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4-03 13:35苏华
保健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出院研究组满意度

文/苏华

随着我国临床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研究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相对稳定,能够对患者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1-2]。但随着患者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逐步下降,使患者的治疗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患者疾病复发、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此临床对患者的出院后干预十分重视。本文对所选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延伸护理,对患者的出院后干预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9年1-12月144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72例/组。研究组男35例,女37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70.56±10.44)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9.48±5.52)年。对照组男36例,女36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9.57±12.43)岁,病程4-14年,平均病程(9.16±4.84)年。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存在心律失常症状,患者均意识清醒能够配合实验,未见中途脱离实验情况,患者均签署同意书,未见全身性感染、精神类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均能够接受随访实验护理操作。患者均未见老年痴呆症等症状。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加用延伸护理,对照组利用传统护理,延伸护理包括生活指导、随访护理、心理护理。

生活指导:对患者开展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规范作息时间,避免不良作息对患者病情产生影响。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烟忌酒,叮嘱患者情绪不可过分激动,不可过分劳累,确保患者能够正常饮食和生活。

随访护理:在患者出院后安排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安排随访时间,并指导患者定期复诊,叮嘱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详细描述自身情况,尽量帮助患者解决日常治疗问题。提醒患者复诊时间。

心理护理:患者疾病程度加重,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此需要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少情绪问题,必要时对患者开展科学干预,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心律失常发作率=发病例数/总数×100%。对比两组BNP、自我护理能力、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等指标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BNP、自我护理能力、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数±标准差(±s),t检验,计数资料:心律失常发作率,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研究组心律失常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心律失常发作率对比

(2)两组BNP、自我护理能力、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BNP、自我护理能力、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BNP、自我护理能力、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比较(±s)

?

3 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多由于心血管疾病逐步进展,达到终末期导致发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症状,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生命威胁。患者在日常治疗过程中,需要精细、系统的治疗措施,以减少患者的治疗不适[3-4]。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属于老年人群高发疾病,患者由于年龄较大,除心力衰竭症状外,其他组织器官功能也随之逐步衰退,导致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与治疗效果也随之下降。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不断加深,出现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病几率也随之提高。患者在院期间能够通过较为专业的治疗与干预措施,约束患者的行为,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同时对患者的远期预后也有一定的帮助[5-6]。但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受到患者原来生活习惯、疾病意识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干预科学性逐步下降,导致患者的自我干预能力降低,最终导致疾病治疗干预效果逐步下降,甚至增加复发风险,加重患者的病情。

临床为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促进患者出院后干预效果,对患者开展延伸护理,帮助患者提高出院后的自我干预能力,减少心血管不良时间的发病。本文对所选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延伸护理,观察到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显著改善,患者的BNP指标也随之得到有效改善,充分改善了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猜你喜欢
出院研究组满意度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第五回 痊愈出院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