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一)
——黄河流域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实现路径研究

2021-04-06 14:18王春平郭晓东
戏友 2021年6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山西

王春平 马 军 郭晓东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是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湖草系统治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也是生态屏障,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 年9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保护黄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等重大要求。2020 年8 月31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0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西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山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是重要能源基地和华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发展和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较大。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进一步推动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于激发“两山”转化活力,多方式多路径推动生态资源、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与实现,加速推进转型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高品质生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流经山西省忻州、吕梁等4 市19 县,黄河山西段总长965公里,占黄河流域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7.6%,占中游河道总长的80%,山西境内黄河流域涵盖11 市86 县,流域面积9.7 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2.2%,占中游流域总面积的28%。境内黄河流域年平均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的10.5%,水土流失面积3.78 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

黄河由晋北偏关县入境,南流至芮城县风陵渡,折向东流经平陆、夏县,在垣曲小浪底水库入豫,沿途接纳汾河、沁河等大小支流40 余条。依流长计,可分为四个区间段。第一区间段从偏关至禹门口,流经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性大峡谷——晋陕大峡谷,长630 千米,水位落差达611 米,比降0.84‰,形成了“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壶口瀑布。第二区间段从禹门口至潼关,流经汾渭地堑,河长132.75 千米,河谷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心滩汊流丰富,主流摆动频繁,属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因此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第三区间段从潼关至三门峡大坝,为三门峡库区,全长116 千米;第四区间段从三门峡大坝至垣曲碾盘沟,流经中条山与崤山晋豫大峡谷,全长90 千米。

(一)山西黄河流域自然资源情况

山西黄河流域拥有种类多样的自然资源,但类型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布不平衡。山西省水少山多,水体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温泉、湿地等形式。此外,流域内还拥有多种品种独特的自然植物资源,包括丰裕的野生药用植物和果类、小杂粮等。

水体资源情况。山西位于海河流域和入黄支流的上游,河流众多,计有大小河流300 多条。其中发源于山西山地在本省流程超出65公里以上的河流接近百条,但河流多呈辐射状向四周发散,流出省境,分别汇入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故山西早有中国北方水塔之称。流域面积较大的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等向西向南汇入黄河水系,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一路向东汇入海河水系。黄河流域内有一级功能区105 个、二级功能区68 个。一级功能区划分为主要干支流源头水保护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区、缓冲区等三类,其中有源头水保护区35 个、缓冲区19 个,占三大功能区的一半,北部多以保护为主,而开发利用区则集中于流域区间中南部即太原-晋中、运城-临汾地区。二级功能区分渔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工农业用水区、污控区等类别。其中单一农业用水区27 个、农渔业或饮用水农业用水混用区域4 个、景观娱乐用水区2 个。农用、工农业混用各占近一半。农业用水多集中于南段运城一线、北中段部分地区,后者以原贫困县居多。工农业用水混合区是水体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山西曾经是一个湖泊众多的省份,在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等多种类型中,山西有高山湖泊如宁武天池群落,有人工湖如晋阳湖,有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的运城盐湖等。近年来,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山西生态恢复向好,湿地资源增多。包括河流型湿地、湖泊型湿地、沼泽或沼泽化草甸等,有湿地类自然保护区1 个、湿地公园39 个,涉及吕梁、运城等8 个地市33 个县(市、区),包括国家湿地公园12 处、省湿地公园27 处,总面积10.8 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71.45%。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黄河流域,部分湿地公园处于规划建设中。

林草等资源情况。山西位于黄土高原,黄河流经区域多为黄土高原沟壑区,一路裹带沉积泥沙,水土流失严重,受此特殊地理地势影响,缺林少绿,森林植被资源并不丰富。近年来,以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保护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通道沿线绿化区为重点,加强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共完成46 个保护区建设。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 个,省级保护区38 个,垣曲湿地公园等部分保护区正在建设中。同时,持续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持续推进荒山绿化、矿山环境修复增绿,年均增绿400 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3.18‰,沁源县等部分县市达50‰以上,涌现出一批康养特色小镇、呼吸睡眠小镇、一批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传统古村落。

山西是中药资源大省,也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北药”之称。作为非煤绿色产业之一,着力“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打造和康养产业发展,全省布局并初步建设黄河流域太行、太岳、恒山、晋南边山丘陵等四大药材生产基地。新近统计表明,全省计有中药材1788 种,其中黄芪、连翘、党参、远志、柴胡、山药、地黄等7 个品种品质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连翘茶、路丁茶等多见于中国古代医典,药疗保健茶开发前景广阔。

黄河流域是山西传统农耕区,谷物稷麦及小杂粮种植广泛。甚而,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发展历史上,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杂粮曾经是山西的主要农作物,涵括谷类、豆类、莜麦、高粱、胡麻、糜黍和薯类等多种类型。

(二)山西黄河流域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山西省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资源禀赋优渥。既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遍布全省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各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和开发前景广阔的旅游资源。

山西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3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 处,中国传统村落550 处。目前,全省有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 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壁画24000 平方米、古代彩塑12799 尊,直接奠定了山西在中华远古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均在山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金之前地面古建筑占全国75%以上,且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的运城、临汾、忻州等地,故而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据初步统计,山西黄河沿岸古渡口42 处、古村落和古民居60 余处。最近结束的石窟寺专项调查确定,全省计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481 处,其中石窟寺278 处、摩崖造像203 处。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30 项、保护单位181 个,位列全国第三;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03 项、保护单位723 个。涵盖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大类别。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山西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根据地腹心和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也是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战略支撑地。这里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全省已有7 市54 县(市)列入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名单。现存不同时期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等约3400 多处。产生了《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孕育了《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西铸就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右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以省级精神文化标识为核心、以市级精神文化标识为扩展、以县乡精神文化标识为基础的层级完备的精神文化标识体系正在构建。

山西表里山河、旅游资源富集。山西黄河流域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有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闻名古今的壶口瀑布、鹳雀楼等。在黄河支流汾河、涑水河和沁河流域,有号称“最早中国”的陶寺遗址,史前人类遗址西侯度、丁村等,以及运城盐湖、解州关帝庙、永济黄河铁牛、洪洞大槐树、晋城古堡群及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众多、晋商大院和传统古村落等。目前,黄河流域共有A 级景区193 家,其中5A 级景区7 家,4A 级景区88 家,3A 级景区82 家。黄河沿线4 市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地约有140 多处,已开发旅游区(点)仅50 余处。其中4A 级景区12 家,3A 级景区6 家。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文化旅游业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可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发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论在山西的具体实践,对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推动转型发展蹚新路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引导“三生空间”科学配置和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的系统性保护修复,探索产业转型、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等路径,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整个区域生态资产增值、社会福祉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是有利于推进高水平崛起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转换,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发展生态友好型文化产业、康养业、旅游业,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倒逼并引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有利于深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生态地区往往与贫困地区重叠。黄河流域原贫困地区虽已脱贫摘帽,但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约束突出。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转换,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是促进此类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资产和乡村闲置资产增值的必要选择。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四是有利于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态友好型文化产业、旅游业能够推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将有助于尊重自然地理地带性,进一步发挥土壤、植被等碳库的碳汇作用,统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建设,引领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实现2060 年“碳中和”目标,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之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山西方案。

五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转换,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为民造福、建设高品质宜居地的内在要求。将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推动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优,积极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保护和提升生态资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

六是有利于文旅农林体康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开发观光休闲游、探险游、科普游等旅游新项目;大力发展森林和田园风光康养、禅修康养、运动康养新业态,以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体育、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产业业态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山西叹五更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