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在基层文化馆服务模式中的应用及推广

2021-04-06 19:35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馆互联网+群众

梅 香

(东台市文化馆,江苏 东台224200)

一、前言

文化馆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必不可少的服务阵地,其公共服务模式将影响文化惠民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让文化馆原有的公共服务阵地上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文化服务职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人们广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把小众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大众,这是作为一名文化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变化既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思维层面。

二、利用网络“顺势而为”,在文化馆门户网站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基层大众

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馆功能优化和提升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数字化文化馆的推行。在继续保留文化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的前提下,统筹兼顾网络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也已经是文化馆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题中之义”。网上文化馆是文化馆的门户网站,利用互联网开拓文化馆服务的新窗口,成为现代文化馆的新形象,利用网络平台,广大群众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视听盛宴,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提升文化服务水准,增强文化服务效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示范。通过门户网站,不仅拓宽了服务渠道,让一些特殊群体共享网络惠民的文化资源。

三、借助互联网+“乘胜追击”,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拓宽传统文化服务渠道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给我们诸多的冲击,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管理目标和服务理念,放弃守旧思想,不断提升,与时俱进,大胆接受新的挑战。文化馆阵地服务工作尤其要利用好这一大好的时机。微信公众平台和视频号,简称公众号,让基层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方向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推广应用,是继门户网站后的又一信息科技的应用。基层文化馆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除了传统的对外宣传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及时发布相关文化活动,让群众第一时间方便快捷地获取活动信息,是当前包括传统服务模式在内的许多宣传途径的重要选择之一。

通过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推广,我们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各类精华传递给原有服务模式的受益群体,还可以吸引更多领域的文化兴趣爱好者,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锦上添花。另外,我们可以建立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信群,比如书画群,舞蹈群,戏剧票友群,声乐群等,通过微信群的语音、视频等功能进行远程服务辅导培训,可以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文化馆的在线服务。

四、统筹兼顾互联网+服务模式与传统服务模式“精益求精”,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提供更大更广的舞台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基层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既要在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下正常开放和运行,又要与时俱进地接纳新时代下互联网+模式的更新换代。两者不是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传统服务模式要坚守岗位,互联网+服务模式要画龙点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事业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发展,使传统文化事业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必然离不开网络科技的支持。

在新形势下,对外,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内,人民的精神需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文旅融合以来,文化的传统发展和旅游的新兴蓬勃,如果说自娱自乐解决的是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那么文旅融合后的创新创意就是解决群众的小康问题。工作的理念、方法、形式等都必须与时俱进,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无疑给文化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科技的发达带来网络便捷,群文工作者一定要利用文化馆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适时做好普及和宣传工作。

五、“互联网+”下基层文化馆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多方面因素,新世纪以来,科技信息迅猛发展,互联网+大背景给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层文化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效率停滞不前

近年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一些基层文化馆,由于历史条件和自身观念的束缚,其服务理念和服务效率的步伐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因循守旧,不少文化馆仍沿用原有的文化服务体制和服务设施,缺乏自我更新自我宣传的意识。

二是墨守成规,不少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服务理念仍滞留于当下,满足于现状,缺乏革新意识。三是抱残守缺,部分基层文化馆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空间上缺少大局意识,目光短浅。

凡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如果文化馆一直保持自身原有的文化服务模式和内容不变,必然不能够吸引广大群众长期参加的,因而也不会起到原本服务群众的作用。

(二)基层文化馆队伍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薄弱

互联网+模式下传统文化服务模式的建设所需人才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而基层文化馆现有的人员构成单一,再加上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年龄、专业、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与互联网+模式下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相脱节。从文化馆专业人员的构成看,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人才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现在的局促性集中表现在:

一是现有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娴熟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群众文化。

二是精通于互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储备不足,有劲使不出。

三是其他社会原因等。这必然导致基层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受限。

(三)基层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发展不同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内容,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很显然,基层文化馆在这场变革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导致基层文化经济投入力度不够,人才资源吸引不够,地方特色挖掘不够等等诸多因素,所以基层文化馆真正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实效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

六、互联网+下基层文化馆在服务传统文化活动中作用的对策探讨

(一)在现有硬件设施条件下借助互联网+“软硬兼施”

群文工作者必须认清互联网+模式带给传统文化服务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传统文化服务的各个领域与新科技带来的变革不断融合,不断推陈出新,由此带来服务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胆引进新科技的成果,让服务形式多样化,科技化,社会化。不断地从新科技中吸取新的文化元素,来扩充自己的服务内容,拓宽自己和群众的视野,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文化馆的发展状况,不断开发出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设施,以此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将文化馆打造成本地的品牌名片,并以此来不断扩大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工作中,诸如包括如东台文化馆等兄弟单位在内的基层文化馆,定期输送骨干馆员外出学习借鉴优秀经验。

(二)努力提升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多面手”

一方面,文化馆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每年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专家来馆授课,让先进的科技融合传统的文化,让群众文化的阵地汲取源源不断的“活水”。另一方面,选送部分业务骨干脱产学习,让“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深入人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只有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储备上下功夫,才能站在跟高的层次引领当地的群众文化主流发展方向,切实从源头上保证“软实力”。互联网+的新形势下,群文工作者都应该以此为契机,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及时准确接受现代科技信息的能力。

基层文化馆领导干部,作为掌舵人,首先要具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根据我当对文化工作的要求,适时转变工作思路,“传统+科技”,“理论化+数字化”齐头并进,把握好核心的文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借力互联网+的大背景促进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

大数据的时代,网络资源铺天盖地,但也鱼龙混杂。基层文化馆要想站稳脚跟,做好文化窗口的宣传排头兵,首要一点就是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求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传统宣传阵地不可丢,网络宣传阵地亦不可少。官方网站、微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除了宣传文化特色和文化理念之外,也要借助这些平台搜集整理群众的文化诉求,边学边做,边想边改,只有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中才能扬长避短。如每年春节,我们均配合市委市政府组织大型民间游行踩街。还有根据群众的需求举办送戏下乡、送文化进军营、敬老院等特殊群体,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另外,定期聘请一些省内外专家对各类剧种的爱好者授课,或者收集一些专家授课的视频、音频资料供,方便群众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通过网络发布一些珍贵的视频影像或关于优秀文化作品的赏析等,吸引群众关注文化馆的动态,潜移默化的扩大文化馆的影响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新一轮的信息大潮已然来临,处在新时期下的基层文化馆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和考验,但我们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年代,基层文化馆一定要抓住机遇,才能实现华丽蜕变。

猜你喜欢
文化馆互联网+群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