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境民族信仰与沿海地缘安全分析

2021-04-01 11:06徐旭开黄绍丽
公关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仰跨境民族

徐旭开 黄绍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沿海高校跨境民族问题呈现出新样态新特点新动向。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上,从维护地缘安全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跨境民族问题新变化的发生规律和基本特征以及对我国沿海地缘安全的影响,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仰 跨境民族 地缘安全

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立足上合示范区建设实践,加速了迈向“一带一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日益频繁的交往为沿海跨境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同时,也应看到,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沿海高校跨境民族问题呈现出新样态新特点新动向,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增强问题意识,密切关注沿海高校这一特殊领域跨境民族的信仰发展趋势动向,提升沿海地缘安全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以维护东部沿海地缘安全,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一、沿海高校跨境民族信仰现状

(一)沿海高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跨境民族问题既是国际政治中的敏感问题,也是国家安全治理的现实难题。沿海高校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展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源地,具备了较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受世界范围内“新民族主义”浪潮的激励作用影响,国家边界被视为聚拢民族情感的枷锁,不同国家政治文化差异被看作是恢复和共享历史故国荣耀的羁绊,加上一些域外大国因地缘政治因素的介入,往往助推了跨境民族地区“泛民族主义”或“民族统一主义”思潮的形成。就存在跨境民族的国家而言,当跨境民族的民族观念高于国家意识,特别是其民族信仰突显时,则极易诱发分离主义诉求,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沿海高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优势特别明显,以跨境民族为特色的沿海高校工作相对复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日益频繁的交往为沿海跨境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伴随沿海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特别是国际合作高校或二级国际合作学院,教职员工结构成分比例发生了极大变化,外国留学生以及外籍教师人员定居东部沿海越来越多,高校跨境民族的信仰问题日益突出,杂揉着国内少数民族和国际跨境民族的多重因素。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沿海高校跨境民族的双重作用更加凸显,影响沿海地缘安全局势重要变量的跨境民族信仰因素,也将重新塑造我国沿海地缘安全的形势和面貌。研判沿海高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的新趋势,探讨沿海地缘安全治理的新问题新途径,显然是当前我国跨境民族研究最紧迫的现实课题。

高校跨境民族与沿海地缘安全研究,旨在全面总结新中国70年来我国跨境民族问题发生和演变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高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的新特点,从维护地缘安全的视角出发,分析这种新变化的发生规律和基本特征以及对地缘安全的影响,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其一,是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在沿海地区落地生根、促进沿海跨境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防范和化解高校跨境民族问题可能诱发的安全风险,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提升沿海地缘安全治理能力的需要。其三,是提高沿海地区多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跨境民族和平相居,探讨和思索跨境民族的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东部沿海高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呈现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沿海高校跨境民族加速了国际化发展进程,其民族问题呈现出国际性、交织性、隐蔽性特点。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中东部沿海高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呈现出新特征。

1.高校跨境民族信仰人数逐年增加

全球化发展和我国主动融入国际发展潮流,高校跨境民族人口日渐增长,跨境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神学生及隐性和潜在信徒比例不断增加。海外留学生外籍教师中民族传承内在取向的虔诚性信仰者、把信仰作为达到其他非目的的手段的外在取向的功利性信仰者和内心寂寞外存困扰的隐性信教跟从者,由于跨境生活、异国环境等诸多因素,信教者为了本教信仰和精神追求,在校园内会自发形成自己的信仰生活圈,定期或不定期地活动。尤其是在本教重要礼节节点隆重庆典之时,学校多以简单禁止的不为方式对待和处理,但民族节日和信教学生的客观需求是得不到满足,这种社会主义方向民族和谐与跨境民族礼拜矛盾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

2.高校学生成为国外跨境民族进行政治渗透的重要目标

我国真切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后,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也错综复杂。中国在长期国际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政主教辅、多元通和的文化交流格局,这有利于国内和谐和国际和谐,有利于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力量团结,有利于被殖民的地域和民族总结和吸取反殖民斗争经验教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伴随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威肋中国国家安全的因素在传统安全领域相对减弱,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肋元素,呈现出日趋复杂和严峻的态势。国外某些敌对势力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经常利用民族问题企图“分化”和“西化”我国,企图通过在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来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伺机发动“颜色革命”成为威肋我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国外敌对势力利用高校跨境民族这种同根性进行渗透活动,通过思想渗透和组织渗透来实现政治渗透的根本目的。某些组织除了利用高校跨境民族对我国大学生的灌输境外思想,尤其是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國外宣传和精神腐蚀。在融媒体时代,高校跨境民族的渗透集中表现在思想影响、组织控制、政治颠覆三个活动层面,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辨识能力,看清其文化传播面罩下的政治本质。

