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治疗心悸探析

2021-03-28 15:18王东海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8期
关键词:复脉通阳西洋参

刘 颐 王东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1]。其中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包括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2]。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3-4],近年来,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且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也明显升高。临床资料表明[5],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汤剂治疗,可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中医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在心悸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6]。并且,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始终贯穿整个诊疗过程之中,达到从根本上缓解病情、减少疾病复发、保护靶器官的目的[7]。本文通过对气血阴阳与心悸关系的梳理,归纳了笔者运用“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法论治心悸的理论依据及思想渊源,以及对本病治疗的粗浅经验,以期能够为心悸的治疗提供一定借鉴。

1 运用“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法论治心悸的思想渊源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正常的心脏跳动和周身血液循环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心血的濡养,以及心阴、心阳的相对平衡来维持[8],如果心之气血阴阳出现紊乱便会导致心悸的发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对古今文献的整理研读,笔者总结得出心悸患者在临床中的主要症状为“心慌、气短、乏力”等,在诊疗的过程中应当紧扣“心中悸动、惊惕不安、脉结代”的特征性表现,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由其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均可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因而我们在对心悸诊疗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病机关键,确立“益气养阴,通阳复脉”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随法立药,屡获良效。

1.1 气血亏虚与心悸的发生密切相关 《难经·八难》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说明气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气的生理功能正常则阴阳调和,百病不生。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9]。气与血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具有气血同源之说[10]。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生理功能,血具有滋润濡养的生理功能[11],若心、脾之气血亏虚,心失濡养,搏动紊乱则可以导致心悸的发生。

心之气血亏虚多因禀赋不足、心气心血素虚;或年迈体衰、脏气渐弱;或劳倦过度,耗伤心之气血;或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误汗、过汗、汗出过多等因素,导致心气随之外泄而引起。而脾之气血亏虚,多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如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之品,蕴湿生痰,阻碍脾之运化,进而导致脾气的亏虚;长期久坐不动,又容易耗伤人体之气。气虚无以生血,则导致血虚,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宁[12]。正如《伤寒明理论·悸》所曰“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言“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而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安”。由此可以看出,心之气血亏虚与心悸的发生密切相关,心之气血的充沛需要依赖于脾之气血的充盈,若脾之气血亏虚亦可导致心悸的发生。机体气血亏虚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自觉早搏、脉结代等症状。另外,肺有朝百脉、通调水道、生成宗气的生理功能,若劳伤肺气,肺气亏虚,宗气外泄,则仍可导致心悸的发生,同时可伴有气短、乏力、少气懒言、多言则心中悸动不安等症状的出现。

1.2 阴阳失调与心悸的发生密切相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由此可见,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充分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状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篇仍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用太阳在自然界的作用比喻阳气在人体的作用,强调阳气为生命之根本。若人体气虚日久,甚则可以导致阳虚的发生,阳气虚弱,无以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则脉来或结或代,至数不齐。心阳亏虚,血脉瘀滞,心神失养,则心脏搏动无力,进而导致心悸的发生;脾阳不足,无以运化水谷,导致痰饮内生,痰饮阻滞血脉,血脉运行不畅,则导致心悸的发生;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又称元阳,是一切人体阳气的根本,肾主水,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水邪上泛凌心,则心中悸动不安,导致心悸的发生。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若机体阳虚日久便会导致阴虚的出现;或平素嗜食辛辣厚味炙煿之品,生痰酿火,耗伤人体阴液;或久病体虚,阴液耗伤,均可导致人体阴液不足的现象出现,若肾阴不足,虚火上犯于心,则会导致心肾不交,水火失济,进而出现心中悸动不安,同时伴有腰膝酸软、乏力、心烦、少寐等临床表现。

另外,由于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所导致的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又可加重心悸的程度,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人体又可耗伤气血阴阳。痰饮阻滞脉络,则会阻碍气血的运行,进而导致气机紊乱影响到心,则会出现心脏搏动紊乱,从而导致心悸的发生,同时仍可见到胸闷、口中黏腻、咽中如物梗阻、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大便黏腻不爽等痰饮阻滞的临床表现;瘀血阻滞于人体,则会导致血运不畅,心失濡养,心神失养,进而出现心中动悸、心前刺痛等临床表现。因而,在辨证论治之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变所在,将基础方加减化裁,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2 运用“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法论治心悸的临床感悟

笔者根据近年的临床经验及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对于心悸的临床治疗主张运用“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法,将炙甘草汤加减化裁,组成了以炙甘草25 g,西洋参 7 g,黄芪 30 g,川芎 20 g,生地黄30 g,麦冬15 g,五味子15 g,麻仁30 g,生姜10 g,桂枝10 g等药为主的基础方,临床上随证加减,屡获良效。

