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与用药规律

2021-04-08 03:02邱世凤富晓旭谢春光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花气血穴位

邱世凤,高 娟,富晓旭,谢春光*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1;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8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1],与糖尿病足的发病密切相关,其神经功能损伤主要涉及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多表现为四肢末梢感觉异常、对称性麻木、疼痛,其中下肢的发病率高于上肢,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溃疡,终致截肢[2],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DPN的病变机制暂未有明确定论,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控制血糖为基础,并采用抗氧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止痛等方法对症治疗[3]。现代医学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因本病具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使用西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患者重视[4-5]。穴位贴敷作为祖国医学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同时药物被穴位吸收,药物和穴位两者作用相融合,是方药学与针灸学结合的产物,临床应用广泛[6]。笔者通过检索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归纳其取穴及用药规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库,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痹证、消渴病痹证和穴位贴敷、天灸、三伏贴、三九贴、伏九贴为检索词,将上述关键词按照逻辑检索式进行专业检索。

1.2 纳入标准

为已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研究对象为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患者,年龄、性别及种族无限制;治疗方法以规范的穴位贴敷为主,要求有明确的取穴处方,可合并其他中、西医疗法;疗效评定标准为国内或国际公认疗效评定标准。

1.3 排除标准

个案报道;综述类文献;研究数据雷同或重复发表(只选1篇);无具体穴位及明确药物;穴位贴敷仅为辅助治疗手段,无法验证其疗效的文献。

1.4 纳入及质量评价

由各研究人员独立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等,按照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本研究所需的文献。

1.5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①数据标准化:标准文献信息,包括作者、年份、穴位及药物名称。穴位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同一味中药采用不同名称,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规范,如全虫、全蝎等统称全蝎,元胡、延胡、延胡索等统称延胡索;②数据库建立:将数据按标准进行规范后,录入Excel表中,对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③数据统计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将出现频率位列前10的腧穴及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作为唯一变量,统计穴位及药物使用频次,选用样本聚类对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

1.6 文献纳入情况

在所选择的3个中文数据库初筛获得文献276篇,排除重复文献58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进一步阅读摘要及内容后,纳入文献47篇,共43个穴位和79味中药。

2 结果

2.1 穴位频次分析

见表1。纳入的47篇文献中,共使用43个穴位。其中,使用频数排名前10的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脾俞、肾俞、阳陵泉、血海、肺俞、曲池、太溪。其中4个频数10次以上的穴位,分别是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脾俞,累计频次为115,占总频次的52.5%,提示穴位应用相对集中。

2.2 药物频次分析

见表2。纳入的47篇文献中,共使用79个药物。其中,13个使用频数10次以上的药物,分别是红花、桂枝、黄芪、川芎、当归、细辛、丹参、牛膝、冰片、赤芍、鸡血藤、肉桂、延胡索,累计频次为209,占总频次的54.9%。

2.3 分层聚类分析结果

见图1、图2。将表1、表2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和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所有穴位被聚成两大类,第一类为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第二类为脾俞、肾俞、阳陵泉、血海、肺俞、曲池、太溪。所有药物被聚成三大类,第一类为红花;第二类为细辛、牛膝、丹参、黄芪、川芎、桂枝、当归;第三类为冰片、赤芍、鸡血藤、肉桂、延胡索。

表1 应用频次排名前10的穴位

表2 应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

图1 穴位贴敷治疗DPN的选穴聚类分析

图2 穴位贴敷治疗DPN的用药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穴位贴敷与DPN

DPN属于中医学“消渴”“痹证”范畴,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瘀血凝滞脉络从而导致肢体疼痛发凉、麻木不仁、肌肤甲错[7]。本病病理基础为消渴日久,气血不和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津液停而为痰,血液滞而成瘀,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二者贯穿本病发展的始终。临床治疗多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穴位贴敷具有简、验、效、廉的优势,在治疗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痛经、糖尿病性便秘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8-1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患者也越来越认可,其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较少,毒副作用较小[12]。

3.2 选穴及配穴规律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频率较多的俞穴为下肢腧穴及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足三里穴,其与涌泉穴、三阴交穴聚为第一大类。DPN多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久病耗伤正气,易伤脾胃。《王旭高医案》中有“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的记载。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功效。《灵枢·五邪》云:“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皆调于三里。”[13]《素问·痿论》亦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丰沛,受纳腐熟水谷功能调畅则气血生化有源,阳气阴血皆得滋养,气血运行有力,脏腑功能调畅,四肢肌肉濡养,消除或缓解四肢疼痛麻木之感。三阴交穴为脾、肝、肾三经交会穴,集阴脉气血于一身,既可益气健脾,又可养肝补肾。并且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调和肝脾肾三脏气血,使经络之气运行通畅,从而缓解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针灸甲乙经》云:“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与三阴交穴可调节DPN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对受损的周围神经有一定修复作用,并兴奋迷走神经,改善胰岛β细胞部分相关受体,使血糖水平降低[14]。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其使用频次仅次于足三里穴。涌泉穴为人体穴位最低点,意为肾经经气由此如泉水般外涌,涌泉穴有散热生气之效,可激发肾气温煦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疏通全身上下阳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刺激涌泉穴可增强患处末梢神经的敏感性,使局部血液循环畅通[15]。

通过此次研究还可得出临床使用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三穴也较多,这正好契合消渴发病主要责之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脏腑之气通过膀胱经的循行,最后输注于背部的各个腧穴,刺激背俞穴不仅能调理脏腑气血以治疗本脏疾病,还能治疗与该脏相表里脏腑的病变,使五脏六腑功能调达,阳气振奋[16]。

3.3 用药及配伍规律

用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且药性多辛味温,意在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红花使用频次最高,红花具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在DPN的发病过程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在处方遣药时,宜酌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取其以通为补、以通为助之义[17]。现代有研究显示,DPN患者以瘀血阻络证为主[18],正如《素问·举痛论》云:“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亦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重用活血化瘀之品,促瘀滞消散,血液运行,助血脉畅通,改善微循环。且红花味辛,辛能散能行,性温,通利血脉。现代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即红花提取物,其中含有的红花A、B与氧化物,具有通络镇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药理学研究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具有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功效,可扩张患者下肢血管,减少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19]。

第二类药物大都具有益气补血、活血行血之功。如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20]。当归补血活血,有“血家百病此药通”之称,当归辛甘温补益气血兼以助气血行散,使气血皆有所归。牛膝可逐瘀通经、强筋骨补肝肾,《神农本草经》云:“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气。”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生血、托毒生肌敛疮等功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生相成,气的生成运化推动血液生成输布,除此之外黄芪降糖、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也十分显著[21]。桂枝辛温,温通经脉,可助血脉通利,血行流畅,且与黄芪合用可益气温阳、和血通经。冰片辛苦微寒,功擅清热止痛、防腐生肌,《医林纂要》言:“冰片……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除此之外,第三类药物中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止痛,赤芍散瘀止痛,肉桂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皆可促血行而散瘀滞,消除病因及病理产物,使血脉通利,肢体濡养,症状得缓。

4 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穴位贴敷选穴以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及背俞穴为主,能补益气血,通调肺胃肾三脏及全身之阳气,促进血运;用药则重用活血化瘀药,强调辛散祛瘀通络。然而,笔者也意识到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关注并研究解决,如临床辨证诊治规范尚不完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还较少,临床对穴位贴敷的操作缺乏统一规范。因此,仍需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DPN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红花气血穴位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红花榜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搓手”可充盈气血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