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高校体育俄语人才的培养

2021-03-31 13:33陈著
关键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

陈著

摘    要:随着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不断升温,两国间的体育交流合作逐步加强,国内对体育俄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如今高校对该领域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体育俄语人才缺口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俄语生源匮乏、学生学习俄语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俄语专业课程设置近似、体育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建设滞后等。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期推进国内高校俄语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体育俄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45-03

毋庸置疑,我国和俄罗斯都是传统体育大国。中国曾先后主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南京青奥会等重大赛事,还即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俄罗斯也曾主办过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8年足球世界杯等汇聚世界目光的赛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世界各地运动健儿梦寐以求的舞台,更是各国体育爱好者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在为外语人才提供不可多得机遇的同时,也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体育俄语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体育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大型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纷纷移师到中国举行,造成体育翻译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的状况。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显示,中国每年会举办约一百场国际体育赛事,而每一场赛事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桥梁”工作,如北京奥运会就招募了上万名外语志愿者,广州亚运会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派出了5 441名懂基础体育翻译的志愿者[1]。中国科学院翻译科技工作者协会曾发布一篇《中国地区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参与调查人员中62%为外语专业毕业生,仅2%为翻译专业教育背景[2]。根据对译员擅长领域的统

计来看,擅长体育翻译的译员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1.29%,位列全部22个翻译专业的倒数第四位。由此可见,体育外语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无法满足大型赛事举办需求。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最大邻国俄罗斯的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已逐步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典范。两国已将交流合作拓展到各个领域,包括文化与体育方面的合作,如“中俄体育交流、大众体育与健康合作论坛”“中俄区域间体育交流合作会议”“中俄跨境马拉松赛”“哈尔滨中俄体育交流周”等。除俄罗斯之外,俄语还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官方语言或第二官方语言,在乌克兰、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通晓俄语。随着我国与这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之间的体育交流逐渐增多,在对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中,俄语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一门语言,并且在未来与各国关系不断升温的前景下,全社会对体育俄语人才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

二、高校体育俄语人才培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七十余年,从一开始一边倒的“俄语热”,到六十年代初全国各类院校极大压缩甚至取消俄语专业的设置,再到九十年代随着两国政治、经济逐步展开合作,对俄语学习的兴趣逐步回温,直至今天的进一步升温,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几经波折、历经坎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俄语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也经历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逐步转变,即从单一型語言人才到复合型“俄语+”高级应用人才的转变。一部分外语院校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了新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合作,推出了“俄语+知识产权”“俄语+国际政治”“俄语+工商管理”的“3+2”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3],中央民族大学俄语专业则调整为“俄语+一门中亚语言+俄罗斯、中亚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培养模式,开设了中亚国家语言、中亚宗教、中亚研究等特色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了“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模式[4],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将俄语与法律、金融、数学等专业结合,还有其他一些高校设置了“旅游俄语”“商贸俄语”“石油俄语”“地质俄语”等跨学科课程。然而,体育学科在俄语人才的培养中并未受到重视。

从2002年起,我国体育类院校陆续开设了体育外语类专业,目前已有十余所,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旨在培养掌握熟练英语和一定体育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在外事、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从事翻译与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据了解,除了北京体育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17年增设了俄语专业外,其他体育院校的外语专业目前均仅招收体育英语方向的学生,并未重视体育俄语人才的培养。

虽然体育俄语人才严重不足,但国内综合性高校和外语院校并未将体育学科纳入专业学习,也没有推出“俄语+体育”的培养模式,而体育类院校也将体育外语的教学聚焦在体育英语上,并未重视对俄语的需求。所以,具有针对性的体育俄语人才培养方案亟待补缺。探究该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俄语生源极度匮乏

由于前苏联解体,世界范围的俄语学习陷入低谷,我国目前中学俄语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曾经开设俄语课的中学陆续停开俄语课程,导致参加高考的俄语考生数量锐减。目前,开设俄语课程的中学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等省份,其中俄语学习氛围最好的是黑龙江省,但中学俄语教学也在严重萎缩,而且主要集中在县级中学及农村中学[5]。我国中学俄语教学已经陷入困境,这一现状影响并限制了高校俄语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学习俄语积极性不高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全国上下普遍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然而,不难发现,在这股热潮中也存在某些倾向。除了英语之外,高校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语种上,而俄语则少有人问。大部分学生选择法语、日语作为二外进行学习,选择俄语的则少之又少。

(三)高校俄语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校俄语人才培养采取的主要是学术型和应用型的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的人才,前者倾向于为高等和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后者则更侧重于塑造从事翻译工作的译员。然而,需要俄语译员的领域千差万别,从文艺、体育、外事、商贸,到农业、通信、地质、石油,不管哪个领域都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俄语专业毕业生通常知识结构单一,仅具备单纯的语言能力,而缺乏自己将要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初入职场时十分吃力,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来熟悉该领域,造成时间与机会的浪费。

(四)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相近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通常以传统的俄语语言教学为重点,旨在培养具有俄语语言技能的工具型人才,课程设置以语言技能为核心,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一般开设的课程有“精读”“语法”“视听说”“写作”“国情”等,再加上一些“文学选读”“报刊选读”之类的课程。虽然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经贸俄语”“法律俄语”这样带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性质的课程,