2.1 基础方的方义及药物剖析 基础方由炙甘草汤加减化裁而来,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劈。煎服法为“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医方考》曰“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枝;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由此可见,运用该方可以达到通经脉,利血气,益气养阴,阴阳并调,气血双补的治疗效果[13]。因其能复血脉,故又称复脉汤。

由于气血亏虚与心悸的发生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补脾气亦可以达到强心气的目的,因此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黄芪30 g,以补后天之气,使心气充沛,气生有源。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之功,人参可大补阳元之气,兼固本生津,安神之功效。二药均是补气生津之药,但是人参性味较西洋参偏温,温补之性更强。《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西洋参,性凉亦补,凡欲使人参而不能耐受人参温补者,皆可用此代之”。因此西洋参善于治疗虚而有火者,人参宜治气阴两虚而无实热症者,其更是治疗急性脱证的良药。另外,原方中用阿胶二两,其性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滋阴润燥之功,而其功效与西洋参有相同之处,故基础方中舍阿胶而不用。炙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在本方中炙甘草用量宜大,一般剂量为25 g,则可收到益气补中之功效,若中气充足,则能化生水谷之精气,心血充盈,则脉道通利。有关报道指出[14],炙甘草汤对改善心肌结构、促进细胞功能的恢复是非常有意义的,长期服用该药能增强心肌纤维线粒体氧化代谢,对改善心衰及预防心肌重构能起到很好作用。同时,炙甘草汤对各类心律失常,尤其对房颤、早搏、窦性心动过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5]。药理学研究表明[10],炙甘草对药物诱发的各种节律紊乱、颤动、扑动、不规则搏动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甘草甜素能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胆甾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6-18]。生地黄在原方中用量最大,临床剂量一般在30~90 g,有报道指出[19],生地黄可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桂枝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血氧供应,促进传导[20]。生姜能扩张外周血管,麦冬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保护正常心肌,促进损伤心肌愈合及抗心律失常作用[21]。

2.2 方药的临证加减 机体气血阴阳亏虚所导致的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疾病的预后和诊疗效果,同时又可进一步耗伤人体的气血阴阳。

因而,在辨证论治之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将基础方加减化裁,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若火盛者可酌加龙胆草10 g,黄芩10 g,栀子10 g;心悸甚者加生牡蛎40 g,生龙骨40 g;痰热甚者加半夏10 g,枳实 10 g,竹茹10 g,胆南星10 g;脾虚甚者可酌加炒白术15 g,茯苓15 g;血虚甚者加阿胶15 g(烊化冲服);阴虚内热较甚者加地骨皮15 g;血瘀者加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20 g,牡丹皮10 g;便溏者去麻仁,加山药20 g,薏苡仁20 g;气滞者加柴胡10 g;心阳不振,胸闷较显著者加半夏12 g,瓜蒌12 g,薤白12 g。总之,在遣方用药过程中始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作为指导思想,临床用之,每获良效。

3 典型案例

患某,女性,42岁,2019年8月12日来诊。主诉:间断发作心慌1年,加重伴头晕1周。患者1年前于劳累、熬夜后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当时未经治疗。上述症状多于熬夜、劳累后反复发作,发作时自觉心慌,时跳时止,不能自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好转。2018年12月3日曾就诊于某三级甲等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5 g/d,治疗2月余,症状明显好转,停药后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因熬夜劳累后心慌症状再次发作,症状较前明显加重,稍有劳累或情绪波动便有发作,且服用药物后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同时伴有头晕,气短,乏力,时有胸闷等症状,现为求治于中医治疗,特来我门诊。现症见:心慌,头晕,气短,乏力,手足不温,纳可,小便正常,便溏,睡眠可。查体:舌暗红,苔中部剥脱,脉结代。双下肢无水肿。血压132/80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率:55次/min。尿常规:正常。心脏彩超:EF 59%。中医诊断:心悸(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型),西医诊断:心律失常。治法:益气养阴,通阳复脉。炙甘草25 g,西洋参7 g(另煎),黄芪30 g,川芎20 g,生地黄30 g,麦冬15 g,五味子15 g,生姜10 g,桂枝10 g,薏苡仁20 g,山药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餐后30 min温服。

按语:患者因劳累过度,耗伤气血,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鼓动无力,故心慌、胸闷、气短,故用重用生地黄,配伍西洋参、麦冬、川芎等滋养阴血。日久阴损及阳故见手足不温,予生姜、桂枝以通阳气;便溏腹泻乃为脾胃虚弱之像,故加山药、薏苡仁以健补脾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如此治疗两月余,诸证均见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猜你喜欢
复脉通阳西洋参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文登西洋参“红”了!
“参”得人心的文登西洋参
西洋参的前世 今生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通阳中药的特点及分类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滋肾通阳活血方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复脉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x43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