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学科渗透策略

2021-04-06 14:23崔萌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小学生

崔萌

[摘 要] 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学科渗透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方法,对此,本文提出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进行学科渗透策略,重点阐释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的必要性,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学科渗透策略,以此促进小學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科渗透;培养目的

小学教学过程不单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有着复杂的心理健康影响因子。学科教学一向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工作,也是小学教育中最具关键性因素的活动内容,它不单是向小学生传授书本内容、推动学生发展能力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的发展历程,有着繁杂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首先,小学教师在上课时,并不能只解决课堂上遇到的书本难题,小学教师需要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学识、感情以及性格特点等关联在一起,用一种较为清晰的手段展现在小学生眼前。

一、充分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社会类学科项目中包含语文、政治、历史、健康教育等学科,授学内容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较为复杂的心理健康影响内容。课本是由一章章生动形象、具体的文章构成,选择的文章反映出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之美,为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为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参照物。在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中,除了进行课文授课以外,还需要将作文写作列入小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势必造成学生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自主获取知识,这是目前小学教育的一大问题。学生不会主动地去学习,这是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对学习严重缺乏信心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也成为阻碍学生性格塑造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践行的关键原因。

可以让学生写周末日记,指导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将情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小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消极心理,逐渐改善学生的本我人格,进而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或图画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善恶、美丑、真假、对错等品德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教学生写作文,更是在教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弘扬真善美以及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各种困难、烦恼,将小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荣耀、高兴等情绪表达出来,抒发真情实意,并借此调节不良情绪,促进性格良好地发展。

二、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被认为是教学工作的客观承担者,是没有“自我权利”存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是不得不服从老师的意志。实地考察得知,学生在学校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都和其背负的学习压力太重有关。学习焦虑、考前紧张、身心俱疲以及丧失学习兴趣成为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书本知识,获取了较好的应试能力,可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性格塑造以及心理品质的培养却产生严重的伤害。学生很少会有单独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兴趣爱好,去了解想要知道的知识,进而单独发现并解决难题。真实情况是学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来自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各种压力、束缚甚至于逐渐变得消极,失去活力,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所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渗透,第一步在理念上要建立“学生才是校园学习的主人翁”的客观认识,促进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去扩展发展的成长空间,进而在其情感世界中形成一种奔放、自由、坚强的品质。如此一来,小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认知度以及创新精神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其性格会得到极好地良性塑造。小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学教师指引、调节、推动其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发展制度。它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有效性。如,有学校利用与邻近香港有利的地理位置,时常与香港小学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双方互派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小学生转换到不同学校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热情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两地学校会建立一种帮助关系,形成长久合作机制,经常性地举办两地交流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小学课本教材的相关教育内容,在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下,学生会自主产生自爱、自信、自立、创新等积极乐观的感性体验,在情感体验、毅力锻炼、品德塑造上优越发展,进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追求,学校和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重点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教学,激发对学习的无限热忱;第二,需要完整叙述课本知识脉络的发展线索,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第三,有关问题提问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第四,需要学校和教师定期组织各种知识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潜力;最后,需要借助反馈原理,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

三、及时解决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归因理论及其有关教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可以将之归纳为诸多因素影响下发生的行为,在各项影响因素中,天赋与用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以将二者割裂。如果将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归因于是否用功,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将精力投入未来的学习中,进而有效改变学生在学校学习发展的境遇;然而,如果将学生成绩下滑归因于天赋不行,就会导致学生极易心生绝望,放弃用功,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对学习的无力感,变得冷漠、自私、绝望,进而导致成绩一路下滑,彻底放弃学习。所以,小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需要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情感取向。“习惯性学习无力”是学界普遍认为的一种学生在学习尝试失败后出现的绝望感,具体表现为:丧失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缺失或者缺乏学习想象力、情感缺失严重。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导致心生消极情绪而形成“习惯性学习无力感”,表现为自尊心严重下滑,有强烈挫折感,学习极其被动,不想主动对学习进行努力尝试。一般来说,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认为学习力较低,同时还被其他同学瞧不起的学生普遍具备“习惯性学习无力感”的症状。对于这种学生,教师要利用激励、指引的方式去辅助他们进行积极地学习,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和关心。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能让学生的心情得到美化,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到有效锻炼。所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关爱我家”的建校方针,积极营造一种温馨、美好、具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加快校园的绿植建设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学校运动会、艺术节、辩论赛、兴趣小组等,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充分张扬风采。通过在校园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另外,学校还努力建构一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肃正校园风气、班风、考风,让老师和学生可以在温馨宜人、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渗透策略进行分析,依托充分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品质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借此实现本文研究目标。虽然目前而言,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总的发展势头还是令人高兴的。随着对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精神的严格落实,相信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将会持续深化,其发展水平也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蕾蕾,张献.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成绩评估建模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7(7):158-161.

[2]李凤真,朱忠琴.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5):358-363.

[3]乔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0):5-8.

[4]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7(3):144-14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小学生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