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1-03-30 05:56孙威龙徐菊艳
市场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均等化气象

孙 宁,孙威龙,徐菊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江苏 无锡214105)

2005 年10 月11 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确定了国家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战略规划。 所谓均等化公共服务,就是以政府为核心,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均等化公共服务蕴含“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初衷,是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应用于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 公共气象服务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者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等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属于社会服务范畴,适用于均等化发展要求。 自此,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成为气象部门的主要发展战略。

学界主要围绕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路径展开相关研究。 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指把尚未达到均等化提供状态的公共气象服务转化成均等提供,或把尚未达到社会均等化受益程度的公共气象服务转化成社会均等受益的过程(毛予晖,2012);彭本红等(2016)进一步阐述了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概念,强调以政府为主体,在城乡、地域、群体、个人之间合理配置一切公共气象服务资源,使所有公民在享受公共气象服务的数量、质量等方面都大致均当。 杨卫东(2011)认为要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必须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向弱势群体延伸;孙小平(2013)分析了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非均等的原因,并提出了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举措;刘立成等(2016)探讨了在推进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背景下如何进行机器人手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刘元林等(2019)介绍了温州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成就,指出温州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存在领域、城乡、群体和地域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具备时速快、时域性强、实用性强和信息量大等众多特点。 2020 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高达64.5%,网络用户将近9.04 亿。 “互联网+”代表着社会先进的生产力,为社会各层面的改革、创新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此外,“互联网+”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于一身,契合现代化气象服务的技术需求,已然形成了“互联网+公共气象服务”的新业态,有效促进了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 赵丽丽和张俊宏(2019)介绍了安徽和县“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成本降低、效益增加的实效。

公共气象服务融合“互联网+”技术代表了气象服务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也体现了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理念。 论文拟通过阐述依靠“互联网+”技术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理,构建“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为气象部门推行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分析

(一)公共气象服务存在“非均等”短板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重心所在,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短板基本可以概况为“非均等”。 由表1 可见,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非均等”短板主要体现在:①气象服务信息获取“非均等”。 一些偏远地区(如山区、内陆)缺乏气象监测站点,导致当地获取气象数据能力不足,影响气象服务的开展;②区域气象服务水平“非均等”。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导致的必然结果,但基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公益属性,国家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补贴等手段提升区域气象服务水平的均等化;③气象服务部门协作“非均等”。 主要表现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体系不够全面、协作机制不够完善。 例如国家气象部门采取垂直管理体系,但地方气象部门依赖当地财政支持,这种体制容易产生责权利纠缠不清的问题,影响气象服务效率。

表1 公共气象服务的“非均等”短板

?

续表

?

(二)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自国家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理念之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的支持政策与措施(表2),为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均等化做出了有力支撑。 我国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是解决了以往的信息传递缓慢,信息接收群体差异的问题,满足了人民的需要,使得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上升,覆盖面变广;二是有效提升了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使不同群体、地域、行业等都可以享受公共气象服务带来的好处;三是助力公共气象服务创新发展,气象部门在各行各业推行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在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服务产品研发、深化部门合作、完善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的优化调整。

表2 我国各级政府推行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政策措施

?

续表

?

由表2 也反映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正式发布的关于推进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政策尚不多见,政策覆盖面不广,政策层面没有实现“均等化”说明有关气象部门还未把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落到实处。 此外,基层气象部门推出相关政策举措的更少,从侧面反映了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理念尚没有在基层宣传到位,这显然也不符合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初衷。

二、 构建“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一)“互联网+”技术契合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在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可以促进其实现均等化,有着突出的发展优势。

1. 扩大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

“互联网+”技术是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获取的平台,借助物联网能够将各种雷达、卫星、探空气球、气象传感器等气象监测设备联网,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气象数据监测网络。同时,通过互联网互动,实时接收公共气象服务受众的反馈信息,变公共气象服务消费者为气象服务信息提供者,为打造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新的数据来源。

2.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时效性

气象部门应用“互联网+”技术,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信息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使得受众可以迅速了解所需的气象服务信息,确保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这一点面对一些突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尤其适用,能够及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受众,确保政府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群众及时了解事件动态,从而能够合理应对,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和危害。

3. 弥补公共气象服务差异

依靠“互联网+”技术,可以弥补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流通差异,大大缩小了不同区域、行业、城乡、群体等的公共气象服务差异,将公共气象服务从发达地区延伸到偏远地区、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沿海传播到内陆,扩大了气象服务信息共享,使得全体受众均能够均等地享受公共气象服务。

4. 提升行业气象服务水平

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行业气象服务水平,比如农业上,气象服务人员可以精确掌握天气变化趋势,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农民,从而保证农业生产顺利、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业发展;工业上,企业根据定制气象服务信息,充分利用“天时”优化生产配置,提高经营效益等。 总之,“互联网+”公共气象服务可以不断提高对各个气象敏感行业的服务水平,实现气象服务均等化。

(二)“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构建

融合“互联网+”及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内涵,构建“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图1),该体系涵盖所有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中的应用。

图1 “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互联网+”是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技术核心,是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实现的媒介。 具体表现在:①“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能够从各种各样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主要应用于电商、政府、医疗、传媒、安防、金融、电信、教育和交通等九大领域。 在安防领域的气象监测工作中,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气象数据的有效“加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增值”,减少了以往对气象数据的反复处理和数据利用不当。 ②“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主要应用在IDC 云、企业云存储系统、虚拟桌面云、开发测试云、大规模数据处理云、协作云、游戏云等领域。 而它在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中可提供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服务,对气象数据和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和处理,对以往服务途径单一、气象信息和数据保存不当进行了极大地改善。 ③“互联网+”的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医疗、农业领域内的应用,还包括物流、交通、电网、环保、消防、家具等方方面面,紧紧贴合生活。 其蕴含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尤其是对监测气象方面的卫星、雷达、检测仪等工具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信息化和远程有效控制,并通过互联网传递给群众,改变了以往气象监测工作的烦琐性,改善了气象信息群众覆盖率低的局面。

“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受众广、时效快和效益高。 受众广表现在不论是偏远地区还是发达地区,受众都可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气象方面的有关信息,从而扩大了服务群体和范围,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成果人人共享;时效快体现在依靠“互联网+”技术,气象部门获取气象服务数据的途径更加广泛,处理气象数据更加高效,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更加迅捷;效益高指的是一方面依靠“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节约公共气象服务的供给成本,另一方面受众通过更好地接受公共气象服务,实现了更高的气象服务效益。

三、 总结

论文通过阐述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均等化”问题,提出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的理念,并据此构建了“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该体系契合《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气象部门构建“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的总体要求——“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

政府和气象部门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可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全域覆盖、多元传递及受众共享,解决区域、城乡及受众群体公共气象服务的差异问题。 因此,秉持均等化理念、依靠“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均等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均等化气象
气象树
《中国农业气象》征订启事
中国气象“风云”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大国气象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