但与其他课程缺乏有效连接,且课时较少,能够教授的内容极其有限,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俄语界大力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有少部分高校推出符合本校特点的“俄语+专

业”的培养方案,如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

(五)体育俄语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俄语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属于语言文学类教师,本身缺乏体育方面的学习、实践经验,对体育学科知识知之甚少。若学校开设体育俄语相关课程,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准备工作,效率低下且备课内容难以深入。

(六)体育俄语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及内容,也是教师授课的参考与依据。国内体育俄语教材严重缺乏,目前了解到的仅有北京体育大学编写的《体育专业俄语阅读》和《俄语体育字典》作为俄语公共课教学的教材与参考资料。

三、高校体育俄语人才培养策略

早在1996年,我国俄语界就提出了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问题。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6]近二十年,国内学者对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历经起步、发展阶段,到现在已初见成效,部分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推出的“俄语+”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涵盖了法律、经济、政治、石油、地质、工程等领域。而体育作为中俄交流的重要部分,应该受到重视。下面将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构建及教材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体育俄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俄语+体育”这一专业的目的是培养熟练掌握俄语语言技能、具有扎实的体育运动相关知识并了解一些中俄文化知识的人才,他们能够从事体育各学科的口译与笔译,能够胜任在体育科技情报、体育信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体育网络编辑及各种体育赛事中的对俄交流任务。在明确这一目的的基础上,可以将综合性大学与体育类院校分开探讨,分别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俄语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往往设立有自己的外语学院和体育学院,拥有雄厚的外语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以开设“俄语+体育”双学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学生以俄语为主专业,大一和大二学习语言知识,打牢语言基础,从大三开始通过双学位课程增加体育知识储备,并从这时起开设将俄语与体育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使学生学习两个专业,毕业后获得两个学位。学校也可以与俄罗斯体育类院校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赴俄短期交流的机会,或者向学生提供“2+2”学习模式的选项,即国内学习两年后赴俄学习两年体育专业,如此便能在锻炼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体育知识。

体育类院校可以在外语系中增设“体育俄语”这一全新学科,更好地把体育和俄语进行融合,从大一起同时开设体育专业与俄语专业的课程。由于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靠時间累积,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的俄语能力还处在入门等级,因此体育类课程须用中文教学,大三之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学校可以聘请体育专业的外籍教师用俄语授课。体育类院校也可以与俄罗斯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短期交流或“2+2”学习模式的选择。

(二)合理设计相关课程

体育俄语人才一般服务于大型体育赛事及奥运相关单位、体育经济公司、竞赛俱乐部、体育新闻机构、体育外贸机构,或从事对外体育健身辅导、涉外体育旅游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应贴合这些方向,在教授俄语及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俄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俄语方面可以开设“基础俄语”“实践语法”“视听

说”“翻译”“俄罗斯国情文化”等课程。体育方面可以开设“体育史”“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教育学”“球类”“田径”等课程。在语言达到一定水平后学校须开设“体育俄语口译”“体育俄语阅读”“体育俄语新闻”“体育外事俄语”等课程。为了防止所培养的学生偏离市场需求,学校应与实训基地及体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这些理论课程教学之外增加一定量的实践课程和实习经历,让学生定期参与到赛事翻译、涉外接待等任务中,让他们摸清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并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该领域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语言技巧。

(三)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优秀体育俄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应为教师搭建起国际化平台,与俄罗斯高校体育专业合作,给教师提供短期赴俄访学的机会,打造既熟悉体育知识又精通俄语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引进或聘请行业专家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了解社会需求,更新知识,累积经验。例如,河北师范大学自2016年起试行非师范专业教师企事业单位兼(挂)职办法,鼓励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积累经验,撰写课程教学案例,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新课程,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7]。

(四)优化教学方式

由于体育俄语人才的就业更看重学生用俄语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更侧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体育俄语口译”的课堂上可以模拟不同的会议和活动翻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课下准备和课上演练的过程中主动消化吸收相关知识。“体育俄语新闻”的课堂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最新的俄语体育新闻,标出其中的生词、词组,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解其中的语法、句法知识,必要时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这样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知识储备、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加快教材建設

体育俄语人才的培养主要针对的是国际体育赛事、与体育相关的对外合作交流等领域,所以应该尽快完成相关方向的教材建设工作,从而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所参考。根据课程设计,目前亟待编写的体育教育教材有:《体育俄语口译教程》《体育俄语阅读》《体育俄语新闻》《体育外事俄语》等。

四、结语

现今国内体育俄语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这一需求在未来仍将呈上升趋势。国内高校应看清这一事实并积极应对,探索科学的体育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课程,同时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方式、加快教材建设,加速培养熟练掌握俄语技能、具备体育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学礼.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中相关认识误区的探讨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6).

[2]宋宝婵,田学礼.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

[3]钱晓蕙.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模    式改革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08(1).

[4]王钢,李明徽,吕旌萍.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回顾、现状与    展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5]何红梅,马步宁,武晓霞.中国大学俄语教学:历史与发展    [J].外语学刊,2017(2).

[6]何其萃,殷桐生,黄源深.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    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李锦霞,孙斌.冬奥会背景下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    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7(4).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