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21-04-06 14:23夏中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年级古诗词有效性

夏中金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小学古诗词教学为例,从自主预习、查阅背景、反复诵读、翻写比较、读写综合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展开探索,以探寻古诗词教学提升学习力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从根本上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古诗词;高年级;有效性

在中国诗歌长河中,古诗词无疑是其中最靓丽动人、最激荡心弦的部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古诗词,其篇幅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以往,以教师“讲读”为主,让学生听授,做笔记。把古诗词学习片面化、机械化地变为“耳听、口诵、手默写”的消极被动吸收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漠视对诗韵诵读感受的展示交流,疏忽对诗文内容的比较评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显然,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不能陷入“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的简单化模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背景,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反复诵读,翻写比较和鉴赏评价,设计读写综合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理解力和学习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主预习,探明语意

学习新课前,教师都会布置预习任务,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课后的生字组词,等等。这样的预习要求的确适用于每一课,但每一单元的体裁不同,每一课的作者、内容有异,教师不能将学生的预习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古诗词其写作年代久远,皆为因时因事因境有感而发,虽篇幅短小,但语言精练,意蕴深厚。因此,教师应根据古诗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预习。

如《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是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据此,安排学生自主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诗歌,通过查字典、词典或以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重要词语“不值、怜、屐齿、扣”等的字音、词义,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并写下来。想一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预习时,教师要在生字读音、文本朗读、文学常识材料的搜集、古诗内容的理解等方面进行指引、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按照要求查字典,查资料,扫除障碍,了解大意。有了预习,学生初步探明了诗意,就能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二、查阅背景,体会情由

小学语文课本里对李白、杜甫的古诗编选较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古诗学习的要求是: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何体味作者的情感呢?那就要了解李白、杜甫是怎样的人,一生的境遇,所处的年代,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这些诗歌。这些有关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资料搜集,对了解诗歌的主旨,领悟、体味诗歌情感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如杜甫,他所处的年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亲历了安史之乱,深刻体验社会动乱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和国家破碎、社会治乱、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忧国忧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传达了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喜”,甚而喜极而泣,令诗人“喜欲狂”。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这则需要引导学生查阅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南一带。杜甫无时不期望能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他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归故里的愿望可能实现,从而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情感不是无由发”。因此,引导学生查阅古诗写作背景,是弄通古诗词表达情感的必由之路。

三、反复诵读,感受意蕴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质优美的古诗,值得学生诵读、品味、感悟。吟咏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古诗教学更加离不开诵读。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音韵,或抑扬顿挫、或张弛有度的语调,通过讲解是体味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亲身体验,真切地感悟、体会得到。学生会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古人用词的精妙,察觉诗词意境的高远开阔,从而领略诗词悠远美妙的意境。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采用名家范读的方式训练诵读。

如《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透露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在弄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整首词诵读时应舒缓、平稳,读出画面,读出诗韵,感受词人的怡然自得。诵读时,学生对古诗词轻重缓急的处理不要求统一,重在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四、翻写比较,评品格调

古诗词的语言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习古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翻译上,应引导学生对内容展开想象,让学生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认识诗词和客观事物的能力。

如在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想象老夫妇的语言,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的动作。以想象古诗词描绘内容,感受田园生活的淡雅乐趣。在《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五首》中,有一首清朝高鼎所写的《村居》。比较这两首同名的诗和词,学生很容易发现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在内容上这两首都写到了儿童。这里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儿童这一角色?”经过对比探究,就能体会到,诗词作者是借儿童来表达自己对无忧无虑平凡安定生活的向往,进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格调之妙。如《墨梅》一诗,王冕借墨梅为喻,寄予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不少,有王安石的《梅花》、卢梅坡的《雪梅》、张谓的《早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让学生借助联想,诵读比较,展开对同类型诗词的分析比较研究,实行翻译、改写,着重异中求同,同中寻异。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作者笔下梅花的特点,从而经过归纳、概括得出,梅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

五、读写结合,展开活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关注学生是否能背诵理解古诗词,但是却忽略了促使学生感受文化底蕴、提升读写综合能力。由于古诗词朗朗上口,充满韵味,所以很多学生都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游戏活动的兴趣,组织他们展开丰富多彩的读写综合活动,促使学生综合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在学习《十五夜望月》时,教师就可以组织读写结合的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赏读古诗,说说作品展现了怎样的场景,让学生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情感。学生提出这首诗歌展现了宁静、寂寥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引发学生想象:“大家是否记得过中秋的场景呢?在你的心中,中秋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如果要你创作同主题的作品,你会如何写呢?”教师设计了难度不同的写作课题,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创作同主题诗歌,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创作相关的记叙文。教师鼓励学生尽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有学生认为古人写中秋节时大多都会写思念之情,但是对于自己来说,中秋节就是一个阖家团圆的开心日子,所以自己不会写思念之情,也不会流露忧伤的情怀,而是会写出欢乐的气氛。教师肯定了学生独特的想法,并指导他思考如何才能将赏月和个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该学生写了中秋节和家人吃月饼,突然停电,家人难得在一起赏月,过了一个特殊的节日。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他们能更好地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难度不同、角度不同的读写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能挑选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创作。在此活动中,学生的读写水平有所提高,这也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课外拓展阅读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语文教师重視古诗词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组织儿童自学钻研,相信就能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切实提高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红华.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思考[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9).

[2]哈薇.青海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坚实的脚步、灵动的解读[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高年级古诗词有效性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