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功能布局对新城发展的借鉴意义
——以良渚新城古墩路沿线城市设计为例

2021-03-31 10:58王子鹏章明辉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9期
关键词:良渚会展集群

王子鹏,章明辉,叶 璐

(1.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2.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61)

0 引言

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给城市文化带来了新的定义。良渚新城中心区地处千年发展轴上,通过古墩路与毛家漾对望大雄山与良渚景区,处于良渚文化古今时空交汇的焦点之上。通过此次城市设计,形成“T轴·一核·两街”的规划结构,将基地建设为良渚文化创新策源地、数字科技会客厅、青年人居新典范的良渚新城核心。

1 现状分析

1.1 基地所在区位

基地位于杭州主城西北部,邻近城西科创大走廊;西邻大雄山地,东近城北副中心,是城北文旅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位于良渚片区中心,是良渚文化及良渚街道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核心和新门户。本次规划范围524.43hm2。

该规划所在区域及所处地域文化、科技属性凸显,引领城北文化科技产业发展,作为城西科创大走廊向城北外溢发展、文化走廊城北外延以及城西文化科创千年轴东融的起始节点,发展主要围绕科技创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数字产业,以及主要围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时尚旅游等的现代服务业,区域产业格局明显。

依托临近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和处于城北文旅大走廊的文化优势,以及临近未来科技城和紫金港科技城的科创产业优势,在大城北三城中找准自身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

1.2 建设状况

从区域建设状况来看,“文化旅游+文创体验”基本成型,“数字科技”相对滞后,“文化旅游+文创体验”逐步形成,“数字文化产业”具备发展基础,但“单一居住”“传统商办”的功能业态难以匹配“未来片区级中心”。基地建设用地充足,周边用地性质较为单一;居住大量集聚,“卧城”现状待改变;公共建筑有限,创新产业空间不足。

2 规划方略

2.1 三大发展认知转变

在功能承载的认知上,从被动溢出到主动承接。主动承接更适合在良渚扎根繁衍的数字文化产业及相关创新展示平台;在设施配套上,从北部“卧城”到片区级中心破除居住为主的功能结构体系,拓展符合良渚文化气质、产业基础,为区域服务、为城市增色的片区级中心职能;在文化打造上,从文化源头到文化高地做深做精良渚文化,以项目为载体,以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反哺产业,同时推动良渚文明走向国际。

2.2 三大产业发展支撑

1)产业支撑:“数字文化会展综合体” 此次规划通过对千年良渚文化的数字文化复兴,打造杭州市“数字文化主题会展综合体”,以未来智能、科技交流为主题,融汇良渚文化特色,建设上规模、高档次、国际一流的文化特色中心。通过国际化的标准,建设可容纳万人同时开展会议会展活动,结合高档酒店餐饮、商务办公及娱乐休闲等多种综合配套设施;通过品牌化提升,以数字智能、科技文化交流为主题,引进行业知名品牌会展项目,培育发展新型品牌会展,以品牌增强会展黏性。通过智慧化应用,积极应用5G数字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新型智慧场馆。

2)产业支撑:“数字文化办公”集群 在高速增长的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助力良渚文化的传承与新演绎。此次规划对于良渚数字文化办公的定位是以创意设计艺术基地、影视动画制作基地、数字服务办公基地、数字良渚文展基地所组合的“数字文化办公集群”。通过良渚数字文化办公的发展,为良渚文化传承提供多元感知的体验式文展空间;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业态升级的沉浸式研创群落;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深度融合的云享式智慧平台;依托周边资源,集产学研展商于一体。

3)文化引领:“文化+产业”驱动 文化作为良渚千年根植于其中的核心要素,通过推动区域“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将良渚文化融入地区发展的复合内生功能体系之中。①“文化+服务” 依托会展等大型文体类服务设施,提供设施供给助力良渚数字文化发展;以诗意栖居的文化浸润良渚居住环境,促进居住环境的整体提升;通过景区化打造和公共空间的提升,促进周边旅游业发展。②“文化+产业” 通过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数字云平台的建设,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构建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借力文创产业优势;通过体验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提供多元的业态选择,丰富产业体验。

2.3 目标定位

通过三大发展认知转变和三大产业发展支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创新策源地、数字科技会客厅、青年人居新典范的良渚新城核心。

