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心理诉求的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研究

2021-03-31 11:27王彦潮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6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趣味性界面

王彦潮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1 儿童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1.1 基本概念

儿童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研究探讨的主要对象是幼儿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规律。在儿童发育的主要时期,婴儿期与青年期心理发展较慢,而幼儿期与童年期心理发展速度较快。

1.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2.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分为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两方面。其中,遗传因素表现为一种现象,祖先、父母大多数生理特征都有可能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生理因素通常呈现为人体结构的发展,是身体和机能发育程度和成熟状态的综合体现,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儿童身体机能也表现出不同特征。生理与遗传因素是个体先天差异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们共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1.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高水平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能够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理发展,塑造儿童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控制力;而自然环境能够积累起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性体验,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与性格的完善。

1.3 儿童心理诉求分析

1.3.1 生理特征

3~6岁儿童身高约80~100cm,身体骨骼硬度低,可塑性强,身体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较弱,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性较强。儿童各器官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但生理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肌纤维承受能力有限,容易产生疲劳。

1.3.2 心理特征

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得出,儿童具有好奇心重、模仿性强、喜好游戏与群聚、喜欢户外与自然等心理特征。

1.3.3 行为特征

3~6岁的儿童最爱动,喜欢奔跑、攀爬、探索自然,但是由于儿童对客观事物缺乏独立判断,其行为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因此,营造科学健康的室外空间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2 儿童与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的关系

2.1 儿童通过对室外空间环境的认知引导相应行为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程度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建立环境体验,最终形成认知。儿童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在活动中建立的,并且只能根据外在特征区分事物,容易受到外部事物及情绪的影响。儿童不会有意识地记住某些事物,只会被环境中某些生动形象的诱发性因素所吸引,并引发相应行为。例如起伏变化的地形会吸引儿童们奔跑玩耍,建立起儿童运动、交流的认知;绚丽别致的景观会激发儿童兴趣并引发求知欲等。

2.2 室外空间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作为儿童成长生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儿童启蒙的重任,室外空间环境是塑造儿童人格与行为的物质基础,其空间形态、色彩材质、景观小品等因素都引导着儿童身体发育与性格培养。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与儿童各种能力的拓展有着广泛的互动联系,在室外环境中,各种行为活动促进了儿童认知、情绪、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3 儿童心理诉求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3.1 室外空间环境整体布局策略

1)突出自然 儿童对于大自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自然往往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唤醒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在室外环境设计方面,通过地形高差处理、水环境的引入、植物景观的搭配等可以满足儿童的自然诉求。

2)情境设计 儿童对互动性较强的事物充满兴趣,而情境设计可以吸引儿童融入其中,或是探索相关主题,或是陶醉于自我王国里,儿童因此能积累感性认知,丰富精神世界。

3)空间变化 由于认知经验的相对缺乏,3~6岁的儿童偏爱于丰富、生动形象且有保护感的空间,例如下沉式空间、半封闭空间等,空间形式越简洁、具体,儿童接受感越强。

3.2 室外空间环境设计要求

基于儿童心理诉求的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重点在于对儿童心理诉求的深入了解。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将儿童心理诉求总结为3个方面:注重培养幼儿的交流互动属性;室外空间教学模式的开发;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3.3 适应儿童心理诉求的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3.3.1 适应儿童交流能力培养的室外空间环境

1)空间形态的改变 传统室外空间形态单一,往往是将室外场地划分为规整的面状空间,各个空间彼此缺乏联系与互动,因此也就无法引导儿童的多样性交流。而通过改变原有空间形态,在单一面状空间基础上增加点状、线状空间,不仅丰富空间环境,也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乐趣。

2)空间界面的围合 ①底界面的围合 底界面与空间的联系性最强,与儿童的学习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在室外环境设计时,可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结合儿童心理诉求合理规划。例如,在地面加入下沉空间,打破底界面传统的线状模式,增加界面的凹凸变化,不仅能够增加空间环境的复合性、功能性,也让单调的空间氛围变得更加灵活有趣。②顶界面的围合 顶界面在室外空间中往往充当着遮挡阳光、躲避风雨的作用。顶界面既可选用物理材质如雨、廊架,也可以利用自然元素充当界面。屋顶作为顶界面围合元素之一,在室外空间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屋顶平台不应局限于遮蔽风雨的物理界面,而应该还是孩子们交流活动的平台。③水平界面的围合 对于儿童来说,水平界面的围合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与可支配感,但是,过于封闭的空间反而会引起儿童的恐惧。因此,儿童的围合空间需要打开一定角度,在保证私密的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与外界交流的可能,实现内外互通,满足儿童的双重心理需求。

3.3.2 适应儿童户外活动的室外空间环境

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室外活动场地可以将自然作为主题,通过模仿大自然环境,改善幼儿园视觉体验与空间环境。例如拉脱维亚的里加幼儿园,设计师通过自然元素的引入,在建筑之间形成起伏的地形,丰富了空间层次,为儿童提供了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提高了空间的趣味性与创造性。

3.3.3 适应儿童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的室外空间环境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需要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兴趣和能力。室外环境相对于室内环境,空间更加开阔,环境要素更加丰富,更容易创造富有趣味性与创造性的空间环境。

3.3.3.1 建筑形态的趣味性

1)形体与场地的交互 幼儿园的吸引力,应该着重体现在外界社会所缺少的天真趣味方面,但与此同时,空间环境又不能与外界断裂孤立。通过形式与场地交互关系的建立,使建筑形态包裹着更多的自然生命力,给儿童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体验。

2)通过材质与场地对话 材料与色彩具有相同的冷暖属性以及情感表达。不同材质与色彩产生的心理感受大相径庭,而幼儿园外在的个性会通过材质与色彩传递给儿童,并给儿童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为了匹配幼儿园中的自然属性,幼儿园建材上宜选用较多的天然材料,其温暖的质感更易给儿童带来亲切感。

3)具象的形体设计 儿童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在对陌生事物认知方面更加主观片面,且习惯于以图像、符号、色彩的方式来形成认知。大多数公共建筑设计通常采用抽象的构图手法,但对于儿童来说,这种模糊复杂的抽象语言不能清晰直接地被接收。因此,幼儿园可以采用情境设置的方式,以孩子们的兴趣点为主题,通过具象的设计手法来模仿相应的建筑形态,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更好地迎合了他们兴趣和想象力的激发。

3.3.3.2 场地规划的趣味性

1)界面的多样性 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相比,在墙体、楼板、玻璃等边界限定上较为欠缺,因此,设计师往往将平面设计的手法套用于室外空间的设计规划之中,结果导致室外空间变成了全景的开放空间,儿童对空间的感知愈发单调模糊。室外空间环境通过进行空间界定和划分,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原型,并依据功能、形态、色彩将其重新组合、穿插,从而建立户外场地的立体感和趣味性。

2)室内外一体化 室内外一体化设计是将室内外整体纳入规划设计中来,通过弱化边界的存在,使室内与室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渗透、借景手法加强室内外联系,扩展空间层次。此外,空间界面作为环境影响因素之一,既可作为物理分隔界面,又可作为室外环境的补充,加强室内外联系。这种变化为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开辟出新的道路。

4 结语

通过对幼儿园室外空间及儿童心理需求的分析,结合相关优秀案例,总结出幼儿园室外空间设计策略,力求为当代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思路,同时为幼儿园空间设计的科学性提供参考,在深入了解儿童需求与行为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室外空间。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趣味性界面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手机界面中图形符号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