二、沿海高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成因及其安全影响

(一)跨境民族的观念认同分离与利益冲突矛盾

跨境民族的种族归属认可程度以及国家认同程度,在利益诉求不同的跨境民族里高低不一。不同跨境民族的民族观念认同、学理矛盾、个人价值取向以及经济利益因素在特定地域和高校生活圈里,有可能爆发族际间冲突,进而对国家和地区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作为一个世界民族的核心构成要素,民族文化通常是以信仰、习俗等综合元素对民族的自我身份界定与认知进行历史逻辑的动态影响。作为移居沿海城市、沿海高校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寻求文化同根、民族传统以及生活习俗等都总体保持着同一民族历史共通性的民族特色。现实生活中的跨境探亲访友、民族节日聚会等交往共域活动使其在情感、信念等层面的民族归属与认同不会因其跨境而消解。跨境民族文化认同感与种族内聚力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会促进比邻国家间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共进,另一方面也会因跨境民族观念文化内部凝聚而导致与本国本土主流文化价值离析,还可能会造成本国相同民族出现文化相对封闭、心理相互防范,民族观念认同分离与利益冲突矛盾的不利局面。

跨境民族在自身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会因当下生活环境的主流需要而被选择性地承接传播与记忆保留,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偶然不确定性的变迁传承特性,民族文化边界会随民族杂居以及当代融媒体语境而谈化传统,形成民族信仰支系并在现实中不断漂移和碎片化,同一跨境民族各支系彼此之间的文化同一性不断减少,这种断裂式的民族观念认同会对“和平跨居”文化形态造成障碍和冲突。

(二)沿海跨境民族的国别身份诱导

跨境民族特别关注其政治边界及其政治身份,在国家认同层面表现为内部认同同质型和内部认同异质型。原国的民族地位是影响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在原国内政治地位较高的的跨境民族有较强的国家政治属性,在政治身份的认同方面具有国家同质认同特征。当跨境民族的单边国家为主体民族,由于民族地位不同,往往会对跨居在非主体地位的同一民族具有较强的民族吸引力,使对方在民族认同中产生一定的分离,形成跨境民族认同异质型特征。概括来说,内部认同同质型跨境民族具有坚定的民族信仰,民族成员对国家身份的认同与民族归属会较为强烈,会对原国同一民族的境遇更为关注和对比。不同类型的跨境民族虽然同根同源、隔海毗邻而居,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相通性或近似性,但是政治身份的国家认同角色差异性会导致民族情感和国家归属出现冲突,进而引起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失衡,信仰与自身体验性产生矛盾。这种沿海跨境民族国别身份诱导的信仰错综交织多重性,势必影响跨境民族和谐与地缘安全稳定。

(三)“一带一路”进程中影响东部沿海地缘安全的跨界民族信仰新因素

当前“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作为信仰、价值观念、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近似的跨境民族,为“一带一路”两国建设起到不可忽略的独到作用。诚然,跨境民族在协调国家间矛盾之际,也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如西方反华势力通过泛民族主义思潮、渗透和激化跨境民族极端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矛盾等进行政治颠覆活动,致使沿海跨境民族信仰问题更加复杂。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不断扎实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愈演愈烈,利用渗透以达到政治图谋的愈加强烈。因此,我们要在“一带一路”进程中充分考虑影响东部沿海地缘安全的跨界民族信仰新因素,考量隐蔽性和复杂性,在斗争中把握民族信仰同一性,在民族同一中把握跨境民族信仰斗争性。

三、构建沿海高校跨境民族管理服务新机制

沿海高校跨境民族是非常特殊群體,我们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理念中去认识沿海高校跨境民族的信仰问题,去和谐民族关系,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抵御境外利用高校跨境民族进行渗透,构建高校跨境民族管理服务新机制,维护沿海地缘安全。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法规督导责任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带领动员广大党员师生、团结民族信徒和非教人士、推动民族和谐发展的战斗堡垒,真切落实党关于法规的督导责任。首先,准确把握中央民族政策界限,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尊重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信仰自由,既不能干涉他们内部事务,又要坚决防止和警惕干预教育教学、扰乱其他师生生活习俗等现象,及时处置校内民族矛盾问题。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督导工作力度,积极掌控跨境民族外籍教师留学生的活动,重点通过“六个管好”依法依规管好跨境民族事务。

