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云录制”节目及未来发展探究
——以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为例

2021-04-10 16:34赵一鸣
电视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传统媒体受众

赵一鸣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1 “云录制”节目的新形态特点

“云录制”是一种颠覆以往传统综艺节目录制的新型制作方式。它运用互联网将身处全国各地的嘉宾画面汇聚在同一独立的虚拟传播空间中,经过后期剪辑后在电视栏目上播出。凭借简化的制作流程、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云录制”成为抗疫时期综艺节目的主要制作方式。一些老牌综艺节目因疫情原因也不得不转变其运作方式,如湖南卫视《歌手·当打之年》《声临其境第三季》《天天向上》、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第五季》、东方卫视《中国新相亲第三季》等。大量的“云录制”综艺节目带来了电视节目创意制作的革命,这一新的传播形式无疑是对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突破。疫情缓解、全国解封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早期“云录制”节目给与宅家观众的陪伴功能逐渐减弱。由于单一的节目内容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场面调度和舞美设计缺失很难展现出以往综艺节目大场面的仪式感与隆重感[1],因此各大综艺节目在疫情缓和后纷纷恢复传统的制作模式,“云录制”节目逐渐销声匿迹。在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牛起来》为代表的新型“云录制”节目在录制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下有了质的飞跃。“云录制”节目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录制设备和技术的融合可以打造综艺节目绚丽的舞美和逼真的视听效果,增强嘉宾、受众与节目的三方互动,给予受众沉浸式观赏体验,是对早期“云录制”节目技术和设备上的升级。

1.1 前沿科技与综艺节目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的进步发展促进了现代科技与电影技术的融合,使电影进入新的革命浪潮,迈入数字化影像时代。2020年,新冠疫情迫使电视综艺进行制作模式变革,2021年春晚上的新型“云录制”节目打开了现代科技与综艺节目融合的大门。后疫情时代,“云录制”节目的发展需要依托互联网发展,融入更多前沿科技手段,提升画面的视觉美感,增强节目的视听效果,满足受众娱乐需要和审美心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前沿技术与电视综艺的结合更加多元。从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来看,新型“云录制”节目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依靠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舞台华美的设计为“云录制”节目营造了逼真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和真实性。春晚节目《牛起来》中,导演采用AR+XR裸眼3D演播室技术,让远在香港的刘德华与北京演播室里的关晓彤、王一博进行互动。由于疫情原因,演员刘德华身在香港,无法来到北京演播室现场。导演录制近20个小时,利用XR技术为刘德华的表演建造了榫卯、礼盒、年年有“鱼”以及与关晓彤、王一博互动4个虚拟场景[2]。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刘德华在香港的“云录制”画面与北京演播室现场画面叠加,使虚拟物体和真实画面在同一空间或画面中并存。大摇臂的运用使两个画面自然过渡。整场节目极富科技感与空间美感,3位演员的同台表演也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虚拟影像可以为受众带来演播室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跨越了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了娱乐“无界”。

1.2 网络“无界”代替地域“有界”

疫情对于传统媒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后”疫情时代,在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但还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全国解封,全民复产复工,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仍需依照国家疫情防控标准,从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返回的人员应主动进行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因此地域问题仍是电视综艺录制的一大限制。根据国家隔离政策,主持人及嘉宾可能因隔离时间较长而无法同时到达录制现场,面对这一挑战,电视节目制作顺应时代变化发展,进行自身制作方式的改革,安排嘉宾进行异地录制,利用互联网将身处不同地区的嘉宾画面汇集到同一“云”空间中,经过后期制作后在电视媒体上播出。在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上,刘德华、周杰伦、安德烈·波切利和马特奥·波切利4位嘉宾因疫情防控政策无法来到录制现场,通过异地录制与虚拟影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表演,借助互联网打破“后”疫情时代地域限制。同时,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借助5G网络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激发传统媒体活力,以“云录制”方式增强了传统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其逐渐向新媒体优势靠拢。

2 中央电视台春晚“云录制”节目艺术特征

中央电视台春晚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在创意编排和技术制作方面都处于国内综艺节目的领先地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现使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式出现了创意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集百家之所长,汇集当下先进的视听技术及录制设备,在2021年牛年春晚为观众带来一场科技感与创意感并行的“云”视觉盛宴。

