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思考

2021-03-29 18:05宗良玉
幸福家庭 2021年23期
关键词:园本田园植物

宗良玉

探索具体事物、解决具体问题、比较事物异同、发现事物背后的联系是3~6岁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价值,积极构建“田园种植”园本课程,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相较于传统的科学课程,“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符合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幼儿认识自然,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田园种植”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还要带领幼儿观察植物从生根发芽到果实成熟的全过程,培养幼儿对植物的爱护之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劳付出,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习惯。“田园种植”园本课程有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幼儿教师应予以重视。目前,在“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进行优化和调整,切实发挥“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价值。

在种植活动中,植物的生长是否顺利受诸多因素影响,幼儿教师需合理规划种植活动,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种植活动前

1.观察种植场地。教师可在种植活动开始前组织幼儿观察户外的种植园地,并记录种植园地的光照面积和光照时间,明确园地中光照时间最长的区域以及光照时间最短的区域。在场地观察环节,教师可向幼儿科普有关“植物对光的喜爱程度”的小知识,为后续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的顺利种植奠定基础。

2.选择种子和种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先将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的苗分开,然后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在选苗的环节中,教师不可代替幼儿做出选择,应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及其种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种植的难易程度选择植物。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适时为幼儿提供帮助。

3.讨论植物种植方法。选定植物后,教师要组织幼儿围绕种植方法进行讨论和学习。有的植物喜欢阳光,有的植物喜阴喜湿,教师要引导幼儿搜集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包括基本的种植步骤、种子或种苗的埋种深度,让幼儿针对不同的植物使用不同的种植方法,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教师可在种植后指导幼儿控制浇水量,让幼儿明白“适度”的重要性。

4.确定合作方式。了解了种植方法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适宜的合作方式。在讨论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进度和方向,减少对幼儿的干涉,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

(二)种植活动中

种植活动前,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植物、学习种植方法,让幼儿明白“适度”的重要性,而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动手实践,让幼儿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亲自动手完成松土、除草、挖坑、下种、填土、浇水等任务,发展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少数需要覆膜的植物,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有助于幼儿体会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劳动的乐趣,让幼儿从动手操作中对知识形成更直观的理解。种植活动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这能让幼儿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种植活动后

种植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幼儿将种子或种苗埋入田地后,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浇水、捉虫等田间管理工作,这期间幼儿的兴趣可能会逐渐下降,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机,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专注力、耐心。

1.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耐心。浇水、捉蟲等单调且重复的田间管理工作是植物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但幼儿年纪太小,这种单调且重复的活动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无趣,导致种植兴趣下降。教师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坚持的意义,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耐心。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虽然浇水、捉虫等田间管理活动单调且重复,但植物发芽后每天都在成长变化,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让幼儿从植物生长中发现新的变化。教师应组织幼儿观察自己负责的植物,对比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画画等方式将植物每一天的状态记录下来,通过语言描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分享给教师和同伴。幼儿能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获得观察能力的提升,在记录和分享过程中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加强对植物特点的认识。当植物长大成熟后,幼儿就可以开始享受自己的劳动所得了。无论是美丽芬芳的花朵,还是形状各异的果实,都能给幼儿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收割方式,教师应指导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完成收获工作,并组织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等多种途径认识不同植物果实的特征,促使幼儿加强对植物的认识,让幼儿收获更多的经验。

“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内容,其二是课程评价。

(一)课程内容方面的不足

目前,幼儿园“田园种植”园本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类型单一,教师更多按照季节变化设计课程内容,没有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开展课程教学。教师可围绕田园种植活动开发“园艺技能”“园艺与节气”“园艺食育”等诸多分支课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评价方面的不足

在课程评价方面,部分教师更多依赖自己的感性认知和日常教学经验进行判断,缺少对幼儿的量化考核。幼儿园“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评价环节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需予以一定的重视。

(一)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

1.根据幼儿的需求灵活设计园本课程。在田园种植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发现一些神奇的现象,并产生疑问。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的疑问灵活设计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拓展,促使幼儿积累更多有关田园种植的经验。比如,在松土过程中,幼儿可能会挖出蚯蚓,他们往往对这种没有手脚且看不出头尾的软体动物颇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为幼儿设计一堂有关蚯蚓的科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蚯蚓的特征,认识蚯蚓对于土地、植物的价值,并组织幼儿集体饲养蚯蚓,为提高种植成功率做出努力。这种方式能有效解决幼儿的疑惑,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2.采用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在田间管理阶段,幼儿会对浇水、捉虫等重复的劳动产生厌倦感,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耐心是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可采用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就像人每天要喝水、吃饭、睡觉一样,植物也需要定期“喝水”并接受光照。如果碰上雨天,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此时是否需要给植物浇水,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采用符合幼儿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不仅有助于幼儿接受有关植物养护的知识和技巧,还能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幼儿园要围绕“田园种植”园本课程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和评价原则,选择科学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方式,以提升课程评价的整体效果。

1.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幼儿是各项教育活动的对象,幼儿能否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成长,是活动考核和评价的重点。教师应从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

2.明确评价方式。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应明确评价方式,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切实提升“田园种植”园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提升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找到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课程优化奠定基础。

在设计和优化幼儿园“田园种植”园本课程时,教师应始终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引导幼儿亲近自然、爱护植物,培养幼儿对劳动的责任感和耐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和劳动的情怀。教师应从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评价两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更加完整的园本课程体系,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幼儿园)

猜你喜欢
园本田园植物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