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21-04-02 05:57杨俊芬吴林雄冯程程
山西青年 2021年6期
关键词:医学生效能因素

常 巍 杨俊芬 吴林雄 冯程程 周 梅

(1.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处,云南 昆明 650500)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1]。

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高低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以及恋爱婚姻乃至身心健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和自我把握程度的高低情况也反映了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以往文献提示,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全国大学生水平偏低,并且生活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非医学生[2]。因此,高校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力求通过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意识的提升,来达到培养、塑造优秀学生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医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拟为高校进一步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基础研究,从而帮助医学生改善自我效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现况调查,整群抽取某医科大学的1240名毕业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9.03%。

(二)研究内容

1.对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学业及就业等基本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2.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进行自我效能感的评估。该表最初由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中文版由王才康于2001年翻译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87,重测信度0.83,折半信度0.82,信度和效度良好[3]。该量表含10个题项,采用Likert四级评分制,均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其中:(1-2)分表示自我效能感低,(2-3)表示自我效能感一般,(3-4)表示自我效能感高。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双录入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SPSS20.0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

(四)质量控制

经过专家多轮反复讨论、修改完成问卷制定,并对其进行预调查后完善修改。现场调查人员均经过严格、统一、规范培训。问卷收集采取现场复核,问卷录入采用双录入审核。

二、结果

(一)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

本次调查的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的平均分为24.46±5.27,其中男生得分为:25.39±5.48,女生得分为:23.94±5.09。自我效能感低占25.33%,自我效能感一般占64.33%,自我效能感高占10.34%。

(二)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单因素分析

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学业相关情况、就业相关情况三大因素共18个自变量(X),以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Y),分别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如下: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获得奖项和资质证书数个数较少、大学期间综合测评低、参加社团数较少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低;而就业压力越高、就业前景悲观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低。这7个因素的OR值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65(0.486-0.910)、1.420(1.050-1.921)、1.501(1.156-1.950)、1.429(1.048-1.950)、1.432(1.093-1.867)、0.856(0.736-0.995)、0.660(0.456-0.956),见表1。

表1 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分析

根据表1筛选出的变量,将以上7个因素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影响因素(以=0.05作为纳入标准,β=0.1作为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最终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包括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获得奖项和资质证书数、就业前景4个因素,其OR及95%CI值分别为 0.620(0.459-0.838)、1.350(1.022-1.783)、1.227(1.072-1.403)、0.572(0.408-0.802)(见表1,表2),提示父母亲文化程度低、获得奖项和资质证书数少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低,而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就业前景乐观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高。

表2 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讨论及建议

(一)医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平均水平有待提高

本研究提示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的平均分为24.46±5.27,得分与滨州医学院[2](24.80±5.29)报道接近,但略低于福建师范大学[4](25.90±4.85),即医学生的一般效能感低于非医学类,这与孙艺哲等报道一致[2]。分析原因可能是医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和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事业自身的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MOOC、SPOC、翻转课堂、微课等)已逐渐成为医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此类授课方式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概括性强,对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也有可能是文献报道的可比性不足,今后不妨加大学生规模进行比较。建议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自我效能培养,多进行专业教育及实际的教学训练,使学生意识到将来从事的是关乎人们生命健康安危的工作,增加对将来工作后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多措并举提高女生的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表明,男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鲁琦等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班杜拉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对结果具有决定作用可以产生效能和力量感,反之则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女生自我效能感低于男生,考虑是因为社会赋予了男性更多的责任和要求,他们往往被要求有更高的自信心与自我肯定,所以男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业、实习中往往表现为更多的积极性,而女性通常会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过度关注和保护,使其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处理问题显得的自信心不足,从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其次,医学院男生数量普遍少于女生,因此男生会有更多动手操作及就业的机会,进而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5]。

因此,建议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和鼓励发挥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行为亲和力等,逐渐提高该群体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其次,在日常思想教育中,赋予女性与男性同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女生建立全社会的大局观,鼓励女生在学业及职业生涯中,发掘自我潜能,发挥个体价值,寻找自我存在感与价值感。

再次,在专业能力训练中,加强专业实操技能培训,鼓励其积极参与实操演练,增加专业自信,激发斗志,培养勇于挑战、个性独立、专业基础扎实的知识女性。

最后,医学院校应针对女生的心理、生理特殊性,进一步细化就业指导工作,邀请品学兼优、能力突出、就业较好的学姐传授正能量,帮助摈除就业心理障碍,提升就业自信心。

(三)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提升自我效能感

本次调查提示获得奖项和资质证书数越多、大学期间综合测评越高及参加社团数越多的人一般自我效能就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是此类人群往往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其各方面能力都较强,更倾向于自我肯定;而普通同学可能在认知、情绪方面感到自信心和自我胜任能力不足,通常不愿参与活动,与此同时,这类同学可能受同学及老师的关注度不高,易产生落差、不自信的心理,从而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因此,建议学校应鼓励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参加一些班集体活动、社团活动[6],或者各类技能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开拓视野、学会团队合作,从中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学会欣赏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四)注重自信心教育,加强就业引导

本文研究表明,就业压力低、就业前景乐观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高,分析原因可能是这类学生对自己有足够自信心,对未来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实现目标: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7-9],而增加自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成就感的获得,医学本身就一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技能,也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其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将大大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反之,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又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体验,从而不断地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自信心团体辅导[10-1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熏陶,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成败归因,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使其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形成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精神。最后,高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理性择业观,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未来的职业活动有着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

(五)关注家庭成长背景,发挥辅导员及学业导师作用

研究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多采用良好而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如:关注子女的成长,多倾听子女的声音,了解其真实想法和需要等,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易形成肯定的自我评价,养成较高的自信水平[12-14]。因此,学校辅导员及学业导师应重视学生的成长背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其背后的原因,适时给予引导,生活、学习中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多予以正面肯定的话语,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医学生效能因素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