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与功能的评估价值

2021-04-03 13:35栗桂敏
保健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初产妇盆底盆腔

文/栗桂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由盆腔支撑系统异常,组织缺陷、变性、损伤引起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女性性功能障碍(FSD)及慢性盆腔痛(CPP)等,严重影响女性健康[1]。妊娠、分娩、盆腔手术、慢性腹压增加等均是PFD的危险因素,其中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产后女性进行早期盆底功能检查,了解盆底功能障碍状况,预防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目前不同分娩方式对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拟就此进行分析,以探讨超声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与功能的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初产妇320例为研究对象。320例初产妇中,177例为经阴道分娩者,作为经道分娩组;143例为选择性剖宫产者,作为剖宫产组。纳入标准:(1)年龄23岁以上;(2)产后6-10周;(3)单胎足月;(4)恶露已排净;(5)伤口恢复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者;(2)孕前具有尿失禁、粪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史者;(3)具有盆腔、腹部手术史者;(4)不配合研究者。经阴道分娩组初产妇年龄23-31岁,平均(27.95±2.61)岁;孕前体重46-64kg,平均(55.92±3.41)kg;新生儿头围31.79-35.87cm,平均(33.27±0.52)cm;新生儿体质量2615-4021g,平均(3312.24±221.28)g;产后时间42-67d,平均(54.37±5.38)d。剖宫产组初产妇年龄23-29岁,平均(27.10±2.45)岁;孕前体重45-61kg,平均(54.47±3.26)kg;新生儿头围31.67-35.36cm,平均(33.11±0.49)cm;新生儿体质量2565-4092g,平均(3332.46±229.51)g;产后时间42-69d,平均(54.63±5.44)d。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行孕前检查的年龄、体重与初产妇相匹配的100例已婚未育女性作为未育组,年龄23-30岁,平均(27.81±2.76)岁;孕前体重47-63kg,平均(55.28±3.29)kg。三组在年龄、孕前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前体重、新生儿头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选择DW-C8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为4-10MHz,设置扫查角度85°。在检查之前让患者排空直肠和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指导患者将髋关节保持屈曲和外展状态,然后在超声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将其置于两侧大阴唇间的区域,对患者盆腔内脏器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将耻骨联合后下缘部分作为参考点,沿着从前到后的顺序认真观察患者的直肠、膀胱后壁以及耻骨联合部位,并且对患者的Valsalva动作下图像进行观察。

表2 最大Valsalva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s)

表2 最大Valsalva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s)

注:P<0.05,与未育组比较;#P<0.05,与剖宫产组比较。

?

1.3 观察指标

静息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最大Valsalva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各组脏器活动度比较,超声检查盆底异常检出率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息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

各组间PUA和U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CMP、BNP小于剖宫产组和未育组(P<0.05),剖宫产组BNP小于未育组(P<0.05)。见表1。

表1 静息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s)

表1 静息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s)

注:P<0.05,与未育组比较;#P<0.05,与剖宫产组比较。

?

2.2 最大Valsalva状态下各组超声参数比较

各组间P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UTA大于剖宫产组及未育组(P<0.05),CMP、BNP小于剖宫产组及未育组(P<0.05)。剖宫产组UTA大于未育组(P<0.05),CMP、BNP小于未育组(P<0.05)。见表2。

2.3 各组脏器活动度比较

各组间URA、CDD、BN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URA、CDD、BND大于未育组(P<0.05)。

2.4 超声检查盆底异常检出率

320例产妇中,临床检查发现41例出现盆底异常,均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检出率为12.81%。而超声检查发现尿道漏斗形成92例,膀胱膨出44例,子宫脱垂18例,直肠脱垂2例,盆底异常检出率为48.75%,高于临床检查结果(P<0.05)。

3 讨论

超声检测作为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通过对患者盆腔组织相关裂孔的测量,对其病情进行量化分析[3]。本研究中,发生POP患者的盆膈裂孔长度以及面积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包括静息状态、屏气状态以及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患者盆膈裂孔的形态量化比较,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POP患者的肛提肌收缩功能相对较差,双侧耻骨直肠收缩肌的收缩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骨盆压力的存在,容易造成患者的尿道内压增大,在腹压的共同作用下,患者的骨盆内器官会发生显著的脱垂。

综上所述,分娩方式不同,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各有不同。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产后恢复快,但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大,主要是慢肌功能受损更重,更容易发生器官脱垂的可能,而剖宫产组盆底肌的过度活跃状况也提示我们需警惕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及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病情况[4]。因此,在妊娠期控制体重,采取有效的盆底功能锻炼措施;分娩期应采取自由体位待产和分娩,以减轻盆底肌肉、韧带、筋膜及血管神经的损伤,保护盆底功能;产后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42天常规进行盆底功能筛查,针对性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个体化开展盆底肌锻炼和康复治疗,例如对阴道分娩者采取升阶梯电生理治疗再配合生物反馈肌力训练,对剖宫产术后采取降阶梯电生理治疗配合呼吸按摩放松等,从而有利于盆底功能恢复,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活质量,但不同分娩方式对PFD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仍需大规模的长期研究。

猜你喜欢
初产妇盆底盆腔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助产士主导疼痛管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