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4-02 03:50段正秀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脉络生物化学导图

段正秀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医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译为心智图或心灵图,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由一个中心向周围发出不同层次的分支树状结构图,形成清晰的逻辑思路来引导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帮助其理解和记忆[1]。思维导图表现的是思维的发散性过程,学习者用其可以建立思维层次,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现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医学、管理等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思维导图教学实践研究,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一定成效[2-7]。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应用到护理教学领域,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全面评估思维导图应用效果的有效系统,所以在护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知识点交叉较多,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使学习者容易产生“斩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在我院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引入思维导图进行辅助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并检测其学习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医学院2019级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1班56人,2班57人,共113人。其中1班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对照组56名学生中,男生5人,女生51人,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19.07±0.42)岁。实验组57名学生中,男生9名,女生48名,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19.05±0.34)岁。两组学生由招生处随机分班,从性别、年龄和学习基础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课程信息与教材 我院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课,共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8学时。教材均采用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对照组和实验组由同一任课教师授课。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PPT授课。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主要分为4个阶段。(1)备课阶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专业软件XMind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及准备教案,制作好给学生的预习框架图。(2)课前导学阶段:教师建立班级微信群,提前一周将预习框架图(内容只有中心主题和主要主题)发送至微信群,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教材并查阅资料,补充思维导图的副主题和各级分支。(3)课堂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利用自己补充完整的思维导图快速做笔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4)课后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针对自己思维导图的不足之处,补充完善思维导图的各级分支,上交完善后的思维导图,由教师打分并将其纳入平时成绩。思维导图可以用作学生平时和期末的复习资料。

1.2.3 评价方法(1)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采用统一考核方式和标准,采用同一套试题,试题由教研室统一制订,试卷由教研室教师进行流水阅卷。

(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接受度以及对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问卷评价项目:对思维导图的总体认同情况,思维导图是否能梳理知识脉络,是否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复杂知识,能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2.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实验组平均成绩为(78.58±8.73)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0.73±7.47)分,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分析[n(%)]

2.2 实验组对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果评价及满意度调查

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向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57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实验组学生对思维导图辅助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感到比较满意,认同率为96.49%,表明了学生对思维导图辅助生物化学教学的肯定。绝大部分学生觉得思维导图能够梳理知识脉络结构,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结果充分说明,思维导图对学生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

表2 实验组对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果的评价[n(%)]

3 讨论

生物化学知识抽象难懂,单纯依靠机械性记忆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再加上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以灌输式为主,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和条理化的知识体系,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物化学非常难懂,一开始就从心理上觉得自己学不懂生物化学,从而放弃学习,导致成绩不理想。多位学者[8-9]通过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认为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是提高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亲身实践,我们同样认为,与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相比,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一定优势。

(1)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脉络。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总体把握整个课程结构,梳理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授课前,通过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整章知识框架,梳理整个章节的逻辑思路,进一步理清听课思路,从而抓住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培养发散性思维。人的左脑主要控制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控制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和符号,充分调动了人体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开发了人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3)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在讲到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涉及很多错综复杂的代谢过程和中间代谢物,各种代谢反应交叉,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分支节点多,但是各种代谢都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利用思维导图可以通过重要的分支节点构建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的知识框架,使知识脉络清晰,知识体系有序。同时,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紧密联系,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辅助生物化学教学,能够方便学生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辅助工具。同时思维导图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充分、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脉络生物化学导图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烃思维导图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