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视角下校园暴力问题的防治措施研究

2021-04-01 11:06肖苗
公关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措施

肖苗

摘要:随着经济和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也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不仅成为教育学者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也成为教育法学研究的热点。明确教育法学和校园暴力的相关概念后,总结校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基于教育法学的视角,从社会管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四个维度进行防治,保障学生在校园中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暴力 教育法学 成因 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主要的成长环境--学校,却频频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校园暴力。针对此现象,我国学者对防范校园暴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是从心理教育和法律层面出发,很少有学者从教育法学的层次上来防治校园暴力。因此,从教育法学视角出发,以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四个维度对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做系统性阐述是至关重要的。

一、相关概念

教育法学对调整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具有法律规范作用,校园暴力是教育活动中频繁出现的不良教育现象。明确教育法学和校园暴力的相关概念,才能更好的提出防治措施。

(一)教育法学的概念界定

张维平在《教育法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现象,揭示教育法律规律的学科。潭晓玉认为:教育法学是以教育法律规范及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可见,教育法学就是一门以教育学和法学为理论基础,以教育活动中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金哲,马焕灵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由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以及校外人员对师生所进行的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张亮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发生在校内外涉及师生生命、财产及心理侵犯或受侵犯的伤害欺凌行为。因此,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周围范围内的各种暴力行为,包括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以及社会不法暴力分子进入校园所实施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二、基于教育法学视角下,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

在我国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校园暴力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更好对的防治校园暴力,就必须全方位的分析校园暴力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不完善。虽然我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但都普遍存在界定不清晰,惩罚措施不系统、不严谨,赔偿落实不清晰等问题。其次,刑事责任年龄较高。我国《刑法》只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等罪行应当负刑事责任。意味着低于14岁的犯了罪行的未成年人都是在刑法调整范围之外。第三,社会暴力文化宣传。目前,仍有不良商家为赚取流量,不惜宣传暴力、色情文化,甚至一些自媒体,歪曲事实进行报道。

(二)学校因素

第一,法制教育不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不受重视。虽然学校设立了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但从学校、家长到学生层面都未予以重视。第二,责任主体不明确。学校中,一旦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就会追究到指定的责任人身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后,受害者家属想要采取追究责任时,各个学校几乎会一致的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尤其是2019年11月河南一小学女生被三个男同学往眼睛里塞纸片事件,家长追问校长,该校长却说只是闹着玩。

(三)家庭因素

第一,家长素质欠缺。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子女的发展。一旦父母出現不好的行为,如酗酒后打人、赌博成瘾以及“出口成章”等,子女就会耳濡目染,形成校园暴力的潜在诱因。第二,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家庭中时常出现争吵、父母之间甚至打架等暴力行为,子女就会以父母为榜样,用拳头说话。同时,单亲家庭中子女的暴力行为产生的几率也极高。这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部分学生安全感的缺失,性格发生改变,更有的学生开始出现“敌视”社会的情绪。

三、基于教育法学视角下,防治校园暴力的系统性措施

校园暴力现象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学者密切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防治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教育法学的视角下,可以从社会管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四个维度来谈谈防治校园暴力的系统性措施。

(一)社会管制

1.完善防范校园暴力的教育法律体系。在立法方面,对于校园暴力现象的防范,必须做到“有法可依”。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教育法时,明确制定出有关校园暴力现象的各方面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健全教育法律责任体系。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界限,以当事人的恶性补足其年龄,从而使得部分未成年人不能凭借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逃避正义。在执法方面,要做到“有法必依”。在制定了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立法后,就要严格要求执法部门去执行。在司法方面,需要相关的司法部门在处理校园暴力行为的案件上能够加大执法力度。对情况严重的涉及犯罪情节的学生更需要加大惩罚力度,做到以儆效尤。

2.健全社会文化管制。对影视和书籍进行严格的分级制度,实现身份证购票,按照年龄限制观影对象,保护未成年人尽量远离暴力色情文化的侵蚀。社区和街道办等基层组织有责任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家庭,宣传未成年人身心教育的重要性。在媒体责任制方面,朱子涵认为现在社会媒体往往偏重于为了博大众眼球而去粉饰一些校园暴力,导致很多校园暴力曝光出来也未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因此,校园暴力事件由媒体报道,需要确保真实性和受害人隐私保护性,否则国家应依法追究相关媒体的失责罪。

(二)学校教育

1.明确责任人。为了避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家属找不到责任人或者出现责任人逃避问题的现象就需要明确校园暴力事件的责任人。首先是校长,校长无疑是校园暴力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校长在预防校园暴力行为中重点做好相关的校规校纪的制定,在校园暴力发生后立即联系家属和相关教师。其次是教师,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排除和调查校园暴力的潜在发生因素。一旦校园暴力发生后,教师就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解决,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最后是学校的保安人员,在校园中要时刻进行巡逻和勘察,不仅要维护校内学生之间的治安,也要严格预防校外人员进入校内。

(三)家庭教育

1.營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就需要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家长可以利用好周末不上班的时间增加亲子互动,可以一起去书店、游乐园、公园等娱乐场所活动。建设民主型氛围,和孩子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其次,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虽然不能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只要父母之间关系和谐、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时常进行沟通等也一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做准备。

2.杜绝家庭暴力。通常来说,校园暴力发生的最大成因就是学生原生家庭中家庭暴力的影响。因此,在语言上,家里的父母和亲戚之间要在语言的沟通上进行文明礼貌交流,不使用脏话。其次在身体动作上,父母之间关系要和谐,即使有矛盾也不要拳脚相向,更不能直接将暴力实施在学生身上,这就要求家长要采用合理的处罚措施。最后在心理上,有的家长即使不直接对孩子进行暴力实施,也会让孩子的心理上承受暴力影响。所以,要想病从根治,就要提早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

(四)学生自我防治

1.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校园暴力行为的对象一般是那些瘦小的学生,还有就是看起来“很好欺负”的学生,这类学生对于校园暴力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学生们需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首先,增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体格,即使是发生校园暴力,其他学生也会很“害怕”。其次,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一旦有人对自己“动手动脚”就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要受他人威胁,就不敢说出口,使得对方变本加厉。

2.提高法律意识。学生在预防校园暴力时,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法律意识,才能更大程度上保护自己。首先,要知法,学生要了解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有哪些,知道具体的惩罚政策,避免自己在无意中就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其次,要懂得应用法律,一旦发生校园暴力就要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寻求法律的帮助,遇到裁决不公时,要能够利用法律救济的途径采取上诉等措施。因此提高法律意识,是学生防治校园暴力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维平.教育法学[M].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0.

[2]潭晓玉.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1995.

[3]金哲,马焕灵.教育法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暴力现象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8(06):51-54.

[4]张亮.校园暴力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9(34):153-154..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成因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