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公司加快低碳转型乃大势所趋

2021-03-31 15:28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化 2021年9期
关键词:国际石油海油氢能

□ 本刊评论员

8月20日是BP低碳转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BP将净零远景转化为实际行动: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从2019年起步到目前达到3.7吉瓦,充电枪增至1.1万支,生物质能源日产量达到3万桶,氢能项目增至7个,运营排放和上游油气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分别减少了16%和9%。加快实施低碳转型发展战略的国际石油巨头并非BP一家,道达尔能源、壳牌等一众国际石油公司也纷纷推进低碳转型,全球石油公司低碳转型如今已形成一股潮流,势不可挡。

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全球195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时,各国都已明白,未来在气候变化和政治压力下,低碳能源转型已不可避免。这意味着各国都必须在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如今,中国、欧盟、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向此目标努力。根据《巴黎协定》制定的目标,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将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减少,其中煤炭减少最多,石油也将受到重大影响,全球能源结构将出现根本变化,将从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步伐的加快,是全球能源转型加快的两大标志。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能源消费大幅下降,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802吉瓦,比2019年增长10.2%,可谓一枝独秀。同样,因严格推行低碳政策,2020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大暴发,销售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近140万辆,比2019年增加137%,而欧洲汽车市场整体下降了20%。电动车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2.5%增长到2020年的4.2%。电动车2021年继续火爆,今年1—7月全球已累计售出超过312万辆电动汽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约290万辆的总和。一项调查显示,准备2023年购车的消费者,有41%表示会选择电动车。

形势逼人,国际石油公司纷纷拥抱低碳清洁能源。面对气候变化和环保人士、政府部门及投资者的压力,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制定低碳发展战略,积极进行低碳转型探索。欧洲石油公司纷纷发布较为激进的转型战略,大规模投资低碳能源、可再生电力等,逐步减少传统油气业务,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BP、壳牌、道达尔能源等制定了在2050前实现净零排放的计划,不仅要在自身运营、生产中减少排放,实现碳中和,还努力在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中逐渐实现碳中和。

国内石油大公司也顺势而动。在我国推行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战略下,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等国内石油大企业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认真制定低碳战略、转型路径。中国石化宣布将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力争比国家承诺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提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中国石油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风电、光电、热能、氢能等新能源业务,加快转型成综合能源公司。中国海油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中国海油时隔7年重回海上风电业务,2020年9月其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

顺时者兴,顺势者胜。当今世界,绿色低碳大潮浩浩汤汤,能源低碳转型势在必行,石油石化企业只有认清形势,顺势而为,乘势而起,勇立能源转型的潮头,不断加快转型步伐,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

猜你喜欢
国际石油海油氢能
《国际石油经济》30周年征文通知
《国际石油经济》期刊征订
《国际石油经济》30周年征文通知
海油华南谱新篇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践行低碳战略的海油路径
通过终端打造海油品牌——专访中国海油华南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红斌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