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鲜明的设计语言追寻先辈的足迹
——民族歌剧《与妻书》的舞美设计赏析

2021-04-08 04:44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林觉民设计者歌剧

陈 阳

(福建省歌舞剧院,福建 福州350001)

一、引言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民族歌剧《与妻书》舞美设计整体情况

让福建人引以为傲的革命志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因一篇让后人感怀至深的《与妻书》激起了几代人的家国情怀。由福建倾力打造一部融合革命壮烈与爱恋缱绻的歌剧,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因素。民族歌剧《与妻书》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原创作品。该剧总导演邓一江、编剧周长赋、作曲章绍同、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宋史强。于2018年12月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期间在福建大剧院首演并荣获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暨第四届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一等奖等重要奖项。阔别整整两年后,经主创团队悉心打磨,该剧于2020年12月再度在福建大剧院上演,受到了专家与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全剧由《序》、一幕《写书》、二幕《护书》、三幕《叹书》、四幕《传书》、《尾声》组成。结构紧凑、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本剧的舞美设计高广健先生通过前期大量的案头工作,运用丰富的舞美设计手段,独具匠心地将革命志士林觉民为代表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情怀及其与爱妻陈意映为国家舍小家的绵绵相思之情用家书的形式酣畅淋漓的呈现在歌剧舞台,磅礴而不失委婉。本文以这一个性鲜明的舞美设计(修改版)谈谈我参与此剧舞美工作的体会。

设计者理想的舞美设计需要精准的技术支撑保障,技术的进步给舞美设计带来实惠和创造力。

设计者理想的视觉呈现在剧目的案头设计工作完成后,需要考虑大量布景迁换,是否合理可行,吊杆的承重问题,机械运作的噪音问题等。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协调多方关系的把控能力和克服种种困难的坚韧毅力。

三、民族歌剧《与妻书》舞美设计组成

《与妻书》的开场序:大幕徐徐拉开,凄凄雨夜,广州起义的众志士似雕塑般高低错落或立或蹲在一块长约12m,宽约8m,边翼厚度0.24m的平台,平台前沿落在舞台面,后沿搭在一组高度为1M后区通台上,形成角度约10°的斜面。平台自重约2t。由固定在TRUSS架上的四组电动提升机(电葫芦)起重定位,TRUSS架总高约13M,横向跨度约17.5m,纵向跨度约9.1m,横跨在舞台中区。每组电动提升机最大可提升约2t的重量,加上台上十几位演员,而演员又是活动的,需要演唱表演与走位调度,可想而知一旦出现计算失误,舞台上的人员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设计者需要考虑大量舞台设备的技术问题,根据歌剧的特点在音乐中迁换场景。此幕平台的作用是阵地、战壕、是杀敌的战场。

《与妻书》的一幕是《写书》,表现的是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在狱中用妻子临行前相赠的那方手帕含泪写下家书以及回忆与妻子在坊巷中共度的美好时光。此幕的平台需表现两个场景:狱中与坊巷。在灯光的暗场中电动提升机已将平台悄然提升至上场门约1.5m,下场门约4m的高度,倾斜度约为15°。通过下场门灯光侧光的投射形成一种极其压抑阴森的狱室场景,从观众席的角度看也许觉得没有什么危险,其实作为舞美从业者还是捏了一把汗,毕竟这一重达两吨的大家伙悬在头顶。由于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已经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对此已了然于胸,当灯光暗场时,平台通过数控指令平顺而准确的回到《序》中舞台原有位置,切换场景的时间是根据导演要求以秒为单位来计算。只不过此时舞台后区已是福州三坊七巷马鞍墙的造型,其妻意映从舞台后区缓缓走来,通过时空转换的手段营造出林觉民与其妻在坊巷中隔空相见互诉衷肠以及为理想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在一幕的尾声,场景又恢复到监狱场景,电动提升机再度通过程序指令将平台准确无误的还原至原来高度和角度,迁换时间和乐队演奏保持高度契合,两个场景三次迁换,精确计算、精准操作、一丝不苟的执行、有力的协调等多方把控能力使得设计者的视觉设计得以完美呈现。

