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连续监测对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判断的价值

2021-04-03 13:35余坤城谢江霞苏池
保健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时间段心肺心脏

文/余坤城,谢江霞,苏池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临床上发生心脏骤停的几率也在不断上涨。心脏骤停主要是指人体心脏的机械活动停止,且左心室有收缩不足或停止收缩的情况,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对该现象,采取的主要救治措施是实施心肺复苏,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1]。胸外质量与自主循环成功率有直接关系,但行心肺复苏治疗操作者在连续按压过程中易因其身体素质的影响导致按压质量下降,故而加强对心肺复苏质量反馈监测十分重要,有助于及时调整按压频率、力度,提高心肺复苏质量[2]。以往,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多是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是否有异常表现,但其判断结果存在局限性,故而需要寻求另外一种监测指标来提高心肺复苏质量[3]。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是一项具有非侵入性、连续的的测量方法,其在监测心肺复苏质量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就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连续监测对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判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38例,是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抢救治疗并连续监测PETCO2,在此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自主循环恢复,n=10)和B组(非自主循环恢复,n=28)。B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范围(42-78)岁,平均年龄为(62.14±3.89)岁;疾病类型:风湿性心脏病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脑血管疾病5例,冠心病8例。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范围(41-78)岁,平均年龄为(62.74±3.27)岁;疾病类型:风湿性心脏病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脑血管疾病4例,冠心病1例。所有患者的各项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病情资料详尽;②是在本院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③年龄18岁以上;④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中毒、休克等原因导致心脏骤停患者;②癌症患者;③资料不全者;④创伤所致心脏骤停患者。

1.2 方法

按照心肺复苏指南和抢救流程对所有患者进行抢救,连接好各项监护设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使用配有PETCO2检测模块的心电监护仪,记录患者每个时间段的PETCO2值的变化。

复苏成功指征:①患者血压测量≥80/50mmHg,持续时间超过30min,可触摸到周围大动脉搏动;②恢复自主呼吸;③对光反射恢复,散大瞳孔缩小,有以上三种表现即可判定为自主循环恢复[4]。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2值的变化,包括即刻、5min、10min、最后2min。

(2)记录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除颤时间、肾上腺素使用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5%碳酸氢钠使用剂量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表1 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2值的变化(±s,mmHg)

表1 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2值的变化(±s,mmHg)

?

表2 两组复苏效果比较(±s)

表2 两组复苏效果比较(±s)

?

2 结果

2.1 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2值的变化

同B组患者相比较,A组患者的PETCO2值显著较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复苏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除颤时间、肾上腺素使用时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5%碳酸氢钠使用剂量相对较高(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心脏骤停的发生与心脏射血功能是否正常运行有关,若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救治,很容易发生死亡的后果,该现象具有突发性、致命性和难预测性的特点,及时采取心脏复苏方法,对于拯救患者生命是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5]。心肺复苏是该疾病的必要救治措施,对施救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心肺复苏质量难以保证,会易影响抢救治疗效果。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压力、环境、饮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有明显增加,为尽可能地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逐渐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以往的常规心电监护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方法如有创动脉舒张压、经胸廓阻抗、物理感知记录等监测措施虽能将患者的循环灌注情况反映出来,但其有一定的创伤性,且还有操作用时较长等不足之处,故而需要寻找有效的监测指标[6]。PETCO2是指呼出结束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分压,二氧化碳在灌注良好的组织中通过有氧代谢产生,按照细胞-血液-静脉回流的过程,回到肺部,其主要决定因素有心输出量、肺灌注、二氧化碳产量、肺泡通气,在心肺复苏实施的过程中与心排量和冠状动脉灌注压呈正相关,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群的PETCO2值为35-40mmHg,心脏骤停患者不能完成气体交换,故而其PETCO2值相对降低,患者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后,肺部灌注压力增加,PETCO2值也会随着增高,其值的逐渐增高,常常表明患者恢复自主循环[7]。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循环组患者,随着复苏时间的推移,其PETCO2值不断增加,而B组非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PETCO2值不断降低,这充分表明,对心肺复苏患者持续监测PETCO2值,能够有效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成功,可根据该值的变化,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有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8]。PETCO2通过对心肺复苏所产生的血流的间接无创性监测评估救治的有效性以及成功复苏的潜力,其可有效反应心肺复苏中器官的灌注情况,不仅可以作为复苏的目标,也还可以成为延长心肺复苏无效时的预测。肾上腺素一直是心肺复苏过程中较为常用的药物,药物的使用效果可能会降低PETCO2值,且高剂量的使用,会引发酸中毒,加重病情恶化,故而对心肺复苏患者持续尽心PETCO2监测,能够减少救治药物的使用,利于提高抢救效果。

综上所述,监测心肺复苏患者PETCO2值的变化,便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时间段心肺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三天后”是啥时候?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