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涎症脾肾同治临证验案

2021-03-28 20:39凌桂华周舒雯张会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化饮益智仁肾阳

凌桂华 肖 静 周舒雯 张会择 赖 宇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过多,分泌与进食不一致,频繁吞咽或吐出,甚至流出口外之症,也称“喜唾”[1-4]。涎唾是口腔中的粘液与唾液,其中清稀水样的称为涎,粘稠泡沫状的称为唾,二者常相兼而见[5]。该症归属中医学“痰饮”“肺痿”范畴,常见中焦湿热、脾胃虚寒、肾阳虚衰、肺气虚寒、胃热虫动等证型,治疗上分别予以清泻脾胃湿热、温补中阳和胃、补足少阴肾经、温肺益气、清热驱虫等治法[1-2]。其发病多与脾肾两脏相关,常因脾阳虚衰,运化失职,迁延失治或久治不愈,日久及肾,气化失司,脾肾两虚,水湿不化,上泛为涎。笔者临床从脾肾两脏同治,取得确切疗效,现浅析如下,以供参考。

1 治法理论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脾为吞……五藏化液,脾为涎”[6]。脾为太阴湿土,为胃行其津液,其津液源于水谷,而布散全身,津液随脾脉上行,泌于口者为涎,脾为涎之生化之源。《张氏医通·卷四》说:“盖脾为涎,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7],又《素问·至真大要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6]。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主升清,开窍于口,在液为涎。涎为脾所制,生理状态下,脾气的固摄与调节功能正常,涎源源不断分泌于口腔,进食时较多,但不至溢于口外,非进食时减少,涎分泌有度。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故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8]。若脾胃虚寒,阳气受损,气化失司,湿邪从寒化饮,津液蒸化、输布、固摄失常,聚而为涎,上溢于口而成多涎之病,其涎多为清涎。

“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一身阳气之根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蒸化,方能健运。若脾阳虚衰,迁延日久或久治不愈,损及肾阳,或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中焦虚寒,致脾肾两虚,温化无权,固摄失职,涎唾上泛。《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藏化液……肾为唾”[6]。肾者亦为主水之脏,封藏之本,主津液,司气化,水液在肾阳的温煦蒸化下,化生津液而输布濡润周身,故唾液得以上泌润泽口腔。《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三》曰:“水饮非升降不能传导,非阳气不能销铄。肾虚多唾者,缘肾藏不足,阳气虚微……不能销铄水饮,上溢于齿牙,故喜唾也”[9]。水液的正常运化、输布与代谢有赖于气机的升降通达、阳气的温煦蒸化。肾藏精,为阴阳之根,其气化作用在津液代谢中起着主宰作用,若封藏失职,蒸腾气化失司,肾不化津,水湿上泛为涎唾。

脾为至阴之脏,肾为主水之脏,脾之输布津液须赖肾阳温煦,肾中精气靠水谷精微滋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云:“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10]。唾为肾精所化,而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经气相通,故可见多涎症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

治病必求于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许叔微认为补脾不若补肾,李东垣认为补肾不若补脾,然二脏皆为人之根本,先天助后天,后天济先天,二者相互为用,为生机之系,故应脾肾并重,先后天同治,温脾益肾以治其本。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有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1],因涎唾属痰饮,为阴邪,积聚阻滞气机,又易伤阳气,得温则宣化,故宜佐以温药和之,既可温阳化饮,又可调畅气机,从而使阴阳平衡、饮消津布,口液如常。同时辅以收敛摄唾之品,如益智仁、五味子之属,以标本兼顾、标本同治。

因此临证时谨守病机,温脾肾以治本,摄涎唾以治标,以温脾化饮、益肾摄唾为主要治法,使脾阳健运,升降得复,温煦如常,脾肾协调,则水谷精微得以运化,津液气化输布正常,涎唾藏泻平衡。