二幕《护书》和三幕《叹书》的表演均是在室内空间完成,二幕表现的地点是公堂之上,三幕表现的地点是总督府。此两幕的平台已悄然提升到前沿离地面约6m,后沿离地面约4m的高度,前高后低,作为室内空间的顶棚使用,象征着封建统治阶级对于革命者及劳苦大众的统治与压迫。观众看到的是平台的另一面,由大小一致的50个1m×1.4m的方格组成,设计者将平台的一面设计为平面的,另一面又是栅格状的,除了可以减轻平台自身的重量外,在本剧中又可作为影像投影使用,别具一格,增加了本剧的可看性。

内容与形式的多元交融。“背叛才能创新”艺术创意是舞美的生命之源。无论什么样的舞美设计都是为剧目服务。

四幕《传书》大幕拉开伊始,平台重新回到地面,已被灯光染成了红色,背景影像由投射在后区的血淋淋的杀人告示象征着林觉民即将在此奔赴刑场。在后区通台上,设计者做了三片隐身的活动门,当剧情需要时,左右上下场门可推拉,中间一道可升降,便于导演调度及大大增加了演员的表演空间。随着音乐的转换,中间的一道活动门开合,三坊七巷的窗棂与风中摇曳着竹梢,暖黄色的光与舞台前区冷蓝色的调子形成强烈反差,隐喻着远在广州的林觉民与身在福州焦急等待消息的妻子肝肠寸断即将生死离别的悲壮场景,表现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国家的坚强意志与决心。随着剧情的深入,林觉民与妻在虚幻的空间相遇,此时的平台已缓缓升起约1m的高度,巨大的平面也一反之前的倾斜与不稳定感,就像一叶爱之舟,林觉民在向爱妻深情告白吟唱。在四幕的尾声,灯光与场景又回到刑场的环境,林觉民义无反顾的走向刑场,上演了一场感天动地刻骨铭心的旷世之爱。

《尾声》部分是本剧的高潮,一束冰冷的追光打在妻意映身上,深灰空旷的舞台、放大的家书显得无比悲凉。灯光渐亮,林觉民的英魂与妻意映穿梭在坊巷的油纸伞间共读家书,重温往日的记忆,仿佛英烈又回家了。随着林觉民与妻缓缓走向舞台后区通台,平台在群演身后悄然抬升,革命志士林觉民的影像展现在广大观众的眼前,同时由左右各两组由桁架搭建的宽度约4M、高度约9m的立体的幕墙也投射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影像,伴随着音乐像四面烈士墙写意而又不失壮烈,感动而又不落俗套。表现了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将这部融合了壮烈与爱恋缱绻的歌剧推向高潮。

四、民族歌剧《与妻书》的舞美设计效果

与两年前首演相比,新版本在剧本和音乐上作了一些调整和优化。原版剧中的“幕僚”一角,代之以新版的水师提督李准,修改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塑造了李准这位对林觉民及其革命思想行为有所同情的将军。这样,他与林觉民、总督以及总督夫人间就多了纠结,从而进一步丰富情节,加强了戏剧性,同时也让作品更厚重。而在音乐上,经过微调后的新版本,音乐线条更加优美,音乐形象更加立体。歌剧《与妻书》展现了林觉民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剧中音乐在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同时,融入福州闽剧、福建当地曲艺等元素,让歌剧更接地气。

本剧中,设计者将这一块总面积约90㎡的平台作为贯穿全剧的载体,通过改变平台的不同姿态与其他舞台布景相结合使之符合歌剧表演的需求。在演出过程中平台高度、角度的不同都极大的考验设计者的勇气和缜密,舞台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设计者将这一设计理念付诸实施的可能。剧情感天动地,舞美情感具有丰富的层次,为观众带来仪式感和史诗感,通过强烈的精神震撼,引导观众洞悉人性,准确地抵达精神觉醒和抗争的触点。

五、结语

从民族歌剧《苍原》到《与妻书》,跨越了20多年,当今的舞台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广健先生认为每做一次舞美设计都需要创新,单纯拷贝就会失去设计的价值。任何剧目都要运用但不依赖科技,要结合剧目本身特点,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不走入误区,才有更多文化内涵的延伸。设计师创新的天性在遇到舞台技术的局限时该如何面对与解决。这无疑考验着舞美设计师的综合把控能力、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也是我参与本次工作时得到的一些启迪。深入探究和赏析民族歌剧《与妻书》舞美设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用鲜明的设计语言追寻先辈的足迹,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

猜你喜欢
林觉民设计者歌剧
2020德国iF设计奖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走进歌剧厅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