(二)建立跨境民族事务顶格协商工作机制

高校民族事务治理要在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协同高效、系统合力的顶格协商工作机制,才是解决当前跨境民族服务管理中的信仰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是成立由高校党委、统战部、国际处、人事处等部门组成的民族工作领导组,建立跨境民族事务关系协调制度,举行年会和应急事件特别会议,定期研判和处理跨境民族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二是健全跨境民族信仰治理体系。党委要切实加强跨境民族治理体系建设,着眼加强民族常态化管理和开展信仰专项治理相结合,规范民族事务。工作领导组制定本校跨境民族具体政策、确立二级学院民族事务治理主导职责,在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民族信息收集及人员活动管理等工作中建立二级学院联动、全校齐抓共治和民族信息互通协作机制。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组与地方民族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机制,积极配合民族委员会、民族局、侨联等部门开展民族工作,保持信息畅通,获得专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做到预防和处理学校跨境民族信仰问题。

(三)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沉浸式宣传教育机制

跨境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我们应坚持尊重民族习俗差异、优先团结平等发展的核心思想,积极实施补偿性教育政策,通过加大高校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向内生增长型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转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沉浸式宣传教育,站在对应民族的心里习俗和传统义理去体悟,使得民族习俗和文化相互得到尊重和适度体验,推己及人的理解民族习俗差异,在中华民族大团结和文化自信中抵御境外政治渗透和文化侵蚀性。

在高校师生中积极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和跨境民族干部,利用学校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实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跨境民族重要节日等庆典互嵌,在民族纪念活动和社团文艺活动中,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传递社会主义文化正能量,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创新中华民族一家亲教育宣传的载体和途径,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化“六进”创建路径,探究融媒体民族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推动校园各族师生交融互通。

(四)建立健全合法权益无缝隙政策保障机制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保障信仰自由,这是我国重要的人权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既定的民族政策原则。在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的当下,作为沿海地域国际化优势的高校,要主动承担对外友好交往责任,利用跨境民族优势,消解某些误解其至诋毁中国的观念和矛盾,让更多海外友人深入了解一个崇尚民族平等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去激发跨境民族的民族和国家认同理念,使沿海高校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得到弘扬。

结合沿海地域和高校特点具体构建民族工作大格局。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示范区,把跨境民族的发展有效纳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中去。利用沿海快速发展的平台逐步完善跨境民族相关社保政策,强化对跨境民族权利保障的职能和责任,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回应跨境民族合理诉求,在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中落实保护跨境民族信仰自由政策,切实维护好跨境民族的合理要求与合法权益。

(五)建立健全和平跨居治理长效机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高校跨境民族事务治理,把民族事务管理服务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设上来。完善高校民族团体建设,建立民族社团联系交友站,加快培养双语民族法律师生干部,成立民族专业知识的少数民族跨境民族成员的法律服务队,深入二级学院进行民族政策宣传和讲解,加大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民族礼仪民族符号传承,让各民族积极参与到高校民族事务的治理实践中。建立健全智能化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校院班级宿舍多层次的跨境民族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在动态中维护高校生态平衡,实现沿海地域及其高校的跨境民族和平跨居。

民族无小事。面对全球化背景中的民族问题,我们既要更加注重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下跨境民族信仰方面的有益因素,提升贡献度,还要注重沿海“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改革开放中抵御境外政治渗透,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高校中有效防控和处理跨境民族信仰的不利因素及其引发的应急事件,不伤害各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大团结,不激化民族间矛盾,维护沿海地缘政治安全,科学高效地做好高校跨境民族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1801206)、青岛统一战线智库2020年度立项课题(QDTZZK2020YBB15)、2018年度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18X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浩然,葛生力.文化自信视域中的渗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9.12.

[2]王瑜,钟海青.论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多维特性及其教育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9.2.

[3]郭硕知,武娜.认同与民族认同交互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2020.1.

[4]姜丽华.推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

[5]任朝霞.性归因: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

[6]袁宁波.新时代高校民族工作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0.1.

[7]王善琼,杨力.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工作的新问题及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7.

[8]王春荣.为新时代跨界民族实现新发展提供学术支撑[N].中国民族报,2018.10.

猜你喜欢
信仰跨境民族
信仰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漫画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