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钢琴奏鸣曲》(CoHaTa)的和声研究

2021-03-29 01:20余在林
黄河之声 2021年2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谱例二度

余在林

一、巴托克与《钢琴奏鸣曲》概述

(一)巴托克的生平简介

巴托克(BelaBartok,1881 年—1945 年),生于匈牙利龙塔尔区,早年显示出钢琴演奏和作曲的非凡才能。1898 年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接触了匈牙利民族独立运动。1905 年与好友科达依结识,开始对匈牙利民间音乐多系统调查。受二战的影响1940 年移居美国,1945 年因白血病在纽约逝世。

(二)主要成就

巴托克是20 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仅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的局面,也是20 世纪站在现代音乐前列的少数几位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大小的体系中完全解放出来,采集民间音乐的五声音阶和古老调式音阶,创立了“多调式半音体系”。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曲:《两幅肖像》、《舞蹈组曲》;弦乐四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弦乐四重奏》;钢琴曲《粗野的快板》;舞剧:《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歌剧《蓝胡公爵的城堡》等。

第二方面,创作中增强对位手法,强调作品的比例均衡和曲式结构的完整性,尤其是织体的纯净,表现了一定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品如:《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两架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世俗大合唱》、《第六弦乐四重奏》等。

(三)《钢琴奏鸣曲》概述

作为作曲家、钢琴家的巴托克经常开自己的独奏音乐会,除了演奏前人的作品外,还演奏自己的作品。《钢琴奏鸣曲》是巴托克作品中的中型乐曲,也是他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所以钢琴作品是巴托克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钢琴奏鸣曲》与钢琴组曲《在户外》都是在1926 年创作相互交错完成的,都是他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为之后无调性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钢琴奏鸣曲》的曲式与调性分析

(一)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的为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其中呈示部(1-134 小节)分为主部和副部两个部分。主部(1-43 小节)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副部(44-134 小节)为并列单三部曲式。展开部,为第二副题和第一副题的展开。再现部分为主部、副部、结束部三部分。其中主部为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副部只再现了一句,结束分为对比段加尾声结束。第二乐章ABA 带再现的三段曲式,其中B 段为展开性质中段的。第三乐章为带变奏的回旋奏鸣曲式,比传统的回旋奏鸣曲要复杂,A 段变奏次数较多。

(二)调性分析

1、总体布局

第一乐章的总体调性布局为E-♭B-C 和多调性的转换,第二乐章为♭A 与多调性转换,第三乐章为e 小调与无调性转换。总体来看,三个乐章的转调关系为远关系转调。第三乐章没有回归主调,打破了传统调性回归的思维。

2、人工音阶技术

人工音阶①可以是由不同数量的大二度、小二度和增三度音程按不同的顺序构成,形成人工合成音阶。如泛音音阶②就是人工合成音阶的一种,从主音到主音一个八度内相邻音级间的音程关系从下往上排列为: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即音阶可以表示为:C–D–E-#F-G-A-bB-C。如:

谱例1

谱例1 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音乐片段。由两句构成,第二句为动机和主题材料的变化发展。从上例中可看出,旋律采用的音阶结构为:E-#F-#G-#A-B-#C-D-E,第二句旋律将本来升高的第七音级还原,所以音阶结构从E 利底亚调式快速转换到以E 为主音的人工音音阶即E 为主音的泛音音阶。人工音阶的使用,为和声色彩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3、无调性的运用

在本作品中片段性的音乐材料重组,使音乐调性变得模糊,弱化了调性。如:

谱例2

谱例2 为第一乐章再现部分的音乐片段,从第五小节开始为副部的开头,从第8 小节至第10 小节左右手的材料都三次引用了前一句的材料。副部两个乐句的开头都将原动机进行了两次重组,都运用了对原动机进行同度卡农,且以模仿的复调写作手法,第二次重组是第一重组的倒置,之后的材料也是新的。因此,谱例2 中将旧材料和旧材料的重组放置于新旧材料交替之中,形成了无调性的典型分割,以及复调技术的运用彰显了作曲家娴熟的作曲技法。

从以上几点也可以看出作曲家巴托克创作中的多调性风格,人工音阶和无调性的综合运用,这也正是20世纪音乐创作的鲜明调性特点之一

三、和声分析

(一)和弦构成特色

1、二度叠置

二度叠置③是指由大、小二音程构成的和弦。将二度作为和弦的构成方法,三个或更多二度关系的音高组合起来可以被称作音簇。如:

谱例3

谱例3 为第三乐章C 段的材料片段,采用了大量的二度叠置,以及三个以上二度叠置即音簇的使用。第四小节中声部二度叠置引用了第三小节的中声部材料,前六小节的二度叠置都为大二度叠置,三声部的材料设计。前三小节下方两声部二度叠置的运用,很好的衬托了最高声部即调性为e 的辅助调性。第四至第六小节形成了复合和声为二度叠置音簇的形成做了合理的过渡,同时音簇的运用为主题的再现做了有力的铺垫,代替了传统属准备的和声写法。

