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街区制背景下国内外街区制案例社区特征浅析

2021-03-30 13:57熊兮
建材与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鞍山新村路网

熊兮

(重庆市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重庆400000)

0 引言

“十四五”规划二十九章中提出,“推行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这是继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再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推广街区制。近几十年来,封闭街区在我国大行其道,公交设施无法深入大型街区,居民对私家车出行依赖严重,造成道路交通拥堵严重、城市氛围冷清、街区活力缺失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街区制社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城市功能布局、社会活动布局,尝试归纳街区制社区的共同特征,为国内街区制规划提供参考。

1 街区制的内涵

1.1 街区的定义

街区是被街道包围的地块,街区是城市最小的构成要素,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和社会属性。街区是一个社会与空间相互关联的系统,多种功能在此混合、公共性与私密性共存。街区制与开放街区常被交替使用,注重院落、街道和广场的内部机能,强调城市邻里的功能多样性、空间的公共属性,力图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

1.2 开放街区的优势

推广街区制可以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打造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减小地块面积,有助于提高城市路网密度,缩短绕行距离,提高城市路网通达性,缓解主要道路交通拥堵,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小地块开发模式下的街区制,行政部门对建筑风格、整体风貌、开发时序等管控更细致,避免封闭式小区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

2 街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

新城市主义强调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密集道路系统和多用途街道的打造,通过提高街区的开放度和功能复合度,丰富街区生活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的居住街区由中屯和边界组成,其中中屯是集合居住、商业、娱乐、户外等多样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体。街区拥有细密的格状街道系统和狭窄多用途的街道,住区道路对外开放性高,与城市中的主次干道构成完整的城市路网,适当分流城市交通。

精明增长强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组合、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抑制城市空间盲目扩张。其核心内容包括混合开发,节约集约用地;密集组团开发,拉近生活和就业单元间的距离,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提供多种交通方式选择;创造适合步行、富有场所感的社区形态等。

紧凑城市强调建设高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高互动密度、建筑功能混合、城市功能复合、公交先行的街区。学者们认为,相对较高的城市密度能增大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增加设施的使用率和各种社会软性基础设施的效率,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活动强度,降低交通、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理论皆强调街区应该打造利于步行的宜人规模,提高街区内建筑功能、社区功能的复合性、开放性,促进街区和城市功能融合,打造密集、通达的道路网络,以及高覆盖率的公共交通网络。

3 案例分析

3.1 美国纽约巴特利公园城

巴特利公园城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西南角,占地120hm2,是与纽约老城区一路之隔的新开发项目。公园城内地块长宽尺度约100m×60m,是典型的小地块街区。建筑面积占比约46%,建筑皆可从临街面进入。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5%,由公共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组成。不同的楼体设计和绿地出入口设置,创造出不同开放程度的小地块或群楼内的“开放空间”。根据“开放空间”的开放程度与开放时间,市民可以在特定时间段享受非公共开放空间,提高私人绿地的利用率。

公园城内部道路由公共道路和私有道路组成,大众皆可使用。公共道路包括主干道和次级道路,连接公园城内外,串联内部空间。私有道路为服务特定建筑而建,比如酒店。慢行系统贯穿南北东西,并与机动车道分开设置。公共交通便捷,轨道站500m覆盖率接近100%,公交站300m全覆盖。

社会活动主要发生在公园城南北两头的公共服务基地和贯穿全区的开敞空间中,特别是沿江岸线。商业活动主要发生在主干道和区域中心,沿街店铺沿主干道分布,商业零售中心与商住混合用地一起布置。

3.2 上海鞍山新村

鞍山新村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内部共有8个新村,是一片由老式工人新村不断扩建后形成的居民区。鞍山新村各小区原始建设地块尺度偏大,地块长宽约450m×300m。深入新村的城市支路和新村内部道路将大地块分解为大约150m×100m、小约80m×60m的小地块,解决了交通难以渗透的问题,也将新村与外部城市紧密联系到一起,避免城市割裂。鞍山新村有明显的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3级开放空间体系。城市道路和公共绿色空间属于开放空间;各个小区的内部道路和开敞绿地属于半开放空间,主要使用者为本地居民,外来者需获得允许方可进入;居住楼是私密空间。在这个3级开放空间体系中,半开放空间充当天然的缓冲地带,将非本地人口和社会活动过滤在私密空间以外。

鞍山新村内部城市支路网密集,由城市支路和小区内道路组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机动车通达性高,道路尺度宜人,步行、自行车出行占比高。同时,人车混行情况明显,存在安全隐患。公交车站300m覆盖率接近100%,新村内外都有公交站点。轨道站600m覆盖率整体良好,只有东北角的覆盖较弱。

鞍山新村内部的商业和社会活动主要集中在主干道鞍山路。以休闲为导向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等更多出现在苏家屯路、抚顺路等新村内次干道或内部道路街段和开放空间中。可见,商业和社会活动类型的分布与道路层级、空间开放度有明显关系。

4 经验总结

地块尺度较小。巴特利公园城地块尺度约100m×60m,与纽约老街区地块尺寸保持一致,使新区成为老街区的自然延伸。鞍山新村靠城市支路和内部道路将原本的大地块切割为尺度约150m×100m至80×60m不等的,步行尺度宜人的小地块。

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3层开放空间体系。公共空间为商业、社会活动提供空间保障,承载起公共活动的发生、聚散和流动功能。半开放空间是公私空间过度地带,减少空间割裂感的同时保持私密空间的私密度,减少来自公共空间对私密空间的影响。

街区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设施覆盖率高。开放街区的道路密度总体较高,公交设施几近达成全覆盖,其中公交车站服务半径不超过300m,城市轨道站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居民公交出行便利,对私家车依赖减少。

街区功能多样,公服设施齐备,满足居民多种需求。街区制鼓励区域内地块用地功能多样,建筑垂直功能复合。在街区尺度提供居住、商业、商贸、公共服务、教育、休闲绿地等功能,方便居民使用各类设施、参与多种活动。同时,适当的职住混合为居民提供就地就业机会,减少城市长距离通勤交通压力。

街区内适当错位规划社会和商业功能以激发街区整体活力。街区内各个街道和开放空间的属性不同,通过社会和商业活动设施的建设引导人类活动。创造出总体功能混合,分区功能偏向明显的空间序列,发生在街道空间城市活动增加了街道活动与魅力。

5 结语

从新城市主义,到精明增长、紧凑城市,规划理论皆强调街区应保持适宜步行的小地块尺寸、复合多样的城市功能、公共开放的街区空间、密集通达的道路网络、高覆盖率的公交网络。与我国推行街区制,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优化交通路网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的需求一致。本文通过对案例街区空间形态特征、城市功能布局、社会活动布局的分析,归纳出街区制社区拥有地块尺度较小,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3层开放空间体系,街区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设施覆盖率高,街区功能多样,公服设施齐备,街区社会和商业活动错位分布等特点。街区制规划过程中,应注重以上街区特点,按地方需求和定位设计。

猜你喜欢
鞍山新村路网
中国画《林涧·新村》
鞍山烈士纪念馆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鞍山“网格式”服务解难题
鞍山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