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乡土资源 助力幼儿园美术教学

2021-03-29 18:05贾轲
幸福家庭 2021年23期
关键词:会宁县乡土美术

贾轲

幼儿处于成长过程的第一阶段,他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实现个人思维和情感的成长。随着“特色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完善,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规范+特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认知发展现状,结合“特色教育”的科学理念,加大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促进幼儿理解美术概念,掌握美术技能,形成审美情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助力幼儿园美术教学,以期帮助幼儿园教师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加工反映,可以说自然是孕育美术的母体,对自然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有助于为幼儿基本美感的形成提供保障。教师应对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整合,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兴趣以及美术教学的阶段性内容和任务,选择具有较强引导作用的自然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幼儿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的体会,开展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创作形式表现乡土自然之美,从而使幼儿进一步形成清晰而真切的美感认知。此外,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生活气息的具体事物或场景,作为引入自然美术教育资源的载体,降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难度。

例如,甘肃省会宁县是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桃花艳岭、九泉春水等“会宁八景”极具自然美感和观赏价值。结合这些自然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照片展板等向幼儿展示桃花山“赤若盛桃”的瑰丽景色、九眼泉清澈明洌的淙淙泉流以及屈吴山上“飒转如云”的明暖山霞等。幼儿在欣赏这些景色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愉悦感。教师可询问幼儿是否有过出游经历,是否亲身欣赏过这些家乡的美景,引导幼儿讨论看到这些美景的感受,再让幼儿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景象,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可选择一些较为优秀的幼儿画作进行集中展示,让幼儿从同伴的画作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意识是美术教学的第一环节,而引导幼儿掌握并灵活运用一些基本的美术创作技法,则是美术教学的重难点。美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人们基于自然观察而形成的美学元素已和社会美学文化相融合,社会美学逐渐成为基本美术技法的主要成分。因此,教师在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美术创作技法时,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借助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幼儿欣赏一些造型别致、色彩搭配巧妙、线条运用富有特色的文化作品,同时让幼儿在仿照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应的技法,使其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新。此外,教师应以尊重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为前提,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讲解技法内容。

比如,会宁县在近代史上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10月,在经历了长征后,工农革命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县成功会师,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阅读《小红军二东》《红色的弧线》以及《英雄之路》等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绘本读物或卡通动画,引导幼儿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伟大的革命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再让幼儿临摹绘本或卡通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使幼儿感受线条、几何图案所具有的美感表现力。教师还可以会宁县烈士纪念碑的浮雕为蓝本,引导幼儿观察人物外貌的主要特点,教导幼儿利用线条勾画人物的轮廓,进而使幼儿学会用线条作画。

一切艺术都是表达作者内心思想和情怀的载体与手段。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培养幼儿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带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与思维特点,结合当地乡土资源,引导幼儿感受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多元情怀。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感经历,将这些经历带给自己的美好感受与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相融合,进而形成朴素而又清晰的健康审美情趣。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避免对内容过于深奥或元素过多的美术作品进行解析,避免造成负面效果。

例如,会宁县物产丰富,荞麦米和良谷米等农作物产量丰厚,是一片物产丰富的“宝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幼儿探讨日常生活中吃过的当地特色美食,让幼儿尝试画一画这些食物的样子,或结合想象画一幅以本地特产为主题的卡通连环画。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利用彩纸、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以“舌尖上的会宁”为主题的手工美术作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摆放在展览角展示。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能让幼儿在美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产生乡土情结,产生“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注重对乡土实践活动的多元引入,培养幼儿浓厚的美术兴趣

任何一种知识、技能和情感认知的形成都要依靠充分的实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幼儿进行常规的教学引导以外,还要结合幼儿的能力与意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基于乡土资源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让其在实践过程中对之前所掌握的美术技法进行深度的理解和运用,激發幼儿的美术学习灵感和创作潜能,进而形成浓厚的美术兴趣。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日常美术活动,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或是在开展活动前询问幼儿的普遍意愿,从而提高活动内容的群体针对性和活动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在取得园方和家长同意并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幼儿去会宁县周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参加踏青活动,向幼儿介绍本地特色植被,和幼儿一起欣赏火红的胡丹、青翠的白皮松、“乌若眉黛”的雪青。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不破坏花草树木的情况下,将一些叶子和造型别致的石头带回学校做成标本。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绿色会宁”为主题,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让幼儿在作品中表达自己踏青的感受。

总的来说,教师要完善以乡土资源为核心的美术教学活动,围绕乡土自然资源的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乡土情怀的有机融入以及乡土实践活动的多元引入等手段,帮助幼儿了解美的含义、感悟美的魅力,使幼儿感受到家乡的可亲可爱和多姿多彩,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挖掘乡土资源推进幼儿园美术特色活动构建”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009。)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幼儿园)

猜你喜欢
会宁县乡土美术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乡土中国
更正启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