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1-04-09 09:53范晓丹邱春生李海波
广州化工 2021年21期
关键词:城市污水专业课程育人

范晓丹,邱春生,李海波,王 震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天津 3000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1]。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国家层面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2-3]。新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新工程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课程思政”则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6],两者的根本任务都强调“立德树人”。因而,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课,《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包括城市污水回用的概况、城市污水回用的实用技术及工程案例,内容涉及污水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强调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它深度处理技术在城市污水回用中的应用等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的状况,初步掌握再生水(中水)各种处理技术,了解国内外的典型工程实例。该课程还承担着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长期以来,课程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上,专业课教学与思想理论课之间分化严重。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如何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发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使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家国情怀和传承中华文化。新工程教育背景下,这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1 目前《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1)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重视基本原理及回用技术的讲解。虽然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先导式、启发式及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获得工程意识和能力的成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

(2)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关联度较低。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是关于污水治理的客观理论与技术,价值取向不鲜明。主观上还是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在平时教学中,任课教师也会有意识布置一些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或互动环节,但常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分开进行,没有将两者有机结合。

(3)学生缺乏人文情怀。部分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找工作或考研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思想变得多元化而且复杂,在此背景下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思政”教改措施

新工程教育背景下,《城市污水回用技术》作为环境工程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城市污水再生与回用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初步研发和设计的能力。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课程思政”教改措施。

2.1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专业教师面临的挑战,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按照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理解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协作及互补关系,将“课程思政”的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融合,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新工科教育理念与“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育人目标,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信仰,拥有家国情怀和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课程的育人功能,让课程教学回归初衷。

2.2 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中城市污水再生与回用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很多,由于有前期水污染控制相关课程作为先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在此基础上可以挖掘思政元素。比如,以“城市污水回用为景观用水”为例,从世界性缺水引出“污水回用的先进技术”的主题,交代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研发背景,让学生理解城市污水回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再以介绍污水回用技术中混凝沉淀部分为例,可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技术变革讲解该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在混凝沉淀原理和工艺的讲解中包含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高效绿色混凝剂的研发”和“如何保证混凝沉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阐述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引发后续的讨论和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增强勇于承担国家重任的使命感。还可以穿插应用该技术的水处理企业的影像资料,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宣传企业的先进事迹,增加学生对当前水处理行业的感性认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意识、工程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还可以将课堂内容进一步外延至考研、就业及创业等话题,充分挖掘学习和研发混凝沉淀新技术过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最后,教师融合专业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内涵,对“混凝沉淀技术”的内容进一步解读,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赋予思政教育更多的实践意义。

2.3 持续改进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结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学习、典型事迹讲座、时事政治分析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职业价值的认同感,从而面对科学和社会问题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这里以小组讨论学习为例,以“生物法深度脱氮除磷技术中蕴含的人文元素”为课题,学生依据自身的理解和兴趣进行选题,自行分组。随后小组同学一起围绕所选题查阅文献、整理文献并加以有效分析,进行充分地讨论,而且教师和学生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研讨,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将人生理想信念融入知识的学习中。最后学生撰写一份报告,作为学习成果。

2.4 探索课程思政的考核模式

以前《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的课程考核方式通过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以实现对课程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评价。基于当前时代大变革的发展需求,将新工科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理念深度融合,探索新工程教育教学中课程育人目标达成效果的评价,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拟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写入教学大纲,基于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科学素养等确立育人目标。考核可以通过平时表现、大作业、问题讨论等方式,计入学生考核成绩,以考查课程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的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3 结 语

“课程思政”是新工程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专业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挖掘育人元素,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适当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虽然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高校专业教师更新理念,不断探索、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等,重新定位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教学必定回归初衷。

猜你喜欢
城市污水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研究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