2、复和弦

复和弦④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弦的同时结合。由于经过音中,使用的二重或三重和声的持续,会形成双重调性;复和弦分为:两个三和弦单位、非三和弦单位等多种形式。

(1)以大三和弦为基础的复和弦

因大三和弦第二转位的音程结构最接近泛音列,为了达到最佳音响效果,所以在低声部基础和弦的低音一般为大三和弦的五音。如:

谱例4 为第二乐章的旋律片段,使用了两个单位的复和弦。在第一小节最低声部中,采用了C 大调主和弦的第二转位,作为泛音的基础,上方高声部的和弦原位为A-#C-E,也做了第二转位,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音乐的协和性与和声音响的最大化。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上方两个声部两次使用了三重延留,产生了bG 与C 的双重调性。

谱例4

(2)以七和弦为基础的复和弦

在本作品中建立在七和弦基础上的复和弦,主要使用于突强的音乐片段。如:

谱例5

谱例5 为第三乐章的旋律片段,在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中,使用了A-C-E-#G 减小七和弦为基础的复和弦,上方两个单位和弦分别为:D-#F-A 原位大三和弦与原位E-#G-B 大三和弦。并用在了全曲力度最强的位置,与之后二度叠置的和声色彩形成了鲜明对比,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

(二)和声手法

1、不同调式形成的镜像和声

在本作品种,镜像和声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两种不同调式采用反向倒影的和声手法,以两个调式的某个音为轴,同时将辅助的调性综合起来,形成新的调性思维,这也是巴托克常用的手法之一。如:

谱例6

谱例6 为前四小节为反向倒影结构,右手旋律为:#C-#D-#F-#G-#A 的五声音阶,左手为:C-D-E-F-G-B 的六声音阶。以F 音作为横向轴心来展开,并伴有以bB为调性的辅助调,形成了新的调性思维。两条不同的调式音阶,以反向倒影的和声手法形成两股不同的和声运动,形成了新的和声色彩的对比与和声思维。

2、极音对置⑤

极音对置的和声手法,可以通过调与调之间插入新的远关系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和弦与和弦之间插入新的和弦形成极音对置,这也是近现代作曲家常用来瓦解调性的和声手法。如:

谱例7

谱例7 中通过三度叠置、三度加二度叠置、音簇等多种叠置和弦,运用极音对置的和声手法,中声部二度叠置和弦低音增四度上行,有效地将调性逐渐彻底瓦解,代替了传统的终止式,也没有终止和声,冲破了大小调的和声束缚。

3、纵合化和声手法

纵合化和声手法是一种纵向和弦结构来自横向旋律的多声部结构手法,可以围绕五声性音阶、七声音阶;也可以是全音阶、甚至是八声音阶。在本作品中主要体现七声音阶为中心与四音列为中心的多声部写法。

(1)以七声音阶为中心的纵合和声手法

如:谱例8

谱例8 第一乐章再现部的旋律片段,主要是围绕E-#F-G-A-B#-C-D 的七声音阶为中心来展开。第一行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是对主题用复调的写作手法,进行先后的不同音高的模仿。如谱例标记可看出,A 的材料用于后和弦的旋律音为#C 与E,B 材料旋律音为bE;C 材料旋律音为B 与D。横向材料的重组,在第二行第二小节纵向上形成了#C-E-B-D 省略五音的高叠和弦。

(2)以四音列为中心的纵合和声手法

如:谱例9

谱例9 为第三乐章主题部分的旋律片段,主要围绕E-#F-A-B 的四音音例为中心,将第1 和第二小节的旋律音A,B,E,#F 放到第四小节最后一个和弦,实现了纵合化的和声手法,且该和弦是四度与五度混合叠置、二度与四度混合叠置的纵合化和声。

纵合化的和声结构打破了以三度叠置为主的传统和声结构方法,创作出了新的和声语汇,以音列为中心的多声部技法越来越受作曲家的青睐。

结 语

通过对巴托克《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手法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出,在和声的运用上,主要采用了二十世纪鲜明的和声创作手法。

在调性上,加入双调性技术,人工音阶技术,以及无调性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出二十世纪多调性音乐风格。

在和声上,三度叠置的二度、四度、高叠和弦等的运用,赋予了作品二十世纪新的和弦构成手法,丰富了作品的和声色彩。

在和声手法上,采用了反镜像倒影的和声手法、模进、极音对置等。这也是近现代作曲手法的重要特点。纵合化的和声结构打破了以三度叠置为主的传统和声结构方法,创作出了新的和声语汇。

在部分乐章的终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终止式,被和弦的交替使用与和弦对置所代替。

注释:

① [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32.

② [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33.

③ [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103,107.

④ [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113,117,129.

⑤ 徐力平.高级和声学[M].人民音乐出社,2014: 290,293.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谱例二度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剪辑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