3 规划方案

3.1 空间结构和总体功能布局

规划形成“T轴·一核·两街·两集群”的规划结构。其中,“T轴”指沿古墩路与毛家漾一路一水结合的自然文化与产业发展集合的未来产业发展T轴;“一核”指以古墩路与良渚大道交口处的城市设计核心的数字科技会客厅;“两街”指沿古墩路与玉鸟路形成的文化产业街与游憩创意水街,聚集人气,提供活力;“两集群”指核心区的两大产业集群:数字文化创意集群与未来共享商务集群。此外,由良渚客厅、数字文化创意小镇、公园走廊公共带共同构成良渚新城核心区“三大区块”。

3.2 良渚客厅

由产业创新、会议交流、生活服务三大功能构成集群组成。

1)“产业创新”集群 规划塑造“1+2+3”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大企业引领,建设一个独角兽总部大楼,引导产业要素集聚;通过协同创新与产业加速、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两大平台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提高产业的发展效率,做优基础产业服务;通过数字文化办公、创意设计办公、共享办公3类产业办公类型空间,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所需,完善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体系。

2)“会议会展文化及酒店”集群 本项目于此次规划的核心区规划1个片区级规模的3万m2的会议会展空间,通过会展业态配置,打造数字文化特色主题的城市级会展中心,植入国际会议、展览展示、专业讲座、技术交流、产品发布、管理研修等多种功能;会议会展兼容文化艺术,路演发布兼容时尚演艺,通过文创会展空间的一物多用,兼顾“产业需求”和“生活需求”;提高服务品质和休闲品质,于双子塔楼规划星级酒店,提供国际商务、高端餐饮、休闲康体、健身娱乐、观光平台等特色服务休闲类业态。

3)“生活服务”集群 此次规划在塑造城市级数字文化产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同时,还通过一站式商业服务(体验式商业综合体)和一站式交通换乘(公交枢纽场站),满足产业和居住人群日常生活所需;增加室内室外互动,营造立体公园,拓展日常时尚休闲空间。

3.3 创意小镇

规划于良渚文化村以西及毛家漾沿线规划良渚文化创意小镇,通过水岸T台地标延续城市轴线,通过都市秀场彰显年轻活力,通过多元休闲承载隐逸的良渚慢生活,通过融合绿色生态、创意风景塑造良渚慢生活的“梦里水岸”。

1)1个“小镇客厅”建设 于古墩路与大雄山处塑造“山—镇—城”的视线对景,在文创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域设置小镇客厅,整合水岸T台与西侧良渚名山大雄山遥遥相望,设计都市秀场、观景茶室等景观体现良渚特色。

2)3组“艺创聚落”打造与3类“特色酒店”塑造 通过由北到南沿良祥路打造三组“艺创聚落”,融汇艺创办公与滨水休闲于一体,实现“花园里的文化创意办公”;在特色小镇的业态功能构成上强调功能混合,于“组团间、水岸边”打造艺术酒店、特色民宿、院落星级酒店3种类型的“特色酒店”。

3.4 公园走廊公共带

此次城市设计通过慢行交通设施链、生态休闲设施链、人文休闲设施链一体三特色的链条体系设计,实现TOD、慢行、公园水岸、良渚文化的高度耦合,打造一条交通、生态、人文有机复合的公园走廊。且此次城市设计依托毛家漾港,采用“公园+”的生态理念,通过滨水步道、休闲公园、艺创办公集群、高端酒店、沉浸式商业街充实整个公园走廊的商业业态。

1)TOD慢行交通设施链 此次设计以800m为半径打造由城市绿道、滨水慢行空间以及空中慢行步道等共同构架的慢行设施圈,于地铁良渚站、杜甫村站间构筑可慢行、连续性的慢行空间实现双TOD间慢行空间的互动。

2)EOD生态休闲设施链 此次设计通过“300m见绿,500m有公园”规划连续的绿色生态空间。以水岸为依托,采用“公园+”的理念,通过滨水生态空间、绿色建筑、休闲公园、生态绿道、地上地面绿道打造300m见绿、500m见园的公园体系,实现滨水生态休闲空间的可连续。

3)COD文化休闲设施链 通过文化休闲设施串珠成链,传承良渚千年的特色文化。打造3 000m良渚玉文化休闲设施长廊,打造玉鸟拂水、鸟立高台、玉棕落雨、玉璧宏图四大玉文化节点,链接千年文化轴和数字文化发展轴。

4 结语

城市数字文化产业代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对新城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文脉的发扬起到重大的作用,应结合新城建设统筹规划,使新城的发展兼具外在品质和内在精神。

猜你喜欢
良渚会展集群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