2 验案举例

凌某,男,68岁,农民,2019年6月24日初诊:主因口中唾液增多,喜唾不止30年余就诊。患者幼时家境贫寒,常吃生食。30年前误食蘑菇导致食物中毒,吐泻频作,虽经土方治疗,毒性已解,但自此开始出现口中唾液增多,与进食无关,频繁吐出,不能自止,并伴有大便稀溏,偶有腹部隐痛。曾用多方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后未予诊治。近年来,口中多涎的症状有所加重,若饮食生冷则容易便溏,嗜抽晒烟,每日6~7支。诸症延余诊治。刻下症见:患者唾液多而不能自止,数分钟即欲吐口水,唾液色白,质地清稀,无腹胀、腹痛,体寒畏冷,喜温热饮食,纳可,眠佳,小便可,时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舌质淡胖,脉弦滑。西医诊断:唾液腺分泌增多症;中医诊断:多涎症;辨证为:脾肾阳虚、水饮上泛。宜脾肾同治,以温脾化饮、益肾摄唾为治法。方选理中汤加减:干姜 10 g,党参15 g,炒白术 12 g,茯苓20 g,肉桂3 g,益智仁10 g,法半夏 15 g,陈皮15 g,浙贝12 g,五味子6 g,炙甘草 4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6月29日复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口水较前明显减少,畏寒减轻,但小便减少,有尿意却尿不出之感,此症状在停药后可消失。自觉近来精神不佳,倦怠乏力。既往有前列腺肥大病史。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治以:前方去益智仁,加麦冬12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7月3日复诊:患者诉口水多症状已不明显,其余诸症也有改善,纳寐可。查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继以六君子汤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幼时常吃生食,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脾常不足,长期饮食生冷易损伤脾胃阳气。年轻时又因食物中毒,吐泻频作,耗伤脾胃气阴。盖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失于运化,津液停聚,中焦虚寒,水液失于温化,聚津成涎,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司,上溢于口,则涎唾多且质地清稀。中焦虚寒迁延日久,损及肾阳,元阳虚弱,则体寒畏冷,喜温热饮食。故诊断为“多涎症”,属中医“痰饮”范畴,辨证为脾肾阳虚、水饮上泛。以温脾化饮、益肾摄唾为治法。《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曰:“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12]。故以理中汤为主方加减。方中以大辛大热之干姜温中祛寒;党参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使气旺而阳亦复;炒白术、茯苓燥湿健脾,健运中州;益智仁可温脾摄唾,暖肾涩精,正如《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云:“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13]。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暖脾,甘温补中,少量伍于诸补益药中,可助温补之功[14],肾阳振奋,水液自去;五味子,性收敛,甘温暖脾,滋肾摄精;《医方集解》云:“治痰通用二陈”[15]。法半夏、陈皮寓二陈汤之意,有燥湿健脾、理气化痰之功;肺为贮痰之器,浙贝性寒,归肺经,苦泄清热化痰,少佐其中,又可制约全方辛温燥热之性;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脾肾同治,温而不燥,共奏温脾化饮,益肾摄唾之功,收效显著。复诊时,患者多涎、畏寒的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出现小便难解、疲倦乏力,考虑患者既往病史,故于前方去缩尿之益智仁,又时近小暑,暑气盛,易耗气伤阴,故加养阴安神之麦冬,滋不足之阴,与方中五味子、党参寓生脉饮之意,奏益气生津之功,气阴双补,使元气充而气津复。三诊时,诸症均有明显改善,故予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和胃,以调养将息。

3 小结

多涎症是临床常见病,虽症状较轻,无疼痛之虞,却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容易使患者产生一定精神压力。现代医学认为与唾液腺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给予对症治疗收效不显且易反复。中医从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诊治多涎症,认为该症病位主要在脾胃,但与肾密切相关,病机主要在于脾肾亏虚,津液运化失调,气化失司,涎唾藏泻失衡,上泛口中。故临证时脾肾同治,以温脾化饮、益肾摄唾为治法,临床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化饮益智仁肾阳
“状元果”益智仁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基于IL-27探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射干麻黄汤治疗家畜小叶肺炎19例
益智仁盐炙前后缩泉丸指纹图谱的比较
益智仁盐炙后缩泉丸入血成分的分析
流口水饮益智仁茶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从药物关系看经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