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藏医学中应用新识

2021-03-27 17:34魏丹丹朱星昊宗咏花吴宗耀
吉林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赤巴藏医学培根

魏丹丹,朱星昊,春 花,宗咏花,吴宗耀*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2.西藏藏医药大学,拉萨 850000)

藏医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理论特点,是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阴阳学说在藏医学中的应用首见于公元8 世纪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1]。阴阳学说贯穿于藏医药学的基础和临床[2],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的功能物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治疗和养生。

1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1.1 脏腑形体的阴阳分类 藏医学对脏腑及形体组织阴阳属性的认识,就大体部位来说,上体为阳,下体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其腹背内外侧来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3];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脏腑来分,心、肺、肝、脾、肾五脏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木塞(男子精囊,女子卵巢)六腑为阴;脏腑内部又各自按五源属性分为阴阳,如心、肝、胆、小肠因五源属火归为阳,而肺、胃、脾、肾、大肠、膀胱、“三木塞”五源属水归为阴[3]。

1.2 脉络的阴阳分类 藏医学将阴阳学说应用于脉络的分类。认为人在胚胎时期最早生成的两脉,即“江玛”“若玛”。“江玛”为左脉,是五源之水元流通的脉道,在五源中属水,故为阴;“若玛”为右脉,是火源和血液流通的脉道,五源属火,故为阳[4]。白脉为神经,因《四部医典》认为“脑为白脉之海”,其色白,是五源中风元和水元运行的脉道,五源属风、水,故为阴;黑脉为血管,《四部医典》认为“心为黑脉之海”是血液和气运行之脉道,五源属火,故为阳[1]。

1.3 官窍的阴阳分类 藏医学认为在人体上部的目、耳、鼻、口和头属阳;下体的阴窍、秘部属阴[5]。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藏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均赖于藏医理论的五源元素和三因素等物质基础功能的正常运行。五源元素和三因素也可按照其特有的物质特性分阴阳,五源元素由土、水、火、风、空组成。五源学说认为,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 土、水、火、风、空5 种元素的结合、运动、变化构成[6]。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三因素”(隆、赤巴、培根)也是以五源学说为根基[7]。藏医学按照其属性进行阴阳分类。五源中的火元属阳,因其具有热、锐、燥、糙、动之特性;土元属阴,因其具有重、稳、钝、绵、腻的特性;水元属阴,因其具有湿、柔、润、重、钝、寒之特性;风元阴阳兼有,故归类为中性。风性轻、动、微、坚、糙、凉,所以阴阳兼有。《医学四续》曰:“风遇火,鼓得火更热;风遇水,吹得水更寒。”可见,对寒热均起作用,更加印证了阴阳均有,这也是藏医学对阴阳学说的发挥。又因风性以寒为主,许多藏医经典中将风归类于寒,认为风属阴。藏医将五源(亦有说四源)各元素先分寒、热两性,然后归类于阴、阳。

三因素中的隆与风元的特性相类似,也具有轻、动、微、坚、糙、凉的特性。因此,阴阳兼有,属中性,但隆又以寒性为主,故多归类于阴;赤巴属阳,其性腻、热、锐、轻、臭、泻、湿与火元性质相同,属热;培根,“培”意为水,“根”意为土,与五元中的水、土元性质相同,故属阴的范畴,故培根为阴[8]。三因素中的赤巴属阳,培根和隆属阴。

3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阴阳的运动变化发挥作用。人体中具有温热性质的胃火、赤巴、血液等,能助运化、推动血液运行,并营养机体,且主生发,故属阳;水、培根、体液等性质寒凉,具有湿润、沉降的生理特性,主降肃,属阴[9]。火性上升,水性肃降,水火既济、升降相因,以达到阴阳对立而统一协调状态。反之,阴阳任何一方发生偏盛或偏衰,不能相互为用,人体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疾病丛生。就藏医学脏腑而言,脏为阳主升,易化血、贯气;腑为阴主降,易生湿、行水、降浊。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平衡,升降相因,机体处于健康状态。

