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

2021-03-27 10:26刘艳雨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刘艳雨

摘要:陶行知先生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深厚的教育内涵和丰富的实践特色,劳动教育思想就是其理论的基石和核心,这些思想理论对新时代推广实施劳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国家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五大内容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涵义

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育,劳动教育本身就广泛蕴含于各个课程教学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不仅体现在自主劳动、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等实践内容,而且体现在观察劳动、合作劳动、模拟劳动、体验劳动等实践形式。当前,教育界专家和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从国家规划的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视角来看,劳动教育的“劳动”则侧重于体力劳动,并强调加强体力劳动教育,能有效纠正教育实践活动中过度重视脑力劳动教育而造成的偏失现象。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较早系统提出实施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的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等丰富的理念,奠定了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时期就大力倡导师生共同劳动的生活,在工学团时期注重工厂、学校与社会相融合教育,在育才学校时期提倡以集体生活来培养学生自理生活的劳动能力。这些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开展劳动教育,为激励广大学生尊重劳动、体验劳动、创造劳动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

2.“五育”并举素质教育思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又是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时代要求。当前,党和国家将“五育”并举确定为重大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关键内容,必将有力推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凸显学科教学优势。

通过观察劳动,能鼓励学生深入观察学习,探得知识和技能;通过邀请劳动模范和专家技师进校园做讲座,能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分享劳动经验;定期布置家庭劳动任务,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或社区劳动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真实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增进学生的劳动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所必需的,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具有的鲜明优势。

2. 增强学科育人价值。

劳动过程不仅改变了劳动对象,也创造了人。教师优化利用教育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和实践,能促进学生在劳动进程中汲取劳动知识、技能、情感等教育营养因素,收获丰富的劳动作品和成果,增添劳动成就感,并学会接触各种劳动对象,把握各种社会劳动职业联系,有效锻炼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起乐于劳动创造的优秀品质。

3. 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劳动是通向人性之美、获取幸福之源、培育全面素养的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渗透开展劳动教育,能激励学生通过道德与法课程学习,认识生产生活中各种岗位上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意义,认识劳动实践对社会发展和生活幸福的根本作用,促进他们培养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劳动观,投入创造性劳动,养成愿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心理。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 整合教材资源,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承担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任务的主体学科,是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生活教育、社会常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这些教材内容设计都十分注重以现实的生产劳动场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为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素。教师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从教材中深入发掘利用有效教学资源,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理解劳动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2. 优设情境教学,体悟劳动内在价值。

优化设计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善于利用各种现实生产生活背景、时政案例、劳动实物、劳动话题、图画、多媒体、音视频、扮演活动、探究议题、语言等,灵活设计教学情境,指引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深入理解劳动和奉献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3. 领会劳动法治,增强权利义务意识。

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学生劳动法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明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逐步增强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意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公民权利”课时学习,认识到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通过“公民义务”课时学习,学生理解了劳动不仅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且是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进而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内在一致性,深刻领会了权利和义务意识。

五、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的环境下,全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将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纳入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劳动进程中健康全面成长,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点课题。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推进劳动教育,还需要教师坚持创新教学,创造性地发掘利用更多有益于劳动教育的资源素材,不断研究把握初中生的成长规律,总结和汲取教育经验,指引学生做到知行合—,促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朱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依据和意义[J].新课程研究,2021(01):40-41.

[2] 万金苹.浅析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J].名师在线,2021(03):93-94.

[3] 申巧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4] 殷久华.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五个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0):18-20.

[5] 游爱娇,陈金海,易骏.中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规范[J].教学与管理,2021(10):38-40.

[6] 孙梦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劳动教育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1.

[7] 吴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9):59-6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