口腔医院 (天津 300041)

根管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病变牙髓,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根尖反应,表现为疼痛、肿胀。四手操作是指由一名护理人员与一名口腔科医师共同完成对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需主动配合诊疗操作,并于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有文献报道,四手操作可使口腔诊疗效率提高约30%,目前已被用于根管治疗中,利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2]。本研究探讨四手操作配合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行根管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于我院行根管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4岁,平均(43.5±9.4)岁;根尖周病19例,牙髓病26例;患齿1~2颗,平均(1.1±0.4)颗。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19~65岁,平均(44.2±8.3)岁;根尖周病20例,牙髓病25例;患齿1~3颗,平均(1.3±0.5)颗。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根尖周病或牙髓病的诊断标准;符合根管治疗适应证;年龄≥18岁;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积极配合。排除标准:既往牙髓治疗史;牙齿松动明显;根管钙化、阻塞、断裂、发育不全或弯曲>20°。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术前准备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配套设施、材料、耗材等,术中配合口腔科医师完成患者的治疗。

观察组采用四手操作护理方式:由一名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与口腔科医师进行配合,清洁患者口腔,指导患者摆好体位,调节座椅高度、灯光强度,适时为医师传递棉签、麻醉药物,协同完成局部麻醉,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提醒医师并协助对症处理;麻醉起效后,根据医师要求传递拔髓针,及时吸出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拔髓完成后,采用ProPex Ⅱ根管测量仪测量根管工作长度,避免遗漏、混淆,打开ProtaPer 根管预备马达,明确锉的长度,依次将S1、S2、F1、F2、F3号锉传递给医师,配合调整转速和扭矩,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过氧化氢溶液交替冲洗已使用的锉,明确根管长度后逐个预备,传递时注意观察是否损坏;根管预备完成后,X 线检查是否到位,然后对根管进行干燥,使用氢氧化钙糊剂封闭窝洞,治疗期间除配合医师操作外还应观察患者反应,及时提醒医师暂停操作,待患者紧张、恐惧或不适缓解后再行操作;治疗完成后,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微痛为正常现象,如疼痛剧烈且伴肿胀需及时就诊,并与患者预约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根管预备满意度:术后1 d、3 d、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相关;根管预备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不满意,根管无偏移、冠方大、根端小、连续锥形为满意,根管偏移、不成锥形或锥度不流畅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时间(min) 术后恢复时间(d)观察组 45 27.3±5.4 28.2±3.1对照组 45 33.2±6.7 35.4±5.2 t 7.913 8.165 P 0.001 0.001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1 d,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1 周观察组 45 1.8±0.2 0.9±0.2 0.5±0.1对照组 45 2.9±0.5 1.3±0.5 0.8±0.2 t 4.586 2.447 1.253 P 0.023 0.083 0.129

2.3 两组根管预备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根管预备满意度为9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6.7%(3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P<0.05)。

3 讨论

根管治疗通过清除根管内病变牙髓,再消毒、填充后隔绝细菌,从而达到疾病治愈、预防根尖周病变的临床疗效[3]。根管治疗包括预备、消毒、填充3个步骤,其中根管预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步骤[4]。传统护理方式为两手操作,口腔科医师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独立完成所有操作,耗时长、易造成感染,另外,医师专注于局部操作易忽略患者的感受,降低舒适度,不利于口腔医学的发展。

四手操作于20世纪60年代由阿拉巴马大学提出,并逐渐完善为一套标准的牙科医护配合技术。四手操作是指护理人员不再被动地遵从口腔科医师医嘱行动,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根管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遵从治疗流程与自行观察主动配合医师操作,利于提高医护间配合的默契度,使口腔医师集中精力于治疗操作[5]。同时,护理人员协助观察患者情绪和机体反应,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安慰,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停止操作,待患者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 d 疼痛程度和根管预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四手操作护理方式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配合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行根管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根管预备满意度,利于早期恢复。

猜你喜欢
口腔科牙髓根管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
根管显微镜联合超声技术治疗阻塞根管的效果观察
安全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CB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Biodentine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治老年钙化根管的应用
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根管再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
牙髓牙周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
牙周牙髓综合征92例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