4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藏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和合不调”导致,并认为“和合不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合”的物质基础不外乎三因素和五源物质,疾病的发生是三因素和五源物质的生理功能失调。前面已经对三因素和五源物质的阴阳属性进行归类,那么此处理解“和合不调”应为阴阳失调。阴阳偏盛衰即阴偏盛衰,阳偏盛衰,是由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导致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如三因或五源偏盛或偏衰均可导致阴阳不调。三因素中隆、赤巴、培根三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基础,又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感受外邪发生偏盛或偏衰的病理变化,就会成为致病因素,这就是藏医所称的“三邪”,即赤巴邪称阳邪、培根邪称阴邪、隆邪称中性邪或阴邪[10]。赤巴邪致病多为肝胆疾病、血液病及一切热病、瘟病、疫病;培根邪和隆邪致病多为胃肠溃疡、肾病、水肿、湿痹、尿淋、尿浊、带下病等一切寒证和水液失调疾病,及高血压、老年性疾病等。如果赤巴邪过盛常引起热性胃病,培根邪和隆邪过盛多引起寒性胃病。综上可见,藏医药中也用阴阳失调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5 用于疾病诊断

藏医学认为,疾病的病因分为赤巴邪、隆邪和培根邪。如《医学四续》载:“疾病内因隆赤巴培根三。”赤巴病多表现为热病症状和体征,临床多表现热性症状,如体热多汗肤色红、黄,大便干燥,口渴引饮,舌苔黄厚等阳性症状。培根病和隆病多为寒病症状和体征,临床多表现寒性症状如体冷喜热,头晕身沉,多眠嗜睡,苔白薄,失华等阴性症状[11]。藏医学还认为,病在表为阳证;病在里为阴证。阴阳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望诊:色泽红赤为阳证;苍白晦暗为阴证。问诊:患者体热喜冷为阳证;体寒喜热者为阴证。切诊:脉口上角为诊五脏之脉,搏动快、猛烈为阳证;下角为诊六腑之脉,搏动较慢、平稳为阴证;还将强、洪、滑、数、紧、实归为阳脉;弱、沉、衰、退、迟、虚归为阴脉。

6 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6.1 指导养生保健 藏医学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医学,其发展过程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藏医学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受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同时人对自然界也有改造作用。因此,注重人体阴阳与四季的寒热(即阴阳)变化相适应。只有遵守“日常起居,六时起居、临时起居、饮食禁忌”的规则,以健康无病,延年益寿[12]。

6.2 确定治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调整阴阳偏盛、偏衰,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多为实证,原则为“实则泻之”。阳偏盛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如赤巴病采用催泻疗法治疗[13]。阴偏盛导致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如培根病采用温补疗法治疗。同时注重阴阳在疾病发展中的变化,可出现表里俱热、表里俱寒的阳证、阴证,以及表热里寒、里热表寒的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之阴阳假象,造成阴阳判定谬误。因此,临证要明辨阴阳,澄清阴阳谬误,提高临床疗效。

6.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指导治疗原则的确定,而且用于分析药物的性能,以指导临床用药。藏医认为,药性有寒热、重轻、钝锐、润糙八性,寒、重、钝、润为阴性药物;热、锐、轻、糙为阳。从藏药的生长环境来看,阴性药物多生于阴坡,其性寒、重、钝、润;阳性药物生于阳坡,其性热、锐、轻、糙。根据藏医典籍《医学四续》分析治疗作用为,阳性药物可治寒证即阴证;阴性药物可治热证即阳证[14]。

藏药的药味有甘、酸、咸、辛、苦、涩六味,其中苦、甘、涩属阴,可治热证即阳证;辛、酸、咸属阳,可治寒证即阴证。就藏药的功效而言,有柔、重、湿、润、燥、干、热、轻、糙、浮、稳、寒、软、钝、锐、凉、稀十七效。锐、热、轻、燥、干、糙、浮等属阳性功效可治寒证;柔、重、稳、凉、软、寒、湿、润、钝、稀等属阴性功效可治热证。

7 结语

藏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阴阳学说的影响,在其经典论著如《月王药珍》《四部医典》《医学四续》中均见阴阳的记载[15-16]。藏医学依据疾病的阴阳盛衰等情况,确定治疗原则,根据藏药的药味、功效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当的药物,使患者恢复阴阳平衡,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赤巴藏医学培根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试析藏医药学之六季饮食保健
试论藏医三因学说
藏医学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浅述藏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
藏医学对痔疮的认识及其问卷调查
探讨藏医学与因明学之间的关联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浅析《月王药诊》对胆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