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策略

2021-03-29 00:05康少锋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提出教师要做好教材分析,设计完善的教学流程,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借助历史素材、整合时政资源、对接社会生活、延伸实践探索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政治认同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25-02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诸多内容,政治认同是核心要素。在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政治认同展开,从多维度进行思考和整合,通过教材发掘、历史素材学习、时事政治关注、社会调查、实践探索等,为政治认同教学提供足够支持。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包括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价值认同等多个方面,教师应对学生政治认同认知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查,设计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而形成强劲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政治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发掘教材内涵,开展理论认同教育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这是执行教学方案的前提。政治学科教材具有普适性特点,教师在分析教材过程中要找到文本与生本的最佳结合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以提高教学设计的适配性。教师应不断更新政治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容展开教学研究,围绕核心理论推出教学方案,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论认同意识的生成。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与社会》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图片,这是什么节日背景?”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熟悉,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教师继续提问:“文化多样性含义、地位包括哪些内容?其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有众多民族节日,你能够列举一些典型的民族节日并展开深度分析吗?请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进行思考。”学生进入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解读进行点评,对一些有创意的解读做重点推荐。如关于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问题,有学生从民族文化属性角度进行分析,对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形成原因进行探索,并从理论角度做出评价,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角度进行分析,给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

教师借助图片开展教学引导,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特别是问题串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深度学习的条件。学生大多有一些文化方面的生活认知,自然能够形成对应的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情况开展对应分析,形成良性互动;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对相关理论形成更多认同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借助历史素材,实施制度认同教学

政治教学与历史素材相衔接,能够为学生创设更高的学习境界。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历史高点看待政治和社会发展大势,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探索,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客观认知。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制度体制,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教学,让学生结合历史认知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教育效果會更佳。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认知,教师应借助历史素材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认同,教师借助多种渠道搜集文化方面的素材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触动。在教学《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时,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认知积累:“我们都有历史学习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请你说说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学生针对教师创设的情境展开讨论,课堂研讨气氛逐渐浓郁起来。有学生从文字语言角度展开分析,认为古代人使用文言文,现代人使用白话文,这是由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现象;也有学生从不同地域文化角度展开思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需要传承,如民族节庆活动,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属性特点;还有学生从国别上进行解析,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古代有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完整保留的只有我们中国,这是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造成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教师从文化角度组织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学生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方向分析,其制度认同感自然成长。学生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文化发展,这是用制度认同做基础的,其认知解读带有政治认同意味,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确保认同感的顺利确立。制度认同与文化对接,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三、整合时政资源,开展道路认同教育

时事政治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补充,体现政治学科不断更新的要求。时代发展迅猛,这是自然规律,而政治学科教学需要对接形势需要,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鲜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更强的认同感。时事政治包括内容众多,教师既要对接教材内容和时事政治信息,也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设定适合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政治认同培养需要形成思维对接,这样才能建立更为完善的教育认同观念。

教师借助多种渠道搜集教学时事政治信息,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强劲的动力。学生对时事政治有更真切的感知和体验,能够自然内化教材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在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总体的了解,然后借助网络搜集信息。例如教师利用一则新闻信息开展教学设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都开设有孔子学院,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热议,教师跟进观察,加入学生互动交流活动中,并给出相应的指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充满了自豪感,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接受,未来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结合时事政治信息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的机会,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把握比较到位。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当前世界的发展大势,一些国家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对我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给予更多认同,作为中国人,自然需要建立更多文化自信,在积极传承中建立道路认同感。

四、对接社会生活,实施政党认同教育

政治学科教学需要对接社会生活。学生政治认同包括诸多因素,意识、责任、观念、审美、价值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要素,教师要从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出发,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广泛对接生活经历和认知,促使学生产生更多学习驱动力。如责任感培养,要关注学生个人责任、家庭责任、集体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等内容。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最为关键,教师应借助一些生活案例开展教育,促使学生正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建立政党认同。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设计相应的教學流程,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对促进政治认同感的建立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走进文化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设计思考问题:“现代文化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感知,都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成就方面给出提示,让学生围绕生活感知体验方面做出深度思考,学生大多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给出回答。如积极的方面:能够推动新文化建设进程,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满足精神生活要求,坚守正确价值观,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等。经过一番讨论,师生达成更多学习共识,对党的方针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展开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思考文化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形成更强的认同,对党的政策路线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从文化、精神建设等角度进行引导和启发,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学生接受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政党认同教育不能沦为说教,教师要用最现实的生活案例做支撑,这样才能形成更大的说服力。

五、延伸实践探索,开展价值认同教育

政治学科教学关涉更多实践内容,教师应做好对应分析和探究,结合社会政治开展活动设计和实践操作,进而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高中学生对政治学习有更多期望,对政治认同也有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从现实出发设定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其认同品质。社会发展有自身规律,教师应从更多角度设计研究任务,引导学生做学术性研究,势必对学科核心素养成长形成助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必修3《文化生活》的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展开设计,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感知体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小课题:“中华文化力量有多大?先思考,然后以观点展示的形式说说你的见解。”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环节。中国传统文化散播海外、汉语学习热持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中国饮食文化被热捧等,这些现象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将会持续扩大、深入,这是历史发展大势,中国文化不仅有强大的生命力,还有极强的渗透力,必将对世界带来更多正面影响。教师继续推出讨论话题:“国博观展看成就。我国经常举办一些展览,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搜集信息,结合观看这些展览信息说说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学生再度进入深度交流环节。

教师从实践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流程,推出观点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够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有真切的了解,学生都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和展示。延伸实践探索训练,教师从审美价值观培养角度进行教学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价值认同认知成长。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这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展开对应设计,借助更多教育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励。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内容众多,教师围绕政治认同推进教学过程,其适合性更高、训练效果更佳。学生从理论、制度、道路、政党、价值等多重角度展开深度探索,其学科素养成长会更为顺利,政治觉悟也会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莫焜贤.寓认同于情境: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22).

[2]王爱云.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20(31).

[3]马荣.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8).

【作者简介】康少锋(1978— ),男,甘肃省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责编 卓 怡)

猜你喜欢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导入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