早在1988年春晚,中央电视台在成都、广东和哈尔滨三地设立三个分会场,通过插播节目的方式将三地的新春祝福传送至北京主会场,形成了早期“云”制作的雏形。但由于制作技术的限制,这种“云”制作方式并没有在综艺节目中广泛运用。分会场模式对受众进行单向信息传播,观众被动接受信息,台上台下界限明显,无法与分会场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交流互动,这是传统媒体的弊端所在。

2021年牛年春晚,受疫情影响,身在香港的刘德华、身在台湾的周杰伦和身在意大利的安德烈·波切利、马特奥·波切利4位嘉宾无法到达春晚录制现场,只能通过“云录制”的方式为观众带来表演。同时,春晚节目组采用云视频技术手段,邀请很多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参与,加强了嘉宾与观众的互动。“云”互动的出现降低了观众与节目互动的门槛,架起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兼顾了疫情期间观众人身安全及其在节目中的作用,保证了节目过程的完整性。后疫情时代,新型“云录制”节目在解决地域限制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加多元化的节目创意点,加强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介互动性差的不足。“云录制”节目将身处各地的嘉宾观众通过网络汇聚在同一相对独立的虚拟公共传播空间,形成了嘉宾与嘉宾的互动、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使三方互动没有界限,满足了综艺节目“娱乐”需求。

3 “云录制”节目未来发展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出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融合。2020年,新冠肺炎的出现使“云录制”节目临危受命,解决了疫情期间综艺节目库存不足、无法录制的问题。2021年春晚,新型“云录制”节目的出现加速了科技与综艺节目的融合。“云录制”制作模式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但其先进的技术处理手段及低成本制作方式无疑为5G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未来,“云录制”节目还需进行积极的自我改革,以适应广大受众的需求。

3.1 5G技术助力“云录制”节目多元化发展

5G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云录制”节目发展的前提。它为节目录制及后期制作提供保障。与过去4G相比,5G解决了网速较慢、延时较高等问题。

融媒体时代,5G技术促使“云录制”节目在制作、输出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采用8K超高清直播,并将超高清电视信号传输至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在公共场所的8K超高清大屏上同步播出[3]。这意味着需要5G提供更快的信息传输速度和强大的网络稳定性,保证中央电视台春晚直播零卡顿、零延时。同时“云录制”节目要求多路视频汇集在同一“云”空间,进行统一剪辑及实时虚拟渲染后,在中央电视台8K超高清大屏上播出,因此对网络的高频传输及操作功能要求更高。未来,“云录制”制作模式将在5G技术的支持下拓展至其他领域创新运用,打造强大的“云”系统操作空间,助力“云录制”节目在后台视频编辑、新兴科技应用及内容输出上拥有更加稳定的网络保障,以实现多人在线协作、多地实时互动及多类终端高速输出。

3.2 “云思维”创新传媒领域运用

电视综艺“云录制”制作模式创新“云”思维在传统媒体中的多元化传播运用,赋予了传统媒体活力,使媒介融合的方式更加多元。融媒体背景下,“云”思维将依托5G技术在重大赛事直播上开辟媒介融合新模式。2020年高山滑雪世界杯运用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解决高山速降运动超高清拍摄和回传技术难点,使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观看高山速降运动超高清直播[4]。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采用4K超清电视全程直播、8K超高清实验直播,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此外,冬奥会直播创新前沿科技与“云”思维的联动作用,配合多角度机位支持的自由视角技术以及多平台联动的“云转播”技术[5],使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通过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就能自由选择比赛精彩时刻的观看视角,参与比赛互动。“云转播”技术是对传统转播技术手段的革新。现场多路超高清素材通过5G传输至云端,技术人员进行远程素材加工,节省人力物力,是“云”思维在新闻信息采集传播中的一次创新运用。

未来,“云录制”作为5G时代下先进的节目制作模式,其简化的制作流程、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将大幅提高节目制作效率,并普及至城市及地方传媒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应快速掌握高效便捷的“云录制”制作方式,并应用到新闻信息采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赛事直播以及电视综艺节目等领域,降低中小媒体节目制作成本,使地方电视台在新媒体潮流中发展自身公信力优势的同时维持自身运作,创新节目表现形式,增强地方电视台活力。

4 结 语

新型“云录制”节目在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上的绚丽呈现为日后“云录制”综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节目的互动功能弥补了传统电视综艺及早期“云录制”模式的不足,为春晚带来全新的发展视角,也为“云”思维与传媒领域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起节目与受众互动的桥梁,跨越“后”疫情时代地域鸿沟,实现了娱乐“无界”。

猜你喜欢
中央电视台传统媒体受众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